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腔兴衰原因探析。

昆曲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剧种。它最初简称为昆山腔或昆曲。从清朝开始叫昆曲,现在也叫昆曲。昆曲的伴奏乐器以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可用打击乐器)。昆曲的表演也有其独特的体系和风格。其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舞结合巧妙和谐。

该剧于2006年5月6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昆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的发展

昆曲的形成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末的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宋元以来,中国戏曲分南北,各地唱腔也不一样。元末顾颉刚等人对流行于昆山的南曲原调进行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这是昆曲的雏形。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旋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收了海晏腔、弋阳腔等南方声腔的优点,发挥了昆山腔优美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方声腔的严谨结构。他运用北方曲调的唱法,配以笛、箫、笙、琵琶等伴奏乐器,创作了一首集南北曲调之长,细腻典雅的“水墨曲”。后来,昆山人梁晨宇继承了魏良辅的成就,对昆曲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在隆庆生命的最后,他写下了第一部昆曲传奇《浣纱记》。这个传奇的演出扩大了昆曲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竞相用昆曲创造传奇,学习昆曲。因此,昆曲与余姚腔、海晏、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到了万历末年,由于昆班广泛的演出活动,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居诸剧种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面八方的歌,都要对着吴门”。明末清初,昆曲流传到四川、贵州、广东,发展成为国剧。昆曲的唱腔最初是以苏州的吴语为基础,但传入各地后,又与地方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演变成许多流派,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体系,成为全民族的代表剧种。清朝乾隆年间,昆曲发展进入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称霸梨园,延续了600至700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式。

以清唱剧的形式出现,最终使昆曲在没有大锣大鼓的氛围中优美悠扬。同时,魏良辅还改革了伴奏乐器。最初,南曲伴奏的乐器主要是箫和管。为了使昆曲的演唱更具感染力,他汇集了笛子、管、笙、琴、琵琶、等乐器为昆曲演唱伴奏,取得了成功。

昆山腔开始在苏州流传,到了万历年间,以苏州为中心向江南、钱塘江以北传播,并逐渐传播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等地,万历年间也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就成了明中叶至清中叶最有影响的声腔剧种。

历史地位

昆曲(昆山戏)因江苏昆山而得名。它与发源于浙江、江西的海晏戏、余姚腔戏、益阳戏并称为明代四大剧种,属于南戏体系。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戏曲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瑰宝,被称为百花园中的“兰花”。明中叶至清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誉为“中国戏曲之母”。昆曲是中国戏曲史上表演体系最完整的一种戏曲。它有着深厚的基础和丰富的遗产。它是中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结果,在中国文学、戏曲、音乐、舞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濒危状态

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它是中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昆曲的辉煌与失败都与其特点有关。昆曲的繁荣与当时文人的生活情趣和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士大夫的文化素养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悠闲的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赋予了昆曲节奏缓慢、意境优美的特点。此外,士大夫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切感受,使昆曲在音乐和演唱中常常表现出忧郁缠绵的情绪。清朝乾隆年间,市民阶层崛起,舒缓忧郁的风格显然与他们格格不入。连文人也开始务实,昆曲不受市民青睐,也失去了文人阶层的一席之地。于是,昆曲逐渐衰落。1949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没有专业的昆曲剧团。20世纪50年代,一部戏剧因《十五关》的上映而得救,全国成立了6个昆曲剧团。韩世昌、白云生、古川?、朱传明、周、、侯永奎以及解放后培养的、、季振华、张、、、王诗雨等一批优秀演员,编创了《牡丹亭》、《西厢记》、《千里来京娘》、《单刀会》、《桃花扇》等一大批优秀剧目。然而今天,昆曲的特点是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节奏,

过于优雅的歌词和陈旧的故事线失去了时尚和大部分娱乐功能,与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去甚远,难以赢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在演出市场上也很难找到,形成恶性循环。10年前,中国从事昆曲工作的大约有800人,所谓“八百壮士”。现在只剩下600人了。全国6个昆曲剧团的创作和演出普遍陷入困境,无力投入演员培训和艺术创作。

有人主张昆曲应该被视为博物馆艺术,只为保存,不为发展。这遭到了昆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的反对,也违背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保证这些优秀文化的生存,而不是遏制其未来的发展。但是,昆曲确实面临着一个困境:人才的流失使得很少人有资格创作昆曲;为了创新昆曲,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不进行大的变革,就不可能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如果大改,昆曲就失去了特色,变成了昆曲。

列入这份口头文化遗产的艺术大多处境艰难,濒临灭绝,这说明全世界都面临着如何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就昆曲而言,走出困境绝非一蹴而就。除了依靠自身的艺术实力和昆曲工作者的专业精神和热情外,还必须有相应的政策保障和切实有效的措施。因此,今年6月,文化部召集全国昆曲剧院负责人和剧团所在地领导开会,讨论昆曲发展规划,正在制定昆曲保护抢救十年规划。也有专家呼吁设立“中国昆曲保护振兴专项基金”,加大投入。

专家认为,昆曲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抢救现存剧目和文献。首先,要对全国中老年艺术家的代表作进行录音录像,收集整理珍贵的昆曲文献、表演剧本、曲谱、画面等。昆曲表演可以以老戏为生,剧目应以继承和整理为主。比如上海昆剧团近两年排演的《牡丹亭》,将汤显祖的原著缩减为三本,加上现代的舞台处理,既保持了原著的特色,又符合当今的审美,收到了良好的市场效果。

文化部计划在10期间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两个昆曲演员培训中心,为国家昆曲剧团输送表演人才。昆曲剧院负责人希望集中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在中国戏曲学院等院内举办昆曲演员、编剧、导演、作曲、管理人员研讨班。

昆曲因其特点而无法在当今世界大放异彩,也无法恢复昔日的辉煌。但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世界遗产,我们有责任不让它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