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2012九年级研究性考试,文史综合最后一题,经济全球化评论。写多了可以加分。
简介:
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最时髦的话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件好事,它可以让我们更富有,过上更好的生活,并环游世界享受生活。然而,许多其他经济学家对此表示怀疑。他们指出,如果经济全球化真的这么好,那为什么国际经济还这么乱?对此,国内外理论界和舆论界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简要评价了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探讨了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全球化现象: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关于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甚至认为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为世界经济的美国化;二是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主导全国,生产要素等经济技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并优化配置。其中,第一种观点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所以我认为其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第二种观点既全面又最接近实际情况,说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逐渐融入到全球化的经济大潮中。
我认为,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应该以生产力的运动和发展为基础。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影响、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形成了“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主导全国,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并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国家和地区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从来就不存在,而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出现而出现的。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是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在全球市场分割的形势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和贸易自由化并不等于经济全球化。只有在各国广泛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市场,才意味着国家之间孤立的发展状态被从根本上消除,从而最终形成广泛而深刻的世界经济联系。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必然会受到世界市场的深刻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深化改革,转向市场经济的轨道,传统的计划经济逐渐消失,市场经济主导全国。市场竞争和市场逐利行为打破了经济的国家和地区限制,日益将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联系成一个整体的全球经济。与此同时,作为经济一体化的一种组织形式,区域经济集团也迅速发展起来。到1996年底,全球共有100多个区域经济集团,几乎覆盖所有国家。其中,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三极,其所在地区实现的进出口总额和经济总量占全球的80%。而且,近年来,区域经济集团在扩大自身队伍的同时,也在相互渗透,区域市场边界不断向外延伸,相互衔接,极大地促进了各国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形成了庞大的市场经济运行体系。在这个体系内,国家间合作的障碍日益减少,渗透和依赖的关系日益增加。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分享着生产要素在世界市场上自由流动所实现的资源优化配置的收益,同时承担着经济一体化可能带来的风险。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无边界经济的扩张,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也突破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从对立和碰撞走向渗透和融合。西方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吸收了东方文化的和谐和团队精神,而东方国家的企业也融入了西方文化的元素,鼓励竞争和自我实现。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其自身的原因: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和现代交通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群体的出现,极大地加速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人员流,使得相隔千里的世界,即使在万里之外,也瞬间成为一个地球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人与人、组织与组织、民族与国家之间交流的时空,为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交通和手段。
第二,发达国家商品和资本的过剩和技术的进步与资源、能源、市场和廉价劳动力的匮乏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力。事实上,自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国际化趋势一直在逐步发展,经历了商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和生产国际化三个阶段。而经济全球化只是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次突变和飞跃。跨国公司的出现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技术资源(据相关统计,现在世界上90%的科技创新被跨国公司控制)和金融资源,储存了大量的过剩商品,而受限于本国和本地的生产资源、消费市场和有限的廉价劳动力,迫使他们输出商品、资本和技术。这种输出虽然客观上促进了进口国的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但其主观动机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润。因此,在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
第三,为了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综合国力上的差距,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主动或被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这是客观上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内在动力。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下半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科技、生产力、经济和社会整体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为了缩小这一差距,一些发展中国家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来发展本国经济。这一举措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如韩国、新加坡、台湾省、香港和泰国,这些地区都是在70年代和80年代发展起来的。正是由于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其他发展中国家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本国经济尽快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才能不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淹没。当然,无论发展中国家是主动还是被动,乐观还是悲观,这种积极的适应还是消极的应对,都说明它们实际上已经被纳入或接近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事实上,没有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秩序的形成是不可能的,至少是不完善的。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应该承认,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才刚刚开始,对各国经济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难以预料,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从提高生产力的标准来看,经济全球化确实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世界工业规模的扩大,引起生产和消费从结构到地点的变化,刺激各种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同样,经济全球化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这些效应对具体国家和具体领域的影响会随着各国政策选择的不同而不同。具体来说,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如下: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合理地配置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和劳动力。
经济全球化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国际合作,也加剧了国家间的竞争。竞争的原因是世界资源有限,资本在经济上扩张。政治上,由于国家的存在,各国都试图通过增强自身实力来实现他国对自己的依赖,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付出更少的成本。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形成了统一的全球市场,从而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和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国内企业会突破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发达国家可以充分发挥资金和技术优势,通过资金和技术的输出和转移,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打开市场,利用发展中国家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获利。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发展自己和民族的经济,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种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要素的有效组合,客观上推动了全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减少或避免了人类社会现有资源的浪费。
2.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
