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成历史
资源链接:
链接:/s/1 wsfwoakheojrkavysrb 1za
提取代码:i2r8标题:绍兴十二年
作者:夏
豆瓣评分:7.2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3
页数:292
内容介绍:
★十年磨一剑——著名作家夏继《湮没的荣耀》之后推出的一部扛鼎之作;
★全景展示——绍兴十二年(1142)政治、社会、人事、经济、市场全景;
★一本关于南宋政治、军事、社会、日常生活的百科全书,堪比《清明上河图》;
★比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更深刻、更微观、更生动;
★文坛声誉甚广,被视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长篇历史散文佳作。
内容简介
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是南宋历史上具有分水岭和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此前,绍兴十一年年底,与易正式签约;腊月二十九(农历除夕),岳飞被杀。这不仅标志着靖康之灾后十五年战争的结束,也标志着南宋基本国策的过渡时期,即内卑外盛,宋高宗自称的“富强中国”由此开始。这一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对于观察南宋乃至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都具有典型的标本意义。
《绍兴十二年》力图通过绍兴十二年历史的横断面,以有序的时间脉络为经度,以当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为纬度,全面反映那个时代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生活,深刻揭示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逻辑。其中既有关于那个时代政治军事方面的宏大叙事(如邵星和谈与岳飞之死、之母、卫皇后回归、的压制性政治等。),而且还有涉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细微描写,如风俗、物价、科举、学运、文艺、官僚、茶政、马政、历法等。作者无意用通俗的方式来解释或开历史的玩笑,也不满足于在道德的最高点重复现有评价体系中人物和事件的定性基调。而是试图在作品中呈现一种历史的诗意和哲理,还原当时的时代氛围和社会肌理,追寻人物的心路历程,从而走向更深的历史时空和精神世界。由此,人们不仅了解了一段历史,也了解了当下的现实。历史其实并不遥远。
媒体评价
《绍兴十二年》是历史作品和文学作品的最大结合。绍兴十二年的叙事背后,是对整个宋朝历史的熟悉,以及对一些历史细节的放大能力。在文字上,摇曳多姿,是宽与细的结合。这部作品的基本结构是符合时间性的,不依赖于情节和戏剧的冲突,细腻的内部纹理和零散的小悬念使其读起来非常有吸引力。夏对历史人物心理的揣测十分到位,表现了作家对人物人性的复杂、柔和、内心迂回的评价。
——南帆(评论家、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绍兴十二年》是一部充满人文激情和人文价值的作品。这本书虽然像《万历十五年》一样,选取了历史的某个节点,但不同的是,文学表现了人物和人性的复杂性,描写了还原当时社会历史生活的风俗,涵盖了人物的内容,上至天文地理、皇亲贵胄,下至百姓庶民,“工农兵”什么都写。另外,最让我佩服的是,文中处处都有文艺的眼神,句句扣人心弦。在书中作者在场的情况下,“我”是一个审判者,常常跳出描述进行批判,这是一种鲜明的批判立场的表现,穿透历史场景,拉开历史帷幕,从而引起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思考。
——丁凡(评论家,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绍兴十二年》与一般历史著作的区别在于它的细节描写。夏笔下的绍兴十二年是日常生活的一年,是绍兴十二年临安的春夏秋冬。是当年的百科全书,隐含着“道在日常”的伦理。
夏的《绍兴十二年》是一部“有我”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夏足够的自信、文人的品格、知识分子的智慧、现代的立场和现实的价值诉求,使作家旗帜鲜明地确立了喜剧美学的叙事主题,或冷嘲热讽,或严厉斥责,或倾慕世人。
——小华(文学评论家)
