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一篇关于历史的短文?

对于写作文,学生中有两种观点:一是不认真,“不就是随便写吗?”随便画几笔就完事了。第一,太严重了。既然散文是散文的一种,那么散文就要求形式零散,精神集中。从选材、立意到表达都要下功夫。中学生活差,底子薄。怎样才能写好?动笔之前就很担心,自然写不出好作品。

在我看来,两种态度都有失偏颇。跟着作者,随便记笔记,随意写。笔记是抒情的,叙述和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完全不用“拧头”。只要认真对待,就一定能写好。但是随便不代表随便。不把心思放在上面,认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磨砺文风,是写不好的。随性而不随性,这是我对作文的看法。

为此,我想对今年《语文自学》的“人生随笔”专栏发表的几篇习题提三点意见。

一是坦荡无辜。既然是随意写的,最好不要编,也不要涂。写一张照片,把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虽然不一定完整深刻,但因为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内心,所以有自己的生命力。比如许的《找医生》就写了她在急诊挂电话的经历。谁没经历过看病?有什么好写的?然而,作者并不这么认为。或许这段经历已经深深嵌入了她的记忆。所以她虽然写的很随意,但是对比了自己的病痛,父母的关心,医护人员的冷漠。通过一系列细节,她写得真实可信,感动读者呼唤“医德”与她同在。你可以说她写的太浅,你也可以说她很实际,没有揭示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但我觉得一个中学生的习作,真实感人就够了。有了这样的叙事基础,以后就不难改进了。另一方面,为了讨好老师、家长或编辑,在事情还没写清楚之前就发明、编造,去抄袭、拼凑,先学会大人的“欺骗”和“出轨”,这是可悲的,也是可怕的。我们应该从作文的真实性入手,抵制和扭转作文作弊的不正之风。

二是吸引人向善。如实写作文,是不是意味着什么都可以写,什么都“如实反映”?不完全是。生活丰富而复杂。我们每天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有好的,也有坏的;有些有意义,有启发,有启发,有些无聊,琐碎,甚至丑陋。要写,要反映,我们的眼睛应该反应什么?我们的兴趣应该在哪里?当然也要关注主流,理直气壮地赞美积极美好的事物。即使要反思负面的东西,也要有正确的看法和态度,分清是非善恶。是非、除恶、扬善,应该是我们必须养成的习惯。以詹英觉写的《来自内心的旋律》为例。面对孤儿院的一群孩子,大多数人都是同情怜悯的,当然也有少数人鄙视甚至厌恶他们。另一方面,我们的作者试图接近他们,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因为她“用世界上最真挚的爱打开了孩子们封闭的心灵”,她也“真切地感受到了爱的力量”。也许这就是这个练习的价值吧!非常有价值。我们要像这个小作者一样,善待他人,吸引人善待,不要舞蹈学院,不要圆滑逃避,不要偏颇固执,这样散文才能写得好。

第三,给人美感。散文是散文的一种。毕竟属于文学作品,不应该孤立于美。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发现。我们在写散文的时候,如果能从普通人不关心的生活中找到并挖掘出愉悦的美感,并用优美的文笔体现出来,这不仅是作品的成功,也是对我们能力的锻炼。在这一点上,晴川的《老房子新主人》会给我们启发。他写了自己住了很多年的老房子,又窄又深的巷子,吱吱作响的楼梯,没有卫生间只有一个木质马桶的设备...但我还是读了,和作者一样,因为他也写了在这里生活过的人,和对他好的爷爷奶奶。有多美好,才称得上有意义。这比那些随便发泄,无病呻吟的作品有价值多了,也绝非那些矫揉造作,晦涩难懂,自命不凡的作品可比。

总之,只要我们真诚地朝着真善美的目标努力,总有一天一定能写出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