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报刊的发展
中国人创办的最早一批现代报纸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外公报》于1858年在香港创刊,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吴曾参与其编辑工作。此后,羊城(1872,广州)、赵文新报(1873,汉口)、骑行日报(1874,香港)、报告(1874)的新收藏纪录相继创立。循环日报、报道和记叙文是最有影响力的三种。《循环日报》是一份大型日报。其创始人王涛曾游历英、法、德、日等国,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较深入的了解。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报纸评论员。他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改革》、《简化》等文章,主张向西方学习,宣传变法,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当时和后来的改良派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该报由中国最早的留学生洪榕创办,并与外国人经营的中国报纸进行了激烈的笔战。《包书》创刊于中法战争时期,详细报道了刘永福黑旗军反对法军和香港人民反对法国殖民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的罢工、罢课活动,支持法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1895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办报,主张变法。8月1895在北京创刊的《中外杂志》和10月1896在上海创刊的《薛强日报》,分别由梁启超和许勤主编,同属薛强学会。薛强社被封后,他们相继停刊。
之后梁启超等人继续筹备办报,并于8月9日1896在上海创办了《泰晤士报》。它是戊戌维新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主要机关报《荀刊》,每期二十余页,三万字,由王任总经理,梁启超任主编。在梁启超的主持下,《泰晤士报》先后出版了六十九期,刊登了《变法通论》、《论中国力量》等大量主张变法的政治文章,最多时销量高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与时代相配合,资产阶级改良派还在全国其他地方创办了近80种报纸,倡导政治改革。主要有1897 2月在澳门创办的知信报,4月创办的《湖南日报》,10 6月在天津创办的《国文报》,1898 2月在长沙创办的《包厢》。其中,严复主编的《郭鲍文》以翻译《国文汇编》副刊中的《天演论》而闻名。
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内维新派创办的报纸全部停刊,梁启超等人开始在国外办报。从1898到1904,他们在日本、新加坡、檀香山、旧金山、温哥华等地创办了十几家报纸,其中以1898和1902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清漪报》和《新民丛报》最为著名。梁启超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发表之初所写的鼓吹新民、赞美中国青年、介绍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思潮的文章,风靡一时,得到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赞许。1904后,康亮等人在中国恢复办报。他们的《泰晤士报》(1904,上海)、的《大公报》(1902,天津)、彭的的《京华日报》(1904,北京)等报刊都进行了保宪的宣传。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从革命活动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办报。在整个辛亥革命期间,他们在国内外创办了近120种报刊。通过这些报刊,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极大地鼓舞和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兴中会刚在檀香山成立1894,就用当地侨报《龙脊报》作为论坛。10月孙中山派陈少白到香港创办《中国日报》,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份官方报纸。此外,从1900年到1905年,革命派还在国内外创办了一批宣传民主革命的报刊。国外主要集中在日本,如湖北学生圈、江苏、浙江潮等。编者多为留日革命学生。鲁迅最早的革命文学作品就是在这些报刊上发表的。国内产品主要集中在上海,以《苏报》、《民族日报》、《报警日报》影响最大。1903年6月,苏报因发表暴力革命言论被封,张、邹容被捕,史称苏报案。
