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我的头和我的团的阴谋感到困惑。

这是编剧的悬念,用来衬托以龙文忠为首的敢死队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反映中国官场官僚主义的盛行。请注意剧中的一个细节。余晓庆口口声声说,敢死队渡河后,每隔四小时就会发起总攻。龙文忠反驳说,余晓庆在四天内发起总攻就不错了,但龙文忠万万没想到,他和他的兄弟们只用了38天就占领了这个更糟糕的国家!实际上,南天门之战是以松山之战为蓝本的。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下面这篇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关于松山战役的文章!

中国远征军第八军,隶属于中国远征军第十一军,1944年参加松山战役。嵩山位于保山市龙陵县,属于高黎贡山山脉。嵩山矗立在怒江西岸,最高峰海拔2200米。山势险峻,群峰众多,沟渠纵横,地形十分复杂。这座山位于云南边境重镇龙陵的东北部,处于怒江天险和滇缅通道咽喉之地。山高而深,易守难攻。半个多世纪前,侵华日军利用山上茂密的树木,在一望无际的山崖上修筑了大量纵横战壕、暗道密布、堡垒密集的坚固工事,狂妄地宣称松山是东方的“马奇诺防线”。六月初一日,八军将士浴血怒江,向盘踞在松山的日军发起了致命的进攻。3000余名顽敌全部歼灭,无一幸存。远征军第八军6763名将士也血战松山,壮烈牺牲。现在,被称为“东直布罗陀”战役的惨烈战斗的硝烟早已烟消云散。

松山之战

在横断山南麓,怒江西岸,矗立着一座海拔2690米的险峰——嵩山。它像一个巨大的恐怖怪兽,守卫着滇缅公路的十字路口,以“一人守之,万人不能逼之”的气势,又因其战略位置被军事家称为滇缅公路上的“直布罗陀”。上世纪40年代让中国军人咬牙切齿的是,一支精锐日军占领了这里,用了一年时间构筑了极其复杂的永久性工事,形成了可攻可退的战略据点。从而牢牢控制了怒江战场的主动权。

这支精锐日军是第56师团下属的拉蒙(松山)警备队,是一支步兵和炮兵混合部队。指挥官是金光辉次郎少佐,炮兵出身。有1400名士兵,装备100毫米重炮群、山炮、战车、高射机枪等强大的组合火力。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驻军是日军的高层。在缅军每年的军事赛事中,他们一直保持步枪射击、火炮射击、负重攀登第一;尤其是敌方酋长金光绍左,在军中以沉稳坚韧著称。他亲自指挥野炮逼近射击,结果造成中国第29军将领陈安保死亡...

有趣的是,这个凶狠的敌人酋长在松山战役结束时被中国军队的一发炮弹炸成了碎片。真是报应啊!

这支日军守卫在松山(日本人称拉蒙要塞)的各个高地——拉蒙村、大垭口、阴山、滚龙坡和主峰高地——有大小不一的碉堡群。这些碉堡诡谲而坚固,碉堡之间的通道是相通的,战车也可以开着进出碉堡。此外,外国碉堡里还有巨大的军火仓库和供数十名妓女使用的军事妓院。但最重要的是,它非常坚固。

所有工事完成后,日军缅军总司令河滨正德中将、15军新任司令むたぐち れんや中将、第56师团团长松山佑介中将亲临现场观看了重炮轰击和飞机轰炸试验。当测试结果显示几枚500磅重的炸弹未能破坏工事内部时,几位日本领导人欣喜若狂。中将·河滨正三后来给邦联军总司令写了一份报告,说:“松山要塞足够坚固,可以抵御任何程度的暴力攻击,可以持续八个月以上。”

显然,要拿下当时的松山,必然是一场非常艰难的军事领域的战斗,不付出难得的代价。这注定嵩山要在现代军事史上写下悲惨的一笔!

嵩山——滇缅动脉上的毒瘤!而中国的军队不得不切除这个毒瘤!

于是,一场地狱血战在松山展开。李米将军率领八路军战士和其他部队在这里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的抗日英雄歌...

