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哪一个原始居民的集体生活是氏族?

1.生命的时代——大约五六千年前。指导学生观看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了解这两个氏族公社的地理位置。)上节课,我们谈到了穴居人已经学会了研磨和钻孔技术。此时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居民已经广泛使用磨制石器(让学生边教边看教材《半坡的磨制石器》和《河姆渡的骨器》)。这时的磨制石器不仅数量多、种类多,而且生产技术也有所发展。河姆渡出土的木柄骨就说明了这一点。磨制石器的制造方法大致是这样的:先把石头打成需要的形状,然后蘸水打磨。这种石器光滑、锋利,用途更广。考古学指的是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问题:你还记得旧石器时代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后,老师告诉我们要记住新石器时代的特征。当时,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已经使用弓箭,比最初的标枪射得更远、更准,可以猎取更多的动物。狩猎技术的这一巨大进步也是生产工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请看半坡骨箭的图片)。

(板书:2。使用磨制的石器和弓箭)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河姆渡和半坡一生都有农业和畜牧业。

农业的发明是妇女的成就。在长期的采集实践中,妇女逐渐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后来她们在家附近种植了一些植物,这就是原始农业。当时的耕作方法大概是这样的:人们先用石斧把树砍倒,放在火上,然后用石铲和锄头把地铲平、松土,再播种,称为“刀耕火种”。我们的考古学家在河姆渡的原始居民遗址中发现了成堆的大米、谷壳、稻秆和稻叶,在一些地方还发现了米粒。在半坡原始居民的废墟中发现了许多小米。这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谷子的国家。水稻和小米是人类几千年来赖以生存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我们的祖先创造的这些成就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原始畜牧业由狩猎发展而来。由于弓箭的发明,猎物多了,人们一时吃不完,就驯养那些受了轻伤(或被活捉)的动物,逐渐变成家禽家畜。(让学生观看河姆渡盆栽猪和盆栽羊的图片)虽然此时农业和畜牧业已经发展起来,但是生产水平还比较原始,所以狩猎和捕鱼仍然在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板书:4。陶器的制造和原始纺织业)农业出现后,粮食成为主食,需要大量的容器和炊具,陶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陶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氏族公社后的重要成果。半坡人使用的陶器多为红色,有蛙、鹿等黑褐色花纹,故称彩陶。科学家把发现彩陶的原始文化称为彩陶文化。(让学生打开书前面的彩图,观看陕西半坡和xi安出土的人面彩陶盆图片。)你看,这个彩陶盆上画着某人的头像,圆头,浓眉,眼睛眯成一条线,每只耳朵都紧紧连着一条小鱼,生动有趣。可以说是珍贵的原始工艺品。学生再看这张图(指半坡出土的纺车图),可见当时有原始的纺织业。但是同学们要注意,这个时候人们穿的衣服是麻的,不是棉的。棉花逐渐成为民间的主要材料,这是宋元以后的事情,后面我们会讲到。

随着原始农牧业的发展,人们的衣食来源相对稳定,这就要求生活相对稳定。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学会了建房和挖井,过着定居的生活。(指导学生观看河姆渡原始居民水井、草顶井架复原图和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半坡人建造的房屋有方形和圆形两种风格,通常为半隐式,即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窑洞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建筑。它以坑壁为墙基,在生活面和墙壁上涂抹草筋泥,抹平,烘烤使之改变。墙壁依次用木柱竖起来支撑屋顶。屋顶由植物和草构成,覆盖着草和泥以保护它免受风雨。河姆渡原住民的房屋大多呈长方形,是由筑巢发展而来的“干柱”木结构。它以竖起的木桩为底架,在木桩上铺上横梁和木板,在木板上建造长脊短檐的房屋。屋顶用茅草覆盖,木结构技术相当成熟,梁柱用榫卯连接。有了房子,可以挡风遮雨,可以防寒防热,可以防虫防蛇防兽。住在洞穴里比住在天然洞穴里好得多。

(板书:6。社会发展阶段——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氏族公社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问题: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居民处于什么阶段?学生回答后提问: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

(1)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因为当时男人打猎都是用简单的工具,经常得不到东西,更别说很多东西了,充分保证了所有氏族成员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比狩猎更可靠和频繁的生活来源。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女人的工作。因为妇女的劳动保证了整个氏族的生活,所以妇女在氏族中处于领导地位。

