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养猪的?

猪是人们熟悉的动物,在六种动物中排名第一,在十二生肖中垫底,由此可见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有大量关于猪的文献和书籍代代相传,如《氾胜之书》、《齐姚敏书》、《三吉农》、《本草纲目》等。,这些都涉及到猪与神话传说、语言、民俗、饮食文化的关系。

野猪驯化了家猪。中国已知最早的家猪来自约7000年前的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当时中原地区可能已经有大规模养猪了。

商周养猪的技术创新是对猪的阉割。易经记载“貘的牙齿是吉祥的”,也就是说,被阉割的猪会变得温顺,尽管它们有锋利的牙齿。《礼记》中说:“猪幼时,豚长肥”,即未阉割的猪,皮厚毛厚,称为“猪”,阉割的猪,长得又肥又圆,称为“豚”。阉割是养猪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说明古代人对猪睾丸的功能和生理作用有了突破性的认识。然后阉割技术在古人中广泛传播,受到农民的欢迎。

原始养猪业与现代不同,以放牧为主。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就有“牧羊人”,即放猪的人。古代食物匮乏,但荒地很多,适合放牧猪等杂食动物。另外,在古代,并不是所有的猪都被阉割。未阉割的猪味道很重,只有底层农民才会经常吃。直到宋代,苏东坡改进了猪肉做法,添加配料,长期炖东坡肉,被广泛接受为一绝。

古代的养猪业是随着农业生产发展起来的,不仅是为了吃肉,也是为了积累肥料。汉代人对肥料与土壤的关系有了相当的认识。通过对汉墓出土陶制猪圈的考证,证明部分地区已出现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现象。为了蓄肥,设计了各种形式的猪圈:独立猪圈、与厕所相连的猪圈、与作坊相连的猪圈。在汉代,猪种的培育也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在方以智的《物理小贴士》中提到“矮的没头发的好,一格三牙的难留。”说明当时已经掌握了猪的功能和形态的关系,对猪种品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以后,人们养猪的经验日益积累,并有文字记载。北魏《齐·姚敏书》载:“圆不累小,圆小肥;度个暑假还不腻污泥。春夏生草,随时放牧,八九月放出来不喂,所有糟粕都留到初冬初春。”说明人们已经注意到了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因季实施不同饲养方式、利用放牧节约饲料等重要概念。

隋唐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养猪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朝野一报》中有记载:“唐洪州有人畜猪致富,因猪号武进。”也就是古代的养猪户。据《新唐书·齐鲁传》记载,当时官方养猪场有数千个,可见唐代中国养猪业的规模。

到了宋代,由于经济发展,人们对饲养和猪肉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苏东坡在民间游历过,所以尝过各地的猪肉。“火在燃烧的时候,水很少。炉火纯青的时候,他很美。每天起来打一碗,吃得饱饱的,顾不上这些了。”这是东坡猪肉做法最真实的写照。《东京梦》记载了北宋末年京都府开封每天冲进南浔门的情形:“只准百姓宰杀的猪即日起入京,从早到晚,每组一万头猪。”说明当时城市发展对猪肉的需求以及宋代养猪业的发展。

元朝结束了南北分裂,强调“农桑为当务之急”,所以养猪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王镇的《农书》创造了一些养猪技术的宝贵经验。书中提到:“江南有许多有水的湖泊,可以用水藻和水边的东西喂它们。”速生的水草用来喂猪,扩大了饲料来源。《马可·波罗游记》提到了中国浙江衢州的农牧业景象:“在这一带,看不到绵阳,但公牛、奶牛、水牛、山羊很多,猪的数量也特别多。”这些都反映出元朝重视农区养猪,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