南宋小鼻绳引巨牛。巨像面前,笔墨虽小,却如泼风。笔转刀,大图小,一肢受袭,声里见豹。当年的历史切片尘埃落定,解构的不仅仅是靖康之耻、宋金和岳飞之死,还有“国之富强”。也反映了古今口味混杂时人们的心态。
——铁雄(作家)
夏的《绍兴十二年》各有千秋,连《万历十五年》也不及,就是作品字里行间总有一股气的涌动,文字因其气而摇曳,史料因气而潇洒飞舞,有史料的气雄浑有力,有活力,有力量。此文优美好玩,文笔摇曳,诗词史料自然。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的理解是用当代人的眼光去透视历史,从而探索通向未来的道路。在这一点上,夏无疑做得非常好。辉煌和警告的话往往像触电一样刺痛眼睛。
——陈(评论家,《文学报》前总编辑)
夏先生的长篇散文《绍兴十二年》以时间为主线,从绍兴十一年的“除夕”到绍兴十二年的“除夕”。整整十二个月,以抗金英雄岳飞被害为叙事中心,详细讲述了十二年绍兴宫廷与民间大大小小的种种事情,生动展现了南宋朝廷的政治格局,政权运作的内部肌理,这部长篇散文史料详实丰富。作者以历史学家的深刻洞察力穿透历史的谜题,从史料线索中发掘历史深处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阐明和还原历史事件本身的丰富性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马嵬《打捞历史的细节》(小说评论,第6期,2014)
夏的长文《绍兴十二年》使人想起的名篇《万历十五年》。但作者在讲述南宋历史转折时的心态,显然比黄仁宇轻松微妙得多。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写宫廷斗争和政治变革,但他的兴趣并不止于此。勾栏瓦丝,开着车卖浆甚至风流男女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再现。当然,这种再现不可能是“眼见为实”的客观记录——恰恰是文学的想象力让这篇历史散文充满了清新的气息。
——石一枫《历史的生命气息》
夏关注绍兴12年,阅读和考证了大量的材料和文献,反复咀嚼,反复体验,但他绝对不是在想过去。在这样的寻找中,他始终有着非常清晰的批判意识和时代感。当然,他也有接近历史人物的历史感,他只是把一切放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但并不沉溺其中。他经常回到现在,有的放矢,说话大胆、犀利、直言,让人热血沸腾。
整个绍兴十二年流畅生动,用词优雅婉约。可以完全负责任地说,《绍兴十二年》不是对历史笔记的零碎阅读,也不是对相关史料的松散解读。与万历十五年及蒙元入侵前夕的日常生活相比,是一部难得的值得称道的散文佳作。
——雷雨《勾魂复活一个王朝的满枝满叶》
《绍兴十二年》梳理了资料,解构了细节,洞察了秘密,勾勒出一幅临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文本全息图,堪比《清明上河图》。从绍兴十一年农历大年三十到绍兴十二年大年三十,用了一年时间,从议杀科举到议朝政,再到柴米油盐养牛养马的琐事,还有马道方言的戏码。作者写了一封信,跟随它在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隧道里,像一个细心的导游,带着读者走进历史事件的波澜,体验悲喜交加的现场剧。
——余活在历史的“现实”中
夏的作品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坦荡的智慧和流畅的舒展。你觉得不是文字。更像是一个老朋友在晚上烛光下和你聊天。西窗影,酒满胆热,人喉在夜半寂静中回响。他的文笔很细腻,就像诗歌一样充满弹性,有节奏有对仗,奔流如河,读起来让人神清气爽,浑浊不堪,充满喜悦,充满满足感。
我怀念夏作品的真诚和人文精神。他以对历史的反刍来回答当今世界,以诗意的长泪来揭示自己颤抖的灵魂和忧患意识。那是真人在跟你说话,不是机器发出的奇怪噪音。我从阅读这样的文字中得到的是文字和文学的感动,一种高贵和升华,一种对文学价值和力量的确信和信仰。
—对夏的思考(中国读书报2005年03月2011)
关于作者:
夏:作家和剧作家。1979年开始专业文学创作,已出版(出版、上演、拍摄)大型剧本10部,中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30余篇,散文专著3部。代表作品有文化散文系列《湮没的光辉》、长篇散文《大运河传》、话剧《金粉落日》。曾获庄重文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现居江阴。
1996年,夏的文化大散文《湮没的光辉》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该书与于的《文化之旅》并列为文化散文的领军之作。《湮没的光辉》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