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鸡毛换糖的历史
关于义乌鸡毛变糖的历史,相关内容如下:
所谓“鸡毛换糖”,就是靠人力把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挑出来送到交通不便的偏远农村和草原,用东西换取农民家里和废品一样但能进入工业生产的原料,赚取差价,实现微利的生意。
这个行当太辛苦,即使个体利润很大,但由于规模有限,也无法实现暴利。所以都是辛苦钱。不过也是受其他大商家挤压少,适合没钱起家的摊贩。
历史上,义乌有着浓郁的民俗风情。著名的齐家军的士兵大部分来自义乌。但也说明普通人是勇敢的,善于吃苦的。
改革开放初期,出现了很多像陈这样没有资本却积极改变命运的人。一个扁担,两个筐,他们用脚走到全国各地的农村和山区,用几毛钱的糖换来原本在农村丢弃的鸡毛。
卖掉鸡毛作为交换,然后根据普通人的日常需要,购买便携易携带的小商品,比如针线、指甲钳、纽扣、顶针、耳耙等等。交换东西,一步一步积累,一步一步发展。
为了一块麦芽糖,全国几乎所有的小伙伴都想尽办法帮小贩收集鸡毛、鸡胗、牙膏皮、罐头瓶子、破胶靴等等。只要能换糖,就故意收,等着小贩喊一声“鸡毛换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