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地区仓储业发展历程
近年来,物流金融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体系。本文回顾了物流金融的发展历程,总结了该领域的理论成果,提炼了其核心思想;最后,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物流金融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物流金融、仓单市场、物流银行、物流保险
中国与世界各国日益频繁的资金和物资交流,促进了中国物流业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物流与金融之间的强大吸引力产生了学科融合的奇葩,其对物资流通的巨大影响被敏锐的学者准确捕捉到,进而从理论高度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物流金融。
物流金融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国内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最初是沿着物料银行、仓单质押、保兑仓的业务总结开始的。早在3月1987,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的陈淮就提出了建设素材库的想法。90年代初,也有学者发表文章讨论素材库的运作。但当时的“料库”也带有非常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是通过料库来讨论物资品种的调剂和交换。因为物流的概念还没有被完全发现和理解,当时的物资银行概念和现在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
65438年4月至0998年4月,时任陕西秦岭曾氏金属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任探讨利用“物资银行”解决企业三角债问题,是对这一理念的突破。随着物流的不断发展,物资银行的概念逐渐成熟。2003年9月,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冯庚忠,2004年的任,2005年的华中科技大学的,都对素材库的含义进行了重新研究,得到了一个相对规范的概念。仓单质押业务的理论总结始于1997年6月。当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张平祥和韩研究的是粮棉油仓单质押业务,并没有结合物流的概念。
此后,随着物流的兴起,相应的研究开始增多。2001,烟台大学方;2002年,学者孙宁;2003年,东南大学郑进波;2004年,学者邵会等人对此进行了研究。只是近几年,这项业务才与物流行业密切相关。对保兑仓业务的研究源于仓单质押业务。
物流金融领域一个标志性的成果就是对“融通仓”的研究。2002年2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罗琦和朱道立提出了“金融仓库”的概念和运作模式,至今已有一系列成果推出。2004年5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邹晓和唐首次提出了“物流金融”的概念,明确了其内涵和外延,“物流金融”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正式成立。至此,物流金融的研究对象和方向基本确立,并结合实践总结出一系列运作模式。在学科概念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学者也进行了探索。2005年3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陈向峰和朱道立提出了类似物流金融的“金融物流”概念。但由于其表述相对于“物流金融”不够准确,很少有人继续使用。物流金融领域的另一个标志性成果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出现和普及。2004年,广东发展银行在“私人100”金融平台的基础上推出“物流银行”业务,期望有效解决企业的融资和发展问题。自2004年底以来,物流银行业务在各行业得到了快速应用,如中国仓储与华夏银行的合作,福建中海物流公司与泉州郑达集团、中信银行的合作等。物流银行业务是利用实力雄厚的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以产品畅销、价格波动小的抵押或质押为基础,为客户提供融资、结算等多项银行服务,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相结合,处于正常的贸易流通状态,符合抵押物要求的综合性银行服务。可见,“物流银行”是“物资银行”业务的升华,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通用化的特点。近期物流金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基于网络技术的物流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领域。
物流金融的相关概念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邹和唐首次定义了“物流金融”的概念。他们认为物流金融是面向物流行业的业务。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节物流领域的资金和信用的运动,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这些资金和信贷活动包括各种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结算、证券的发行和交易、并购、资产重组、咨询、担保以及金融机构办理的与物流业相关的各种中介业务。物流金融是为物流业提供融资、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它是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而产生的。物流与金融的紧密结合可以有力地支持社会商品的流通,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这个定义指出了物流金融的研究领域和基础研究方向,也强调了金融的创新思维和金融工程技术的应用。
“金融仓”作为物流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由复旦大学的罗琦和朱道礼于2002年提出。朱道立等人系统地介绍了金融仓库理论。他们认为,由于涉及的对象众多,为了将这些分散的个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资金、信息、物流的结合,不仅要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系统和运输技术,而且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设计切实可行的模式和结构,包括三种模式:基于动产管理的融资仓运作模式、基于资金管理的融资仓运作模式和基于风险管理的融资仓运作模式。他们设想了四种融资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星形结构和网络结构。这些结构的假设主要来自于对不同环境、不同规模类型的企业的对象性分析。其基本思想是以“仓库”为突破口,利用各种信息传递程序,实现对仓库中动态物质的估价,使其可以随资本转化。资金、物流、仓储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流动资产的三个代表形态的理论,涵盖了企业日常经营的所有过程。朱道立等人的理论研究强调物流对金融的融资功能的辅助,注重基于银行服务的探讨,给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拓展服务范围、开发新的高利润服务项目的思路。虽然涉及到物流金融的结算功能,但不作为重要内容讨论。
物流金融理论在实践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物流银行打破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传统思维,创新运用动产质押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广发银行在国内物流银行业务发展上迈出了第一步。GDB对生产企业一个(或多个)品牌产品的全国经销给予支持,改变了单一经销商因达不到银行信贷条件而无法获得银行支持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全国范围内经销商和制造商的内部调整来分散风险。“物流银行”在寻求对流通中的资产进行评估方面与之前的“融资仓”一致,但不同的是,它从银行在扩大贷款的同时寻求控制风险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物流金融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物流金融”这一概念问世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他们的研究丰富了物流金融的内容。刘高永(2004)从网络技术的角度探讨了企业物流和资金流的整合。他论证了网络环境下企业物流与资金流融合的可能性,其中信息作为物流与财务融合的媒介,对生产经营过程产生重要影响。陈祥峰和朱道礼(2005)提出了面向供应链的金融物流概念,试图从物流金融提供者的角度到物流金融客户的角度进行分析。徐力、、熊堪霞(2005)介绍了物流银行的特点和功能,指出了发展物流银行面临的风险,提出了风险防范和利益分配的思路。王(2005)介绍了物流保险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唐(2005)以UPS和广发银行为案例,描述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情况,并对国内准备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企业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合理经营提出了一些建议。邹晓(2005)在管理塑料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