71军温德尔·迪金森无功

1944年6月4日,30架美军战机在松山展开了一场惨烈的轰炸战。松山戴上冒烟的头罩,71军新28师(隶属于6军新39师117团)的官兵从山下开始进攻。中将的指挥官钟彬紧随其后。陆军另两个主力师(新28师84团所属87、88师)和新39师6军主力绕过松山,进攻龙陵县城,切断龙陵之敌松山进行增援。

穿着卡其布制服的士兵沿着山谷和斜坡狂奔,以为残余的日军不会太难对付。因为根据情报,山上守军只有3400人,5门炮,10机枪。在受到美国轰炸机的全面“照顾”后,只要冲到主峰高处,松山山顶上就能飘扬起正确的旗帜。

500米,400米,300米,日军无声无息,200米,日军依旧无声无息,到了山顶,仿佛卷起了飓风。机枪、小炮和榴弹发射器从隐蔽的掩体中喷出火焰,形成交叉火力网。地雷和手榴弹的烟柱此起彼伏,爆炸声听起来像一片。中国兵突然像割过的草一样倒下了,土黄色的。主攻群1营只回了一个排的人,所有营长都死在山头上。而这一切只发生在15分钟。

钟司令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下令猛烈轰炸,然后更大的攻击又开始了。

但是,第二次攻击仍然是1攻击的翻版,仍然以失败告终。然后是第三次和第四次攻击...每次都失败了,而钟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敌人,这让他红眼了。接下来的几天,他组织各级军官监督战事。各团各营轮番出击,战斗异常惨烈。在日军的炮火下,士兵伤亡惨重。有时候白天打下一座山,晚上被日本人拿走。山脚下到处都是新28师士兵的尸体。

单一条条框框的反复攻击,导致了士兵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的恐惧和绝望,于是逃兵开始出现。他们有的躲在山里,有的在夜里摸黑游动,逃之夭夭。半个月内,进攻部队死伤3000余人,许多士兵逃跑,部队攻势凋零。当时我陷入了无能为力的境地。

到6月底,伤亡惨重的国军终于攻入拉蒙村,击毙日军100余人。同时清剿松山外围阵地,将日军压缩到松山主阵地。至此,钟得知真相:松山日军守备总兵力超过1400人,而不是此前估计的3400人;同时拥有8门100毫米榴弹炮,4门山炮,100多挺机枪和数辆战车。出乎钟意料的是火速汇报了军事情况。在指挥新二十八师继续进攻松山的同时,松山前线陷入僵局。

整体战场形势

其实一开始怒江战役的主攻方向并不是松山,而是腾冲(考虑到松山地势险峻,不易进攻)。远征军司令部的意图是将中国军分为左右两翼,左松山、龙陵由一军佯攻,目的是分散和牵制敌人;右翼腾冲主攻20军,增援11军。

5月10开始主攻腾冲。遗憾的是,由于情报的泄露,日军洞察到中国军队的部署,将其精锐的第56师团主力全部集中在腾冲高黎贡山前线,利用险要地形频繁反攻,致使中国军队屡遭挫折,伤亡惨重。与此同时,远征军的援军在深沟里进退两难,炮火无法施展,飞机无法有效轰炸。但日军占领山头,利用远程火力,从制高点歼灭大量中国军队。在战争的第一周,中国军队的伤亡超过了一万人。更糟糕的是,六月份雨季就要来了。一旦河水暴涨,背水作战的中国军队的攻势必将自行瓦解。

在怒江战场上,中日双方兵力大约是10:1,日军20万,日军不到3万(按照整个大东亚战争历史大约是21万)。如果20万日军不能当面击溃日军,协约国的战略物资无法通过陆路运入中国抗日战场,只能靠昂贵的“驼峰”空运,这无异于杯水车薪,会大大延长中国对日作战的进程。从而对整个亚洲的反法西斯战争局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是中美英三国战略家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要想打赢怒江战役,滇缅线必须尽快开通。

魏,远征军代司令,国民党“五虎上将”,安微合淝人,出身贫寒。他没上过黄埔军校,也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但他在战争中度过了半辈子。他是真正的军人,五虎将军的称号绝不是虚名。他得知日军掌握了中国军队的作战部署,于是连夜召集20军军长霍宜章和11军军长宋希濂紧急商议对策。达成协议后,总参谋部很快改变了原计划,他亲自带着新计划直飞重庆会见蒋介石。江问:临战前改变部署,意义重大。谁能负责任?魏答:如果失败,愿意用军法处理。

新计划很快得到了美国军事顾问团的赞同,美方表示将出动更多飞机予以支持。

根据新计划,5月25日下达了调动部队的命令。20军继续猛攻迷惑敌人,而11军所属的3个军则秘密沿怒江东岸移动。晚上所有军车都关灯行军,这是一个掩人耳目的重大军事行动。后来“芒市一号”截获了对方急剧增加的通信信号,引起了警报,但为时已晚。从这一点来看,魏的用兵是高超的。

