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历史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形成了。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从此代代相传。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也叫“老人节”。因《易经》将“六”定为阴数,“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合阳,二九为重,故称重阳,又称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一直沿袭至今。
“重阳节”的名称在三国时期就有记载。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年至月,忽为九月九。九为阳数,日月相合。是众所周知的,认为适合长久,所以是盛宴。”
重阳节的习俗
高登1
古代重阳有登高的民俗,所以重阳节也叫“登高节”。相传这一习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七律《登高》是一篇关于崇阳爬山的名篇。爬山没有统一的规则,一般都是爬山,爬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2.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花糕、五色糕,是随机制作的。九月九日拂晓,把一块饼放在孩子头上,嘴里说些话,祝愿孩子万事如意,这是古人九月做蛋糕的初衷。精致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宝塔一样,上面放两只小羊,符合重阳(羊)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