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简介
详细一点。
我会接的
快乐无限620
LV . 19 2018-11-14
鲁迅(1881九月二十五日-1936 10十月19),原名周章寿,后改名,字玉山,后改为育才,“鲁迅”是他的1919。著名作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论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艺术理论介绍、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整理研究等诸多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对“五四”以后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坛上,尤其是在韩国和日本思想文化领域享有盛誉。他被誉为“20世纪在东亚文化版图上占据最大版图的作家”。
1902年赴日本公费留学。他原本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来因为战争上升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改变民族精神(见《呐喊》序言)。1905-1907参加革命派活动,发表《摩罗诗论》、《文化偏见论》等论文。在此期间,我奉母亲和妻子朱安之命回国结婚。1909年与哥哥周作人合译《外国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和绍兴任教。1918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7与许广平女士结婚,生下一男,名为周海婴。1936 10 6月19在上海病逝。其作品被收入《鲁迅全集》、《他的作品》、《鲁迅书信集》,各种由鲁迅编辑修订的古籍被重印。后来在1981出版了《鲁迅全集》(* * *十六卷)。2005年,《鲁迅全集》(十八卷)出版。他的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散文,其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最为著名。鲁迅的几十篇小说、散文、诗歌、杂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祝福》、《阿q正传》、《药》等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和纪念馆。同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日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阿拉伯语等5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拥有广泛的受众。
生活与创造
鲁迅1881出生于浙江绍兴,但13岁时,他在北京做官的祖父因科举作弊入狱。此后,父亲长期患病,最终去世,家道中落。家庭变故对青年鲁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家里的长子,有一个孤弱的天下母亲和一个年幼柔弱的弟妹。他必须和母亲一起承担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结束了,他过早地经历了生活的艰辛和世事的变迁。他经常拿着医生给父亲开的处方去药店拿药,拿着东西去当铺卖。以前他家境殷实的时候,周围的人都羡慕地看着他这个小“纨绔子弟”。他的话语中包含着善意,他的眼神里流露出温柔。但是现在家里穷了,周围人的态度都变了:言语冰冷,眼神冰冷,脸上一副不屑的表情。周围人态度的变化给鲁迅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他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使他感到当时的中国缺乏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同情和爱。人们以势利的态度对待人和事: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贫穷无能的人是另一种态度。许多年以后,鲁迅十分痛心地说:“谁从小康之家落到了贫困的境地?我以为,在这条路上,我们大概能看清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尖叫简介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生活经历,也让鲁迅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亲近下层社会。他的奶奶住在农村,这让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尤其是他爷爷入狱前后,他不得不投靠农村的亲戚,长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和乡下的孩子们成了朋友,和他们一起玩,一起划船,一起看电影,有时还会“偷”豆子,在他们的地里煮。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恨,只有相互的关心和爱护。鲁迅把他和农村孩子的简单、自然、真挚、朴素的关系,记为一生中最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三条路:一条是读书做官。不当官,也可以做官僚的“屏友”。如果前两条路都走不通,你还可以下海经商。鲁迅走了另一条当时最被人鄙视的路:进“洋学堂”。在当时的中国,这被普遍认为是“卖魂给洋鬼子”的卑劣活动。1898年,18岁的鲁迅,背井离乡,带着慈母努力筹来的八块银元进入南京水师学堂,后改为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充实强兵而建立的,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传授自然科学知识。这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阔了眼界。尤其是严复对英国人赫胥黎《天演论》的翻译,给了鲁迅深刻的影响。《进化论》是一本介绍达尔文进化论的书,让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必须要有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不能被命运摆布,不能被强者欺负。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校的优异表现,使他毕业后有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前往日本,开始在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院。他选择学医是为了治疗像他父亲一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嘲笑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鲁迅想通过医学来启蒙中国人民。但他的梦想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击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的公民,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眼里,全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解剖考了59分,所以怀疑解剖老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他了。这让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的悲哀。有一次,在课前的一次幻灯展示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军抓去斩首,而一群中国人站在一旁看热闹。鲁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这让他意识到,精神麻木比身体虚弱更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惨命运,首先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精神的首先是文学艺术,于是鲁迅离开仙台医学院,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当时他和朋友讨论最多的是中国的国民性:理想的人性是什么?中国的国民性最缺什么?其根本原因是什么?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经历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为他后来成为文学家、思想家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基础。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鲁迅的思想感情不仅当时的大多数日本人无法理解,在中国留学的学生中也难以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几十本,他组织的文学杂志也因为缺乏资金而无法出版。计划生育的困难迫使鲁迅回国找工作。65438年至0909年,从日本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师范学校(现杭州高级中学)、绍兴附中任教。这一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度消沉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让他兴奋了一阵子,但随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行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停滞不前的现实,社会的混乱,国家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这些都让鲁迅感到压抑和苦闷。五四运动后,他被压抑的思想感情通过文学作品如熔岩般猛烈爆发。当时他已经在教育部工作,随教育部搬到北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以“鲁迅”的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部小说集中体现了鲁迅从小到大的全部痛苦人生经历和对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考。它通过一个疯子的口,痛斥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向停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从来没有这样过吧?”