接下来是上面描述的71军新28师的战斗情况——血战多日,进展甚微。

战场危机

后右翼日军松山第三师团团长发现中国军队调兵,突然向松山、龙陵发起大规模进攻。经过短暂的思考,消防率师主力五大队火速赶往松山、龙陵;留下不到1翼坚守腾冲,同时命令日军第29、119翼向龙陵进发,意图在龙陵外进攻并消灭71军所属的两个中国师,然后在松山击溃中国远征军左翼,最后返回腾冲包围中国军右翼,实现怒江大获全胜的战略构想

即将拿下龙陵县城的71军两个师实际上已经进城,正在与守军激战。两天之内,他们可以占领整个城市。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日军援军来了,不得不匆忙撤城,沿着公路线的山头挖战壕。奋力与日军打消耗战和阵地战。魏意识到了战争的严重性,于是对71军的两个师长下了死命令,战至一兵一卒,不准后退半步,否则军法从事!由于松山日军据点的火力牢牢控制了滇缅公路,中国军队的粮食弹药都是靠人力和畜力通过山路运送到松山和龙陵前线的,所以前线的补给出现了危机。

危机的根源是季节。6月中旬,雨季来临,山洪暴发,道路泥泞,人、骡马无法通过山间小路,飞机无法空投。前线部队突然失去了补给,在战壕泥地里日夜听着大雨的士兵们饥肠辘辘,痛苦不堪。最后我翻山越岭找野菜充饥。更糟糕的是,受伤的士兵没有食物,没有药品,也无法运送到后方。许多重伤者不得不听着他们的自然死亡,尖叫和诅咒,战场的悲惨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高指挥官明白,如果暴雨持续十天半月,全线崩溃在所难免!

幸运的是,苍天有眼,雨季的第一场大雨只持续了一周,就出现了几天的好天气。长长的民工队伍和骡马队像巨蟒一样沿着山路行进。大量美军舰队也迅速飞往前线阵地进行空投,四个前线师几乎崩溃的局面得到缓解。最高统帅部的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危机结束了!

由于攻打龙陵的日军的顽强进攻,71军两个师随时有被吃掉的危险。魏紧急命令预备队第二、第八军渡河增援。2军、71军新28师进攻松山,6军新39师绕道增援龙陵;第八军接替第二十八师攻打松山。就这样,中国远征军的20万大军全部投入战场。

此时战场复杂:左翼松山龙陵,三个半中国军与日军援军展开激战,阵地交错,枪炮昼夜不停,双方在战场上不断拉锯;右翼腾冲,20军6个师围攻日军148联合阵线。日本人顽强抵抗,不肯让步,一度也被打死。

对于中日两军来说,此时胜利的关键是什么?答案不能再简单了——攻占松山!

如果日军守住松山,中国在雨季实际上被分割成三大块的军队,将因为这个“毒瘤”,永远有被瓦解而导致全线崩溃的危险;

如果中国的军队攻占松山,整个游戏就活了,三个战场连成一片。同时,大动脉将畅通无阻——滇缅公路将继续为中国远征军提供后续兵力和物资,日缅军将面临失败的结局!

松山成为怒江战场的胜败关键,松山成为中日军队殊死搏斗的焦点。在这你死我活斗争的关键时刻,一位杰出的抗日战士——李米出现了!

松山浸在血泊中

李米,字秉仁,云南连山县人,黄埔四期毕业。20年的军旅生涯,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国民党军队家喻户晓的明星,时任第8军副军长。何之侄,军长何绍周,深知的军事才能。每当有战事,他都慷慨地下达命令,从不随便干涉战斗进程。这次松山的攻坚战也是如此。

1944年7月5日,第8军经过炮兵准备,在荣1师、82师、103师的指挥下,从四个方向依次进攻松山。李米用望远镜观看了这场战斗。

由于拉蒙上方山势较陡,如大垭口、银登山、滚龙坡、紫高地等,大雨中泥泞的山坡如同溢出的石油,数万中国军人手脚并用爬山,同时还要躲避上方碉堡的交叉火力。这场战斗对中国军队来说是一场灾难。结果难以预料,就像71部队一样,一次次被日军炮火赶下山。这一切李米都看在眼里,但一时想不出战胜敌人的好办法。

连续几天,第八军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反而伤亡600多人。李米命令各师暂时停止进攻。

第二天晚上,在的命令下,荣1师3团约两个连的精锐部队,在夜色中悄悄摸上嵩山主峰,欲将日军指挥部斩首摧毁,不料在立足未稳之际落入日军火力伏击。那是一整夜的枪炮声,叫喊声和杀戮声。天亮了,只有两个伤兵突围,说出了山顶的情况。