(2)在氏族公社里,所有的财产都属于氏族集体,大家* * *一起劳动,* * *一起消费。没有贫富之分,没有阶级之分。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关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我们不仅可以从他们的遗物和遗址中追溯,也可以从相关传说中印证。(让学生读课本上傅和神农传说的小字,但老师不会告诉他们。)(板书:二、大汶口原住民)我们的祖先顽强拼搏,在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不断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男性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女性,占据了主导地位。大约五千年前,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氏族和部落进入了宗法公社时期。1959,山东泰安大汶口发现一处遗址,生动反映了中国宗法公社的景象。让学生阅读课文中关于大汶口文化的注释。板书:1。生命的年龄——大约四五千年前。2.宗族代表与宗族解体时期。)这时,农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部门,粮食出现过剩。(板书:3。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从遗址的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陶杯、瓶等随葬品,间接证明了当时的粮食是有剩余的。因为只有在满足基本消费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将剩余部分的粮食用于酿酒。(板书:(2)青铜器、黑陶、白陶的制造)由于粮食过剩,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于是手工业也发展起来了。在* * *,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青铜器的出现。这说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已经由新石器时代向“铜器时代”转变,原始氏族制度即将终结。此外,制陶技术也有显著进步,出现了黑陶和白陶两个新品种。(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和图片),尤其是白陶的制作,为以后瓷器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老师简单介绍了陶器和瓷器的区别)。(黑板:4。私有财产的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的出现和阶段)由于生产的发展,在宗法公社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两极分化。在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我们发现有猪头和猪颚骨的墓葬占总数的34%,猪头最少一两个,最多14。这意味着牲畜开始成为私有财产。私有制的出现必然导致贫富分化。(引导学生看课本和图片。)这是大汶口一座原始居民墓出土的绿松石项链。像这样珍贵的产品,这个人墓里有180多件。可见此人很有钱。而在其他墓葬中,没有或只有少量普通的石器和陶器,差别很大,贫富差异明显。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阶级逐渐出现。有阶级,就有阶级压迫。请看教材第17页小字,位于河北邯郸宗法公社后期旧址。该遗址与大汶口遗址属于同一类文化遗址,俗称大汶口文化。所以可以代表大汶口文化晚期阶级的出现。(板书:三。黄帝和姚舜禹传说)经宗法公社后期情况证实,除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文物外,还有广为流传的黄帝和姚舜禹传说。(板书:1。黄帝及其对华夏民族形成的贡献)我们中国人都喜欢“炎黄子孙”这个称呼。那么,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有人知道吗?相传约4000年前,黄河流域有许多部落联盟,黄帝是其中一个的首领(请学生读课本《黄帝像》)。他提倡种植谷物,驯养牲畜,使这个部落联盟逐渐强大。炎帝是生活在西部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尤其是南方部落联盟的首领。在向中国中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发生了冲突。首先,颜地部落被尤部落打败了。炎帝向黄帝求助。黄帝和炎帝联合攻打你,双方在涿鹿大决战(在地图上找到涿鹿的位置)。你用魔法制造了一场雾,对面看不到任何人。黄帝下令建造了南导车,确定了方向,打败了你,最后俘虏了它。黄帝和颜地两个部落联合在一起,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民族。黄帝被尊为华夏民族的祖先。后来各民族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被称为“炎黄子孙”。这就是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的由来。(板书:2。姚舜禹退位,民主选举部落联盟首领)黄帝之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这时候,部落联盟的领袖们被选举出来了。姚老的时候,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贤能的舜为接班人。姚给了他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舜年事已高,也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改变领袖地位的方法,史称“退位”。请阅读课本第17-18页上的小字(请一名学生阅读,其他学生阅读)。看完之后,老师做了一个大概的讲解。)从这个叙述中,同学们可以看出,当选的部落联盟首领必须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做社会的公仆。(教师还可以举例说明姚舜禹的功绩,特别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禹当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中国的原始社会已经结束,阶级社会已经到来。此时,私有财产正在增加。据说于家很有钱。于的父亲建了一座土城来保护他的财产。部落联盟领导人的权力也在增长。有一次,于召集部落首领在会稽开会,所有与会的首领都会带玉帛。一个部落首领来晚了,宇易武断地将他处死。为了扩大他们的权力和财富,部落首领经常驱使他们的成员进行掠夺性的战争。因为有了剩余产品,战争中俘虏不再被杀死,而是成为奴隶。他们强迫奴隶劳动,并夺取他们的劳动果实。在他的晚年,禹用武力征服了那些不听话的部落,俘虏了这些部落的成员,并把他们当作奴隶来惩罚。这些事实表明,阶级和阶级压迫在当时就开始出现了。至于我国的阶级社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下节课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