1905 165438+10月26日,人民日报在日本东京创刊。它是新成立的国联的总机构。《人民日报》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与其他革命报刊一起,与以《新民丛报》为代表的保皇派报刊展开了激烈的笔战,扩大了革命影响。
此后,国内外的革命报刊活动取得了很大进展。新加坡、缅甸、暹罗、澳大利亚、菲律宾、美国、加拿大、秘鲁以及除西藏、青海、甘肃、宁夏以外的29个省市都有革命报刊。在沪出版的《中国妇女报》(1907,邱进主编)、《神州日报》(1907,于友仁、杨杜生主编)、《胡敏日报》(1909)、《胡敏日报》(1909)。在北京出版的《帝国日报》(1909,宁等人主编)和《国风日报》(1911,白传焕主编),在广州出版的《科宝》(19165438)。
革命报刊对民主革命的宣传,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做了充分的准备,孙中山曾给予高度评价。
报刊上的反俄运动和抗美华工解约1903四月,上海、江苏等十八个省市和日本东京的留学生中爆发了反俄运动。报刊如《江苏》、《浙江潮》、《苏报》、《中国白话报》等。纷纷发表评论,表示公众支持。1903 12 15以蔡元培为首的一部分革命爱国人士在上海创办了《俄国事务日报》,这是一份以排俄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报纸。刊登了大量关于沙俄占领中国东北领土、拒不撤军的“警示故事”,发表了《俄罗斯的灾难》、《告诉学生》、《告诉士兵》等评论文章,与其他爱国报刊密切配合,号召全国人民揭竿而起,反对侵略。
65438年至0905年,广州、香港、上海、天津、北京等地爆发了反美华工禁约运动及随后的全国性抵制美货运动。香港的所谓报纸和世界公益报,上海的妇女世界,北京的北京方言日报,天津的大公报都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为了加强宣传,一些资产阶级爱国人士还专门创办了两份报纸,即《包公报》和《美国禁止中国工人拒绝签约》,进行宣传。前者于7月20日在上海成立,1905,由人民镜报社主办,秦云主编;后者于同年8月21日在广州成立,由拒绝社主办,黄慧文主编。他们自成立以来,集中力量进行抵制美国货的宣传,对正在进行的群众性爱国运动起到了一定的鼓励和推动作用。
我国第一份科技期刊,新创办的科技、文献、文摘类期刊,为《格致汇编》(月刊,英文名:中文科学杂志),创刊于上海,1839 ~ 1928。这是一本专门介绍声光电气化等科学知识的刊物。
甲午战争后,为了寻求富国强民之路,在一些青年知识分子中掀起了学习最新科技知识的热潮。一大批专注于介绍这方面知识的专业期刊相继问世,包括《农业学报》(1897)、《新学报》(1897)、《格致新报》(1898)、《普通学报》等。除了《地球科学》杂志在北京出版外,其他都在上海出版,其中《农业》杂志出版时间最长。这些出版物为国内知识分子提供了当时可用的最新科学知识。
文学期刊也出现在65438年至2009年的70年代。其中最早的是《申报》主办的三个月刊,即《瀛寰小纪》(1872)、《四社小纪》(1875)、《环球小纪》(1876)。90年代以后,以上海为中心创办了一大批文学期刊,总共有50多种。比较著名的有主办的《世界繁荣报》(1896)、《游戏报》(1897)、主办的《小说》(1903)、《采风报》(1898)、主办的《二十世纪大会》。梁启超在东京创办的新小说出版,送往上海发行。这些出版物主要集中在小说、歌剧、诗歌和散文上。著名的小说如的《官场现形》、吴的《二十年见证的怪局》、梁启超的《新中国的未来》等都是在这些刊物上首次与读者见面。
摘要期刊,最早是《摘抄报》,1897创办于上海。后来的这类期刊有《精选报》(1902,上海)、《东方杂志》(1904,上海)。后者由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最初为月刊,后改为半月刊,由徐克等人主编。它已经出版了44年,是中国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期刊之一。
19年底,清政府开始创办新的官报,原因是旧的官报从未公开出版,内容仅限于常规文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最早的新官报是《官书店报》和《官书店报》,1896在北京创刊。这两份官方报纸由当时掌管官方书店的工部部长孙家鼐管理。出版了一小段时间,也就是停了。1906以后,为了进行预备立宪,抵制革命宣传,清当局先后在北京和各省会创办了大量新的官报。其中,调查政治馆主办的政治官报(后更名为内阁官报)属于中央一级,各部主办的商业官报和学术官报,地方各级军政机关主办的北洋官报、南洋官报、安徽官报、湖北官报和四川官报。总数超过三十。这些官报除了诏令、公文之外,一般都有“新闻”、“电力需求”、“行业”等栏目吸引读者,但并不普及,必须由官库补贴才能维持。与此同时,清政府还颁布了有关报纸出版的法规,如《清代印刷品特别法》、《报规》、《清代报纸法》等,对民营报纸进行限制。从1898到1911的十三年间,我国有53家报纸被毁,占当时报纸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30家被查封,14家被责令暂时停刊,其余分别被传讯和罚款,给整个报纸出版行业造成了严重损失。