原来主峰高地中间有一个大碉堡,周围有很多卫星形状的小碉堡。火力四面都是,还能互相支援。一些中国士兵绑着手榴弹,向前爬行,刚好靠近碉堡,还没来得及轰炸,碉堡B的机枪就响了。你攻击了第二个碉堡,第三个碉堡的机枪又把你打了一遍。就这样,死在各个碉堡前的荣1师战士们都躺着了。

第二天,美国飞机被召来,100多门大炮被转移。整个轰炸持续了1天。嵩山的山头被反复翻耕,整个山头都被烤焦了。有些地方有几米深。炮火是不够的。

轰炸又攻击,攻击又轰炸,但松山日军的阵地依然坚如磐石。真的很邪恶

战斗进行到这个地步,第8军官兵伤亡已超过数千人。结合71战士的损失,从嵩山山顶到山腰,满身都是中国战士土黄色的尸体。因为日本兵枪法很准,用战场兵的话来说——就像长了眼睛一样,所以没人愿意去救伤员或者抬尸体。每当有猛烈的炮火或飞机轰炸,许多尸体就带着胳膊和大腿飞向天空。怒江的天气也极其多变,昼夜温差极大。晚上下雨,天寒地冻,但是白天太阳一出来,就让人流口水,死去的士兵往往两三天后就开始发臭腐烂,然后白色的蛆虫就诞生了,到处爬。因为美国军医晚上在战场上到处打针,给士兵吃药,所以战场上没有瘟疫。

战争就是这样,一样残酷。士兵每天都在死水里战斗,在死人堆里打滚。真是难熬的一天,更不用说了。过了几个月,人都变了形,胳膊腿皮肤都被尸水咬黑了,死人的恶臭久久洗不干净...

在山脚下的高速公路上,从拉蒙出发,有很多等待过河的担架,一个接一个,排队站了几公里,有的重伤,有的像我一样轻伤。我们都是被当地人组织的民工背过河的。“听说我们师(103师)战后重组了。当老师看到全师只剩下不到两个连的时候,他带头大哭”——来自一位战地老兵的回忆。

另一名幸存的士兵回忆说:“经过两三个月的训练,部队奉命开赴前线。他们一上前线,场面惊心动魄。死人太多,埋不了,到处都是尸体,主要是我们的兄弟和日本人。我不得不听阳光雨声,听炮弹轰炸声。最后黑尸水把山上的草都杀了。过了几年,我路过那里,山上什么也不长。”

极其惨烈的松山战役陷入了无可奈何的境地,包括美军顾问团和蒋介石在内的所有将士都眼睁睁地看着李米。看着这个中国兵从排长变成将军,你能力挽狂澜吗?

英雄本色

毕竟,李米是一名真正的士兵,真正的士兵总能找到战场的规律。李米打破常规,把指挥所搬到最前线,带领参谋人员和美军顾问连续几天监督战事,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他在战斗日记中写道:“...攻打松山是我一生中最艰巨的任务。强大的敌人加强其防御工事、堡垒和火力。与敌争一山一地之得失,敌亦有计。要摧毁它的工事,消灭它的堡垒,杀死顽固的敌人。余有相助。”

于是他调整战术,命令部下从外围开始,摧毁一个又一个碉堡,逐渐向山丘上的碉堡群中心推进。虽然看起来慢,但是扎实有效。为了配合李米的战术,美军教中国军队使用火焰喷射器,这是当时最新的武器。就这样,日本死神来了!

中国士兵并不冲进火网,而是用火力互相掩护,从四面八方匍匐前进到掩体的外围。当他们到达攻击距离时,他们用手榴弹和炸药炸,大多数时候,他们用火焰喷射器在掩体里烧日本人。碉堡经常发出鬼哭狼嚎的声音。还有一些日本兵跑出来用火攻,但是瞬间就被掩护机枪扫倒了。中国士兵感受到复仇的快感。于是喷火器成了第8集团军士兵的王牌。

由于攻击是从外围进行的,后面没有敌人的掩体,中国士兵的伤亡大大减少,作战效率大大提高。到7月底,第八军战士的阵地已稳步推进到离主峰高地不足500米的阴山、大垭口、黄家水一带。最后的决战即将到来。

