孝文化论(一):孝的历史与愚孝

孝道是中国一种原始而久远的情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血缘关系。自古以来,孝道就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在塑造人们的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司马迁在《五帝实录》中将孝的起源推至舜时代。商周时期是传统文化的开端和创造时期,也是孝观念的初步形成和确立时期。在西周,孝的概念作为基本伦理的内容被明确提出。孔子将其确立为礼乐制度,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内涵。汉武帝把它作为一种治国理念加以重视,在魏晋南北朝得到深化。但宋代开始走向曲解的极端,朱成的理学将其纳入自然正义的范畴,强调其不顺从。政府大力倡导行为,民众自觉遵从,成为古代社会的意识形态。

经过古代帝王的政治化,特别是汉武帝的推崇,出现了“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纲领。读史可知,愚孝思想来源于中世纪社会,偏离了“义孝”之道,到了宋代,出现了“天下父母全”的观念,“绝对服从”成为孝的基本表现。从元代到明清,愚孝思想不断深化。由于它被普遍视为一种美德,许多人赞同模仿,相互竞争,然后它变得更糟,并倾向于愚蠢。知其所以然者,谓之“愚孝”。

直到近代清末民初,人们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糟粕达到顶峰,传统孝文化进入否定和批判阶段。胡适、鲁迅等文化先驱对愚孝思想进行了批判,暴露了其绝对性和绝对性,开始了新的文化变革。然而时至今日,愚孝思想依然可见,束缚和压迫着人们的人格。我们要震惊,要反思,要知其然而不可惑。

“萧玉文化”系列共分三篇。

1.点击右边标题,阅读第二篇文章。论孝文化(二):孔孟提倡孝,但从不为愚孝背黑锅——

点击右边标题,阅读第三篇文章。论孝文化(三):忽视孝的危害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