(方汉奇)
民国成立后,报刊有一段时间与资产阶级民主联系在一起,有过短暂的报纸繁荣。中国有500多种报纸和期刊。北京是政治中心,所以垄断了五分之一。1913第二次革命后,建立了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先后颁布了《报纸条例》和《出版法》。进步报纸遭到毁灭性打击,进步记者遭到迫害。该国报纸数量锐减至139份,其中大部分政治态度保守,销量普遍较小。一个积极的变化是报纸被分离出来,报纸开始采用现代报纸。这一时期的著名报纸有《上海新闻》、《泰晤士报》等。著名杂志有张主编的《佳音》(1914),国民党创办的《国民》(1913)。外国在华报纸作为半殖民主义的特征之一,具有相当的政治影响力,如英文的《紫林西报》、《京津时报》等。
1915 9月15日,由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创刊,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开始了我国报刊发展的新阶段。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各派忙于争权夺利,无形中放松了对报刊的控制。进步势力的壮大使一些报刊成为北洋军阀的对立面,打破了媒体停滞不前的现状。五四时期,以《新青年》、《每周评论》、《民族》和《新潮》为主导的进步报刊,倡导科学民主,抨击封建专制,对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业务方面,此时的报纸普遍改为白话文,报纸注重新闻特色,副刊改革卓有成效,编排更加科学活泼。之后报刊有了很大发展,从65438年到0926年,全国共有报刊628种。商报《申报》和《新闻》发行量超过10万份,《大公报》9月份复刊,1926。在张季鸾的赞助下,它很快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之一。北伐开始后,中国两党都非常重视宣传,南方各报言论活跃。但是,北洋军阀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进步报刊进行压制。1926年,著名记者邵飘萍、林白水相继遇害,北方舆论一片平淡。
1927以后,国民党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沪宁地区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当时有50多家报纸,日发行量超过5万份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从65438年到0936年,中国有1763种报纸和期刊,小报和晚报比20世纪20年代有很大发展,但其中一些报纸水平低,内容乏味。国民党政府试图建立新闻垄断,以《中央日报》为中心,党办报刊向全国扩张。进步报刊受到各种法规的限制,其手段从禁止出版、查封到破坏暗杀不等。就连知名的资产阶级报纸《申报》,其主持人石也因为九一八事变后政治态度的一些变化,于6月被暗杀1934 11。然而,进步报纸仍然在沉重的压力下成长。在红军革命根据地,报刊事业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左翼文艺界主办的杂志《萌芽》、《文学月刊》被封杀,其他的出来了,影响很大。“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报纸兴盛,全国有千余种。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发行量达到创纪录的15万册。
抗日战争开始后,全国报刊遭到极大破坏,大量报刊移至后方出版。重庆成为战时报刊中心。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新闻管制有所松动,中国的生产党《新华日报》在国统区发行。1939之后,新闻管制再次收紧,民营报纸仅占国统区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这时,以延安为中心的各根据地都有了报纸。在沦陷区,日伪控制和赞助了一批汉奸报纸,包括北平的《新民日报》、南京的《中国日报》和《和平日报》。在上海租界,有爱国人士办的抗日报纸,最著名的是《文汇报》,尽管遭到日伪军迫害,但一直坚持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抗战胜利后,报刊又繁荣起来。1947年期间,国统区登记报纸1781份,发行量达200万份,在民国时期达到顶峰。然而,这一时期的报刊被国民党垄断。反对内战的《文汇报》就不用说了,被禁了,《申报》和报纸也被国民党收了,舆论界成了国民党反* * *的大一统天下。进步报纸无法立足,许多报纸搬到香港出版。与此同时,人民新闻事业在根据地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相继出版了一批大型日报,为1949以后中国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献学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