嵩山主峰面积只有一二十亩,但周围却有十几座高低不一的小山,互为犄角。如果直接攻击大碉堡,会被小碉堡火力打中。前几天,两个夜袭连的一些士兵的尸体还在,已经腐烂。

第八军的士兵还在从四面八方蚕食着山顶。但是当离主峰高处还有200米的时候,我们再也无法前进了。因为太陡了,坡度在60度左右。即使是拍摄的时候,我们也要抬头。中国士兵在这里牺牲了数百人,因为他们身上的手榴弹经常像冰雹一样落下。

看来我们无能为力了。

这时,八十二师的少将王伯勋给李米出了一个老主意,就是挖隧道——从嵩山下挖一条通道到高地,然后用炸药把日军送上天。听了这些话后,李米与美国军事顾问一起研究并决定实施。

隧道施工于8月4日开始,由第8军营负责开挖,美国顾问亲自测算。为了掩护这一重要行动,李米命令炮火每天轰击山顶,步兵每天佯攻迷惑日军。

隧道是先挖一个平行的直洞,直接通到亚高地下面。工程师分成几个班夜以继日地挖,美国军事顾问每天按时来测量距离。十多天后,美军顾问勘测后确认挖到了高地正下方,说“OK”。于是他改变方向,挖成Y字形。五天后,美军顾问说:“好”,可以挖爆炸室了。于是工程师们在“Y”字形的两个顶端各挖了一个炸药室,在左边的炸药室内放了3吨炸药(120箱,每箱25公斤);右边炸药房有4吨炸药(160箱,每箱25 kg)。搬炸药花了一天一夜。

1944年8月20日上午9点,阳光明媚,松山非常清晰地出现在眼前。远征军司令魏,一帮美军顾问,宋希濂、何绍周早早渡过怒江,来到隐部观看。部队全部撤离危险区域,工兵营长亲自摇雷管。“我看到他的手有点抖,”一位老兵回忆道。工兵营长吸了几口烟,然后扔掉烟头,用力摇晃电话的改装引爆装置。一开始好像没什么动静。过了几秒钟,大地颤抖了一下,然后摇晃了几下,有点像地震,隐蔽部分的木支撑嘎吱嘎吱地摇晃起来。与此同时,我看到一股浓浓的烟柱在高地升起,越来越高,烟柱的柱头上有一顶帽子,很像解放后电影里的原子弹爆炸。烟柱高百米,长时间停留在空中。声音传来的时候,没有预想的那么大。飞机没有扔炸弹,震耳欲聋,闷声闷气,有点像远处云层里的雷声。

中国士兵迅速冲向山顶。在被炸的日军醒来之前,第8军荣3团的战士们已经爬上了主峰。与残余的敌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混战。

嵩山主峰炸出两个宽40米、深30米的大坑。中央主掩体爆炸了。没有痕迹。因为没有主堡,冲上来的士兵第一次没有被日军赶下来,但是战斗还没有结束,激战还在继续。8月29日,日军在断粮三天的时候,居然把刚刚战死的中国士兵的胳膊和大腿砍下来,在碉堡里进行了一场血淋淋的烧烤。这种不人道的充饥方式持续了近一周。

1年9月,蒋介石下了一道死命令,限第八军在“九一八”国耻前拿下松山,否则将军长、副军长搞军法。于是李米抓起一顶头盔,扣在头上。他亲自带领特务营到嵩山主峰位置,激战数日。9月6日,他被人从主峰上扶了下来。据目击者称,他没有刮胡子,眼睛布满血丝,还光着脚。他的军装被撕成碎片,身上有两处受伤。他身材走样了。

第二天,松山之战结束。

当时是下午四五点钟,山上的枪声渐渐稀疏。参谋长向他报告:副司令员,我们胜利了!李米一动不动地坐在司令部外面的一块石头上,像一个木头人,然后眼泪顺着她的脸颊流下来...

坚强!抗日将领,穿越地狱硝烟——展现男儿英雄本色!

果然如兵家所料,切断嵩山的危险立刻打破了怒江战场的僵局。9月8日,一股部队和后勤辎重的洪流穿过滇缅公路,向龙陵进发。14日,腾冲成功,怒江中国军左右两翼会合,攻打龙陵;日军迅速溃败,退守缅甸。

松山血战历时120天,阵亡官兵8000余人。日军守军除一人伪装突围外,全部被击毙,无一人被俘或投降。双方死亡人数之比接近6:1。此外,中国还有1万多名士兵受伤。

嵩山,像一座巍峨的抗战纪念碑,将永远屹立在怒江之畔。其险峻的身躯向世人表明,对中国犯下罪行的人即使再强硬也要受到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