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第一,从强势开放到逐步关闭

对外开放不仅是国家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外交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因此,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不能不受到国际环境和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因此,对外开放政策和外交政策是一致的。总的来说,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复杂的国际关系之中,这使得这一时期的对外开放呈现出复杂的特点。就发展过程而言,经历了从开放到封闭的渐进演变;就开放的重点而言,已经从对世界主要国家开放,发展到以苏联东欧国家为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对外开放工作是在非常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开放的对象是一定数量的国家,开放的重点是开展对外贸易和引进建设项目和技术项目。总的来说,对外开放主要是在低水平上进行。

第二,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性转折

1978 12、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外开放工作开始发生历史性转折,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年来,从沿海设立经济特区到逐步向内陆开放,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多渠道、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领域从最初的一般加工业、餐饮服务业扩展到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部分服务贸易行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展到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从中小企业发展到大型企业、财团和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和借用外债被广泛使用。由此,中国迅速摆脱了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注入了新的巨大活力,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经济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所谓全方位开放,就是对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我们也坚持对外开放。所谓多层次,是指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沿江地区、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多种形式,实现全国的对外开放。所谓多形式、宽领域,就是通过举办外资经济、对外经济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吸引外资、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国际旅游、跨国经营等方式,将开放领域从沿海地区延伸到内陆地区,从农业、加工业延伸到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金融、保险、商业等领域,促进对外经济加快发展,使国内经济面向世界、参与国际舞台。

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经过先行先试、推广普及,采取了循序渐进、多层次、分步骤的战略,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从宏观上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