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遗产颐和园的保护方法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是一项持续的科学实践。为了避免随意性和短视行为,颐和园坚持调查、论证、制定、实施的规划原则,严格执行规划。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制定实施了颐和园五年规划(1983)。《颐和园规划方案(1989)》和《颐和园“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0年),既制定了建设和保护工作中的中长期战略,又分解落实了近期计划,确保保护建设经过专家论证,精心组织实施,在保护实践中不断完善规划,做到与时俱进。
第二,保护真实性原则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聚焦遗产的“真实性标准”,即真实性是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灵魂。颐和园在档案检索的基础上,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颐和园历史档案。在文物古建筑修缮修复等项目的实施中,也十分注重历史信息的保留,建立完整的原始档案和施工档案,注重修缮加固,观察外部形象、材料、施工工艺的原始实现。
第三,延续历史文脉的原则
一个民族存在的基础是文化。中国皇家园林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其中蕴含着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这些内容通过“人造化,天造地设”的造园手法在三维空间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示。颐和园的保护活动是要注重继承中国传统园林文脉的作用,遵循一切实践活动皆有其源的原则。
第四,与历史环境不可分割的原则
"历史区域及其环境应被视为世界遗产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这体现在对颐和园可视景观环境的保护上。北京市政府对颐和园周边的建设规划进行了严格控制,颐和园在保护、管理和基础设施完善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破坏环境视觉。
第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生存原则
保护的目标是为了更长久地使用它,“将当代的成就、过去的珍贵遗产与自然之美结合起来”,“恰当地使用已经失去原有用途的遗产”,以满足“社会和文化需求”。颐和园是中国传统文化成熟期的代表性园林,它以旅游为手段,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外围划出保护地带,控制和统一各种工程措施在造型、时代感、材料、色彩上的和谐,甚至尽可能采用传统造园手法,以自然群落的形式进行配置,增强社会发展与历史环境的相互融合。
通过科技进步促进保护原则
保护遗产及其环境,不能简单地保持原有和传统,而要利用科技进步的成果给予有力的推动。颐和园加强了科学研究,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颐和园保护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检查和监测,制定了科学有效的保存、维护和管理办法。
第七,适度旅游发展原则
颐和园文化旅游是一项文化经济事业,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我们应该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度来检验、衡量和确定颐和园旅游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保护好颐和园文化景观资源的前提下,发展适宜的文化旅游。
第八,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原则
颐和园的保护和管理涉及许多知识领域,需要大量懂得园林、建筑、文物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以及管理、科研和领导决策方面的人才。启动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加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十年来,通过在职教育和人才引进,逐步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配置科学的人才队伍,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智力资源,推动颐和园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