第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1997》指出,发展中国家接受外国直接投资129亿美元,对外投资5100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它们在世界投资总额中的比例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的37%。其中,48个最不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入也在1996中增长了56%。
第二,促进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由于资本的流入、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活动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56%提高到1990年的73%和1994年的77%。
第三,迫使发达国家考虑和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发达国家越来越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它们的经济稳定和发展依赖于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考虑发展中国家在债务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联合国改革等问题上的权利和利益。
面对机遇和挑战,由于世界各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和利益不可能是平等的。在这种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发展中国家必然在很多方面处于劣势。但我们认为,只要发展中国家能够抓住机遇,敢于迎接挑战,吸收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建立自己的经济实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产品,就一定能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就是最好的证明)。更何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原则、制度和秩序将逐渐平等,各国经济将越来越成熟。
3.经济全球化为全世界人民提供了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的良好机会。
随着市场全球化的发展,物流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消费需求来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以各种方式设置的贸易壁垒和防线将逐步取消。国家垄断或个人垄断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向消费者漫天要价以换取劣质服务的局面将会终结。
4.经济全球化将促进世界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全球化不仅会影响全球经济结构和秩序,也会不同程度地冲击不同民族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碰撞和冲击,会产生一种全人类都能认同的大文化,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经济文化”得到了全人类的认可。如市场经济规律、商品流通规则等,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遵循。
第二,“科技文化”的普遍性更是不可否认的。如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了生存和发展,都把重点放在了科技和教育上,并且已经意识到科技是强国之本。虽然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但科技交流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科技文化早已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第三,随着“经济文化”和“科技文化”的发展,各种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习俗的传播和交流更加容易,信息网络技术和交通技术为这种交流提供了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人们总会自觉不自觉、不同程度地吸收这些外来文化的营养,以填补自己民族和国家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这也是文化全球化的一种形式。
第四,“民主法治”作为一种制度文化,也将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趋势。
5.经济全球化将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全球化的强大推动力。正是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加速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反过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进一步完善。世界贸易自由化最重要的内容和核心在于降低和消除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行后,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等非货物贸易首次被纳入多边规则,使拓展多边自由化领域、拓展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核心职能。此外,投资自由化已成为国际投资发展的主流,不仅发达国家,而且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采取投资自由化措施。一方面大量引进外资,另一方面积极对外投资,导致世界直接投资迅速增加,投资活动遍布全球,全球投资的规范框架和规则开始形成。
6.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技术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大发展、产业的大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大流动,非常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弥补国内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差距,发挥后发优势,快速实现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投资和技术转移相互促进,不断加速。为了延长技术的生命周期,扩大技术的效用,为自己的技术寻找出路,跨国公司大大加快了技术转移活动。这种加速转移客观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有利于加快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此外,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也加快了发达国家吸引外资的进程,这有助于弥补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不足。再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为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且有助于弥补发展中国家市场发展的不足,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日益突破国界,出现了所谓的无边界企业,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非常有利。
7.经济全球化可以促进国际政治协调。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社会结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物质需求相对得到满足后,必须更加关注自己所处的政治环境;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素质将大大提高,希望充分表达政治诉求,广泛要求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实力雄厚的独立利益集团,在利益的驱动下,必然会提出相应的政治参与要求;日益发达的信息媒体网络在技术上支持了人民的自主选择权,宣传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意识,也使“愚民政策”这一制度失去了基础。因此,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各国在政治上相互协调,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新动力,这也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所决定的。虽然政治协调的过程是漫长的,但它是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8.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减少国际冲突。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参与到更深层次的国际分工体系中,跨国公司的投资和技术转让活动将各国的生产、经营、销售和研发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直接结果是,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程度加深,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导致政治领域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协商和对话日益成为当今处理国际关系的主要手段。加强国家间的信任与合作,抑制国际冲突或至少降低冲突的激烈程度已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有理由相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趋势将会加强。
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扩大了贫富差距。
经济全球化首先给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带来冲击,而这种冲击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上的。一方面,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所有为世界经济运行而制定的原则、制度、秩序都是他们制定的。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和管理优势也是发展中国家望尘莫及的。因此,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发达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最大,而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近期或长期内受益很少或没有,甚至可能遭受巨大的损害和冲击,如许多民族企业的亏损或倒闭。
虽然经济全球化客观上可以导致全球物质财富的增加,但是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竞争是第一法则。在创造高效率的同时,必然导致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扩大。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83年高收入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43倍,1994年变成了62倍,社会分配更加不公平。这种差距的扩大有许多具体原因,包括体制原因、市场发展原因和结构变化,但有两个因素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从理论上讲,所有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都会不同程度地从中受益,但绝不是所有的利益都会被分享。事实上,发达国家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始终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种地位使它们依赖于在价格制定方面的主导地位,并在与发展中国家交换时获得更多利益。
