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植物学的历史

狮子是一只大猫。根据其进化轨迹,科学家得出结论,该物种起源于约1.2万年前。发表在英国杂志《BMC进化生物学》上的最新成果是由英国、美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他们从分布在世界各地博物馆的古代狮子标本中取样,包括已经灭绝的北非巴巴利狮和伊朗狮。研究人员对其基因进行了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现有的亚洲狮和非洲狮进行了对比,得出了现代狮子的进化路线图。

结果表明,狮子大约在124000年前起源于非洲东部和南部,大约在210000年前,狮子才开始走出非洲,最远到达亚洲的印度等地。从分支来说,现代狮子主要分为东部和南部非洲一个,中部、西部非洲和印度一个。后者现在濒临灭绝,这意味着狮子面临失去一半遗传多样性的风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生活在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狮子数量大大减少。这项新的研究表明,应该从基因多样性的角度保护这头狮子,以维持整个狮子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好望角狮和巴巴里狮是两个灭绝的亚种。狮子角在19世纪灭绝,没有留下可靠的记录。巴巴里狮在上世纪初就灭绝了,但动物园里仍有一些被关在笼子里的巴巴里狮,它们的鬃毛更加发达,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巴巴里狮最后的位置是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脉。1922年,最后一只巴巴里狮子被人用猎枪打落。印度的亚洲狮比它们的非洲兄弟更小,鬃毛也更短。它们也濒临灭绝。

亚洲狮曾经在亚洲广泛分布,但由于人类的捕杀和环境的破坏,亚洲狮几乎灭绝。生活在亚洲,尤其是印度的狮子,在20世纪初差点被征服印度的英国殖民者杀死。幸运的是,一直将狮子视为神圣动物的印度人最终拯救了它们,并将它们安置在印度西北部古吉拉特邦的吉尔国家森林公园。现在大约有300-400头狮子。生活在西亚的亚洲狮因偷猎而灭绝后,吉尔国家森林公园成为亚洲狮最后的栖息地。

狮子过去生活在欧洲东南部、中东、印度和非洲。除热带雨林地区外,它分布于非洲、南亚和中东的所有地区。一个亚种在冰河期存活于中欧和北美,但在冰河期后消失了。据当时学者的报道,古希腊巴尔干半岛仍有狮子存在。一般认为,由于人类的活动,欧洲的狮子在1世纪灭绝。现在除了印度的吉尔,亚洲其他地方的狮子都消失了。北非不再有野生狮子了。狮子现在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草原上,所以基本上可以算是非洲的特产。

狮子是现代猫科动物中最成功的物种。它们的进化在第四纪达到顶峰,广泛分布于非洲、欧洲、亚洲和北美。在上一个冰河时期,它们曾经入侵过南美中南部。同时,在狮子的进化过程中,已经分化出许多形态,以适应不同大陆的不同气候、环境条件和猎物基地,如著名的Panthera spelaea和Panthera atrox。

目前,古生物证据表明,最早的大型猫科动物(Panthera)化石出土于非洲坦桑尼亚,在地质年代上属于上新世晚期(Villafranchian早期),距今已有350万年的历史。这种大型猫科动物在形态学上具有许多现代狮子的骨骼特征,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最古老的类似狮子的Panthera sp。后来在东非发现了距今180-17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狮子化石(Panthera shawi)。中更新世早期,狮子广泛分布于非洲大陆的东部和南部。同时,化石记录显示,来自非洲的狮子已经开始进入欧亚大陆。到更新世中晚期,狮子已经扩散到欧洲大陆、不列颠群岛(Panthera fossilis)、亚洲中东、西伯利亚、中国北方(周口店)和西南亚大部分地区(Panthera spelaea)。这种大型猫科动物的传播和辐射能力是惊人的。比如狮子从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经白令大陆桥迁徙到北美的阿拉斯加只用了100年!在最近的冰河时期,狮子从北美入侵南美中南部。

在形态学上,在东非发现的早更新世狮子化石(Panthera shawi的下颌骨、髋骨和股骨)与现代狮子没有区别。这说明狮子(实际上是其他猫科动物)的品质性状进化速度较慢。但它的形态大小进化速度很快。欧洲维拉广场中晚期发现的洞穴狮子的材料,就头骨和牙齿大小而言,平均比现代非洲狮子大。最近,有人通过头骨和牙齿的大小,精确地计算和还原了洞穴狮子和巨豹的生活形态。更新世晚期的美洲狮类动物体型相当大,四肢骨骼大而细,在头骨和牙齿上也与洞穴狮子不同。一般来说,形态大小的变化是狮子进化的重点。此外,鬃毛的演化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从目前来看,欧洲石器时代的祖先制作的岩画表明早期的狮子没有鬃毛。这些狮子被称为“无鬃狮”,包括黑狮和黑狮。直到1万年前,无鬃狮还生活在欧亚大陆和新大陆(北美和南美)。现代有鬃毛的狮子开始出现并逐渐取代无鬃毛的狮子是在32万-1.9万年前。今天生活在非洲大陆和西亚的狮子就是这些鬃毛狮的后代。

对狮子的辐射和扩散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有很多。古气候、古环境、生物地理学和古哺乳动物学的综合分析表明,更新世的气候和环境直接影响着大陆之间的联系和隔离。海侵和海退,间冰期和冰期的交替,使大陆时而相连,时而孤立。气候和环境的复杂变化也导致了动物的快速分化,尤其是狮子的主要猎物——大型有蹄类动物。这些因素是狮子进化的主要动力。此外,成为群居动物的行为机制也是狮子能够广泛分布的重要原因。

在大型陆生哺乳动物的进化史上,狮子无疑是最成功的。在狮子种群繁盛的地区,其他猫科动物总是处于劣势。比如欧洲和北美出土的狮子化石,在数量和位置上往往比同时期的豹子、美洲虎、美洲剑齿虎、锯齿虎大得多。狮子没有传到东亚,可能是因为东亚的山林(封闭的栖息地)不适合狮子生存,而更适合另一种大型豹类动物——老虎。化石证据表明,老虎和狮子在辐射扩散过程中,总是采取生态位分离,避免直接的进化竞争。老虎倾向于封闭的栖息地,而狮子倾向于开放的栖息地。上一次冰河时期狮子和老虎的数量下降是人类人口繁荣造成的,那些曾经称霸的大型猫科动物最终被智人取代。

狮子有很多亚种,人类学家也对狮子亚种做了不同的分类,一般是以狮王领地的十三种分类为基础。包括两个灭绝的亚种。注:巴巴利狮(又称北非狮和阿特拉斯狮)是狮子的一个命名亚种。已灭绝)、好望角狮(布克狮、好望角狮,已灭绝)、肯尼亚狮、马赛狮(东非狮)、南非狮(克鲁格狮)、刚果狮、索马里狮、卡拉哈里狮、亚洲狮、西非狮(塞内加尔狮)、喀麦隆狮、罗斯福狮(苏丹狮、埃塞俄比亚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