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洪武时期的青花瓷

明代青花瓷是当时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洪武时期既有元代风格,又发展出新的风格,呈现出过渡时期的独特风貌。玉壶春瓶和捧壶由元代细长的壶身演变为浑厚丰满的圆壶。灵花口的大雕像、双耳瓶、墩碗、军捧、灯座和折边、大盘子都很古朴庄重,也有比较精致圆润的盘碗。它的装饰工艺,内印杨雯,外饰青花,是元代蜀府窑和青花技艺的延续。1964、1984年南京明宫戴宇河和北京元明宫遗址出土大量残瓷,说明此时有青花云龙盘,外壁青花,内壁印云龙纹,盘中央绘三条长腿云。后来的永乐、宣德、郑德、嘉靖都用这种装饰,但洪武的云尾是长而光滑的。永乐青花的装饰图案除了像元代一样在风琴内壁上浮雕的传统的长脚龙凤纹和如意云纹或龙纹外,还包括园林花卉、竹子和香蕉、带枝花鸟、婴儿戏、胡人歌舞、织锦图案、海水和河牙以及西亚的阿拉伯和莲花图案。其用笔有粗有细,用色有深有浅有粗有轻,使装饰层次分明。但由于研究材料不细,线条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密密麻麻的斑点凝结成黑锡光,成为永乐、宣德青花的典型色调。这时候进口料也和国产料(浙料)结合,前者厚,后者轻。水波绘淡色,龙绘浓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图案,如官窑青花海龙纹高足碗、盘。宣德后期产品的特点是只有国产料才施淡色,淡淡而浓郁的黑蓝色中略含紫色。宣德青花装饰题材丰富,以龙凤纹居多,如海龙、云龙、花龙、白青花,或绿水白龙,有三爪、四爪、五爪,辅以澎湃海水,生动活泼。此外,还有荷花、菊花、牡丹、牵牛花、灵芝、荷花、黄花菜、枇杷、松竹梅、团龙、云峰、川华峰、盘索、龙葵配灵芝(摩羯座)、海洋动物等装饰的折枝或缠枝。

雍乐器造型精致典雅,宣传家比较有魄力。两朝有相似的形制和纹饰,如玉壶春瓶、梅瓶、肋耳扁腹葫芦瓶、倒花、捧壶、折盆、烛台、鸡心碗、杯(大、中、小)、、足碗、大盘、壶、鼎、炉。倒花形式大同小异,主要区别在柄和纹饰上。乐器为龙形柄,纹饰细长细腻。宣德器是带豪放花纹的带状手柄。四面八方的烛台和宣德的器皿都比永乐的厚。永乐青花器的新造型有带耳扁腹葫芦瓶、蒜嘴丝带扁壶、双系列小口壶、四系列扁壶、轴头壶、漏斗、盛壶、三系列竹柄壶、葵花洗、大锅炉等。永乐青花器的釉面洁白光滑;宣德青花器的釉色为青花或橙皱,富有时代特色。

这一时期青花瓷器的形制和纹饰也受到了西亚文化的影响,如天球瓶、带穗葫芦瓶、蒜头口带绶扁壶、直口双耳壶、浇花壶、持壶、无柄壶(藏草壶)、折叠盆、鱼篓、四面八方烛台、无档尊等,都被伊朗、叙利亚、北非等国模仿。其中以大扁腹壶最为突出,也称卧壶。它是一种圆鼓腹,中央有凸起的圆饼,无釉砂底,中央有凹肚脐,颈两侧或有凸起的花朵,饰有双动环,长颈口管,一侧有盖。花纹类似永乐手杯上绘的细枝扎纹、织锦纹,用西亚仿铜扁壶制作。故宫博物院有4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