第二,挑战一些社会政策的是市场竞争。众所周知,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驱动力,竞争带来的失衡要靠社会政策来修复。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福利政策,社会稳定是通过劳资妥协来维持的。然而,全球化破坏了这种社会契约,以出口和直接投资为主要内容的激烈跨国竞争正在影响工资和就业,社会政策在稳定差距方面显得苍白无力。经济全球化为国际资本,主要是发达国家寻求更高的利润开辟了一个地区和空间。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差异巨大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距。
2.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各国国内经济的稳定不仅取决于国内因素,还将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随着国际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不断扩大,其他国家特别是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形势,如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都会通过国际经济的传导机制影响本国。如果我国的经济结构中存在一些类似的隐患,这些经济波动必然会在我国出现。即使国内经济没有问题,经济也会因为心理因素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因为经济全球化是金融、贸易和投资的全球化,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不充分和经济结构脆弱,它们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立法不完备,很容易投机倒把;再加上发展中国家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给“国际热钱”留下了可乘之机。于是,大量来自西方国家的热钱不时冲击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甚至引发金融危机,造成战争般的破坏。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汇率和利率的变化传导到发展中国家,这往往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利波动。1994年底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并不合理,大部分都有利于发达国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客观上需要用规则来规范和约束参与者的行为,而规则的制定是有实力的。所谓规则,其实就是利益冲突的定义。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于国际经济组织受欧美等发达国家操纵,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主要由发达国家制定。虽然现有的一些国际经济规则考虑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如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但大多数都是发达国家制定的,有些规则是在发展中国家缺席的情况下制定的。一些产业发展规则是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产业之前制定的,比如信息技术产业协议、劳工标准等。发展中国家一旦发展了这些产业,就必须遵守它们没有参与的规则,并为此付出代价。此外,尽管发达国家大力倡导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但各国政府仍然实施各种贸易壁垒措施来维护自身利益。特别是发达国家刻意设置的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非关税壁垒,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实现。这些措施客观上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国家间的自由流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市场化机制,发展中国家应得的机会和利益无法得到保障。所以目前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好处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利益损失的基础上的。
4.经济全球化也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破坏。
例如,日益严重的荒漠化、土地侵蚀、动植物物种灭绝、海洋和河流污染等问题。其中,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战略利益,往往在海外设立大量的污染源产业,以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不受污染,这不仅消耗了他国的资源,也污染了本国的环境。据有关统计,美国有60%以上的污染企业建立在海外。
5.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发展中国家在企业规模、效率、技术水平、研发能力等方面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导致跨国公司的品牌和产品充斥国内市场,导致民族品牌消失;跨国公司操纵和控制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和市场,抑制了民族产业的自主发展;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加大了国内通胀压力,面临汇率风险和债务风险。欠西方国家的巨额债务已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并经常导致经济和社会动荡。全球化还会导致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尤其是技能型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跨国公司往往在东道国高薪聘请现成人才,而不注意在当地实施培训计划,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遭受教育支出和无法使用经过培训的人才的双重损失。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将会恶化;由于竞争力弱,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倒闭,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如果社会劳动保障制度不健全,必然会产生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造成社会混乱。世界银行2004年4月30日公布的《世界发展指数》承认:“经济全球化的一些因素损害了最贫穷的国家,这使得贫富国家之间巨大差距的扩大面临更大的风险。在一个无法打破穷国循环,越来越不平等的世界里,工业化国家占世界人口的1/6,却垄断了世界近80%的收入。与此同时,占世界人均60%的63个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却只得到世界6%的收入,人均收入每天不到2美元。”
6.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对民族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就使得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有起有落,凸显不同。这种现象不利于文化的发展,也不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进化原则。文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商品文化、制度文化、价值文化、语言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等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阻碍资本、技术和产品跨境流通的障碍纷纷被拆除,随之而来的是不同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信仰的流入。他们中的一些人在相互冲突和影响中形成了新的质量世界文化,而另一些人则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文化特征。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应采取的政策和建议;
经济全球化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已被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明。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社会生产不再仅仅依靠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需要依靠世界力量。以机械化生产为基础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与世界历史进程相一致的。今天,任何国家和民族的经济都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知识和技术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市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更加显著,国际竞争与合作进一步深化。观念不断更新,各种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开放、竞争、效率意识明显增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责怪经济全球化本身是没有用的,因为这是一种趋势,如果我们不融入这个发展进程,我们将永远落后。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让自己成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具体而言,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第一,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趋势。它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一类国家的政策选择,而是跨世纪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大趋势。如果否认甚至排斥它,既不是唯物史观,也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危害极大。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中国在这方面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因此,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目前,我国是重要的贸易国,但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发展相对缓慢,对外投资金额不到世界对外投资的1%,这与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对外投资规模不相称,也说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技术优势,扩大对相关国家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考虑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时,应该对其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并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
二、重视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