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松潘古城
城墙总长6.2公里。墙体采用当地烧制的青砖,土石方均可。高12.5米,厚12米。它是用糯米、石灰、桐油熬成的灰浆接合而成,坚如铜墙铁壁。
大门只是由大的规则的长方形石头券做成拱形。
松潘古城规模宏伟,气势非凡。其墙体的长度、高度、厚度和精美的浮雕石刻在民族地区首屈一指。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朝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到长安求婚。
使者路过松州,被州官扣留。松赞干布大怒,率二十万兵进犯。唐太宗统帅汉献帝战败,唐太宗命吏部尚书抵达松州。川主寺之战后,唐军大获全胜。
松赞干布回藏后,又派使臣送金,进行通婚和解。唐太宗萧凭着正义感娶了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这是千古佳话。
进入松潘县城,方圆十里的城门和城墙高大古老,保存完好。
据《松潘县志》记载,明洪武十二年(1379),平羌将军在平定卫与毛的士官董铁力反叛,北移。他迁到松州后,上书明太祖朱元璋,建议在松州设立军卫。
在松州驻军后,丁于调宁州驻军负责建城。花了五年时间在西边的山麓小丘和东边的河边上面建了一堵墙。
古墙砖长50厘米,宽25厘米,厚12.5厘米。用的臼是糯米、石灰、桐油做成的。每块青砖重30公斤,建成10多米高、6200多米长的城墙。这项工程是艰巨的。
在松潘的“窑沟”和“窑坝”山上,有为建城烧制青砖而建的古窖遗迹。
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松潘发生叛乱。
住在西山山顶上的哗变的人们可以观察到城里的保护情况。
平定叛乱后,掌管松潘军事准备的钦差大臣关尘从山麓到山顶修筑了西城墙。
嘉靖五年(1526),松潘诸将军修筑外城1000余米,历时60年,松潘城制初具规模。
松潘古城有七个城门:东称“晋阳”,南称“延浔”,西称“威远”,北称“镇强”。西南山麓称为“小西门”,外城东西向称为“临江”,南北向称为“福清”。
每座城门都用一大块平行的六面石拱起,使顶部呈半圆形,门基的石头上有各种雕刻图案,别具一格,耐人寻味。
临江门旁边的石墙上,刻着一张关于崇祯十六年(1643)减苛的告示。
古城墙的门楼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当时松州卫和盘州卫合并为松潘卫。
门口有15英尺厚,结构坚固。历经数百年风雨,也不会被腐蚀损坏。
爬上城墙可以欣赏周围壮丽的景色。
松潘城内,小桥流水,景观独特。一条湍急清澈的河流从松潘古城的东端穿过环城路向西流淌,穿过中央大街后向南流淌,从南门左侧流出松潘古城,使整个松潘古城生动活泼。
特别是河两岸的人们,在河堤边的河面上搭起了古老的竹楼,远山近水,其乐融融。
松潘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
清朝咸丰年间,赋税沉重,引发了藏羌人民轰轰烈烈的反清起义。
起义持续了六年,领导起义的是松潘羌族的女英雄努能佐。
起义军攻占九关、六堡,占领松潘古城(今松潘县)两年,多次击退清军围攻,歼灭清军数千人。
松潘还是重要的革命历史纪念地。
* * *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了五次重要会议,其中两次(沙窝会议和毛尔盖会议)是在松潘召开的。
为纪念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弘扬长征精神,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松潘川主寺镇修建红军长征纪念碑园。
纪念红军长征的主碑已经高高地矗立在川主寺镇元宝山山顶,背靠雪山森林,面向草原。主碑高度为41.3米,顶部红军战士铜像为14.8米。铜像一手捧花,一手拿枪,双臂高举成“V”字形,象征长征的伟大胜利。
石碑外覆450块铜合金,呈三角形,象征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北上抗日所向披靡的胜利。
纪念碑上覆盖着一圈汉白玉,纪念碑四周铺着绿色草坪,寓意“雪山草地树碑”。
目前,公园内设立了中国现代艺术最大的群体雕塑,通过对其艺术形象的刻画,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
群雕长72米,宽8米,最高点12.5米。由1160立方米和1440块红色花岗岩组成。它融合了光荣的革命历史和现代艺术的魅力,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