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伤寒版本《伤寒杂病论》的历史演变

由于历史久远,连年战乱,又受《伤寒论》刚出版时传播方式的限制,该书流传不广,以至于今天所见的《伤寒论》版本全部缺失。目前最流行、最被认可的有研究价值的版本主要有以下几种。宋代医书局除了出版《伤寒论》外,还校印了《金匮要略玉书》八卷,与《伤寒论》同,特点是前有文章论述,后有会议。人们称之为玉函书或另一本书。后来,它在清朝被重新刻在陈世杰,并流传至今。

此外,宋代矫正医书局还出版了《金匮要略》方书。据宋臣《金匮要略序》记载:“当日翰林学士王铸在亭中,无意中在竹简中记录了仲景《金匮要略·玉函》三卷。第一篇论述伤寒,第二篇论述杂病,第二篇载有其处方和治疗妇女。于是金匮要略开始定稿。王铸看到的竹简应该是《伤寒论》的另一个版本,宋臣校印了其杂病的以下部分。自此,《伤寒论》正式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桂林古本,又称古本伤寒杂病论,或仲景十二手抄本伤寒杂病论,是仲景第四十六代曾孙张绍祖传世的珍本。光绪二十年传于弟子左圣德。据左圣德序:“我听我的老师祖先生说:‘相传我家有一本伤寒的书,共十三稿,每稿几乎抄遍了各城。这里保存的是十二稿,其余的要么被民间保密,要么被抢灰,无非就是一无所有。叔及其所得传世为第七稿,比我收藏的多,里面实录文章少,编次也不相似。或者是被叔和乱篡的,或者是疑似宋人增删的。但是,高金流行的时候,是抄袭的。唐末宋初,易抄易刻,故称简毅。有了这个说法,作坊里出版的不仅仅是汉朝的手稿,还有贺大爷的手稿。" "

这个版本至今争议不断,很多人认为是伪作者。和郝万山先生一样,大多数人都是被后人诬告的。

然而,那些视其为真实版本的人,如蔡、、、黄竹斋等先生。,都把它看得很重。蔡先生说:“非单因序为圣师后裔孙锁珍所集,十六卷主要是内容全面,章法合理,句句无言,无载体轶事”,并对通俗版本有种种怀疑。“看完古版,就都崩溃解冻了。”此外,台湾省学者对该版本非常推崇,因为《文颂》中的所有疑点在《归本》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就是这个版本,主要是1939出版的白云亭版(1980转载补充勘误表三页)。广西人民出版社(竖版1960出版,简版横版1980再版)。台湾省中医整合研究组版(本版以广西人民出版社1960版为准,繁体竖排),另外还有黄竹斋总版(论伤寒杂病)。

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这本书被后人认为是赝品的可能性较大,主要是因为它过于完善,改变了文宗中历代医家的争议点,所以多被后人认为是赝品。当然也有持反对意见的。从药物和文字分析,大部分为梁以前的作品。比如大黄蒲黄汤中蒲黄是瞎的,梁隐居说:“蒲黄,方药不重用。”这证明这本书是在梁朝以前写的。等等,例子比比皆是。

但无论该书是否为伪书,对学习《伤寒论》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长沙古书》是湖南浏阳人刘世贞所撰,得自江西一位姓张的老人。民国以前没有流传下来。这本书的出处接近传说,有人认为是伪造的。在序言中,刘世贞交代了自己在民国初年得到此书的经历:“家母丧事,为了陪葬,在江西游荡,遇谷中一人,说张年纪大了,英俊潇洒,有个好门路,即与他攀谈,学得医术。”素质导致怀疑和停滞,要疏通,更可怕。张老也深深喜欢于静的审细好问,并说:我乐山森林,久不与人结缘。家里有一本古书《伤寒论》,与世不同,是长沙的旧书。目前没什么可教的,现在我来教你,我会和你见面的。我很想看,但我知道这本书里有几十个笔记,而且越看越糟,为什么要指责它呢?后来和宗亲好友刘锐(中脉)一起读了十几年这本书。“这本书是白文,有十六卷,卷1和卷2都是平脉法。卷三是伤寒病例。四温病暑、热、湿、燥五病。六至十一卷为六经之病。卷12是霍乱痉挛后的病,阴阳容易加重。13到16卷可以也不能各。刘世贞为该书作了注释,该书起草于1905年,但由于战乱,大部分注释丢失。到1924年,刘士祯、刘中迈“积累十余年的探索,推衍师传义,互相推演”,刘中迈写成《伤寒论》十六卷,1934年出版,后简称《医书》。65438-0999刘先生收集并重印《湖湘名医经典精华》一书。

涪陵古本又称四川古本,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现的《伤寒论》抄本。是1934中曾士毅印的,但流传不广,很少有人看到。本书伤寒部分为唐本《伤寒论》,杂病部分以《金匮要略》为基础,辅以选自《脉经》和《千金方》的相关内容。仲景书中增加了100多个证、方,都是临床所必需的。该书对深入研究《金匮要略》和应用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长沙古籍、涪陵古籍、宋古籍、桂林古籍合称为四大温病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