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因婺水之源而得名。你怎么解释舞水端?

“五水”一词常见于各类史书和文本中,最早出现在宋代的《宇宙物语》、《祥符经》等书中。书中有“婺源三面环城”的说法,解释了婺源县名的由来。这个解释虽然不确切,但至少说明“舞水”这个名字早在宋代就有了。我们还可以在很多史书中看到对“五水”更为完整详细的描述,比如明弘治的《徽州府志》、清光绪的《婺源地理教科书》、民国庚申的《婺源县志》等。清光绪年间出版的《婺源地理教科书》是这样描述“婺水”的:“婺水发源于大关与大广之间,向东南流二十五里...西至清华的和悦岭水,东至浙江和沱水...无锡惠东和王口交汇处...穿过石门滩和翼城周边,从市区往西到扶余。对婺源地理稍有了解的人,应该马上就能明白“婺水”是什么,是县内的主要河流——兴江。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婺源有些人只知道有个“兴江”,不知道有个“婺水”。我觉得这并不奇怪。这里有一个习惯称呼的问题。例如,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但在不同的流域被称为金沙江、荆江和杨紫茳。同理,“兴江”或“舞水”叫法不同,指的是同一条河。明白了“婺源”的存在,那么婺源县名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在此,笔者作如下表述:唐朝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设立婺源县,县内设清华。县政府旁边有一条大河,与县内其他溪流汇合,形成一条指挥全县水系的大河。这是县城的主要河流,“舞水”。

当时县民根据“从水”的命名原则,取“处理水源”之意,将县城命名为“婺源”。作者的陈述有证据支持。旧《新安志》说:“婺源王献...辖今清化(清华)镇,取县(治)旁五水之名”。《辞海》1936版“婺源县”一文曰:“地近婺水,故名”。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梧州水之源”与“巫山水之源”虽仅一字之差,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县名起源观。两相比较,五水源头说更有说服力。

参考链接:婺源县志_百度百科

/view/137270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