严厉质问,大喊:“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又连续发表了几篇短篇小说,后来又编成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两本,分别发表在1923和1926。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意义重大。鲁迅把目光聚焦在社会底层,描写了这些底层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这与鲁迅的创作目的是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材料多取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者,意在揭露疾病的苦难,引起治疗的注意。”(如何用南方口音和北方口音开始一部小说?)这种表达和改善生活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了孔乙己、花老栓、单思思、阿q、、祥林嫂、艾谷等一些最普通的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人们给他们的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无情。这样的社会是正常的社会吗?这种人际关系合理吗?最让我们难过的是,他们生活在一个无爱的世界里,被生活折磨。但他们也缺乏对彼此真诚的同情。他们对自己同类的悲惨命运采取旁观甚至欣赏的冷漠态度,在被比自己弱小的欺凌者压迫欺凌时发泄被压抑的怨恨。在孔乙己,有恶意嘲讽孔乙己的短袖客;《阿q正传》里,别人欺负阿q,而阿q欺负一个比自己弱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作为一个有趣的故事来欣赏...这一切都让人感到一股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是爱他们的,但他希望他们认识到,他们可以自立,独立,自强。
鲁迅对有权有势的人和伪君子有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阿q正传》中的赵爷爷,《祝福》中的陆思大师,《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伟人,都是这种厉害人物的形象。他们很强大,但他们对他人的命运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进步没有热情。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提高。肥皂里的四明和高里的高都是伪君子和伪君子。他们声称关心社会道德,但实际上他们都是不道德的人。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从何而来?来自于他对人和人生的细致描写,对人内心微妙心理的精辟描写。读鲁迅的小说,总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但在这样的普通画面和普通人身上,我们总能注意到平时不会注意到的特点,感知到平时不会注意到的人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精辟的心理刻画,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才具有了越久越醇厚的特点。年轻的时候,我们涉世未深。北方的中小学生对故事中描写的地方风土人情,如鲁镇、三潭印月等并不熟悉,对生活也没有更多的切身体会。鲁迅的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官世界的,但是我们感受到的人物和画面中隐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我们总不能觉得,随着我们社会阅历的增加,生活阅历的加深,这些人物和画面的内涵会不断从中萌芽。为了揭示不同生活场景的不同含义和不同人物的命运,鲁迅小说的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种风格一种写法。《狂人日记》不同于《阿q正传》,孔乙己不同于《白光》,故乡不同于《祝福》,孤独的人不同于《伤逝》。不仅结构风格不同,音高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简单冰冷,而《伤逝》是那么的曲折深刻。鲁迅的小说是小说加诗,意境深沉,外冷内热,运用民族语言的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鲁迅在创作《呐喊》、《彷徨》的同时,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发布于1928,后者发布于1927。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严峻写照,意在警醒沉睡的人们,那么《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暖的回忆,是对滋养他生命的人和事的深深怀念。小时候,保姆的母亲藤野先生在一个被歧视的环境里给了他真诚的关怀,生活坎坷、孤傲不羁的老朋友范爱农给了他充满无限乐趣的“百草园”,还有吸引他好奇心的民间戏剧、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些,在这个险恶的世界背景下,都透露出明亮的色彩和温暖,滋养了鲁迅的一生。这些散文集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时而像平静的港湾,时而像翻滚的大海,时而像奔腾的河流,时而像蜿蜒的小溪,集中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与《朝花夕拾》中清晰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呈现出一种空灵奇幻的意境。它们就像一团团的情感云朵,在空中旋转漂浮,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心的苦闷幻化为梦境,幻化为超越的想象,使《野草》成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全在《野草》里。”鲁迅内心最深处的情感体验和最神秘的哲学感悟都是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的。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鲁迅的杂文应该首先充分体现他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杂文”自古有之,类似的例子在外国杂文中也能找到。但只有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在鲁迅的手里,“杂文”才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既记录了鲁迅一生的战斗业绩,也记录了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史。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想要创造一种适合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却遭遇到不同阶级、不同人物、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诽谤和攻击。鲁迅杂文就是在这种无固定战线、无固定敌人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开始,鲁迅就开始以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论调作斗争,但那时他还不自觉。后来有人开始嘲笑他是“杂文家”,他也更加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开始有意识地从事杂文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能“对有害的东西立即作出反应或作出斗争”,从而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中开辟出新文化新思想发展的曲折道路,使之得以存在、发展和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檐篷集》、《檐篷集续》、《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七节亭随笔》、《七节亭随笔》。在这本15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文化现象和不同阶级的不同人物,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指责,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断的判断,有激情的表达,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情的赞美。它自由大胆地表达了现代人的感受和情感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否认。
鲁迅晚年还完成了长篇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不拘泥于原有的故事情节,而是加入了鲁迅本人的理解和想象,有的还采用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让古代人和现代人直接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我们通过对真人的感受和了解,也通过对古人的感受和了解,去感受和了解一些真人的真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上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重塑了被中国封建文人神圣化的历史人物形象。补天可以算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创世纪”。在鲁迅看来,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古代的圣贤帝王,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讲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九天之内拯救了人类,但是那些自私狭隘的人并不想继承和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来达到他们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暗杀,又被妻子抛弃。《铸剑》表现了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治水》和《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实践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于和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舒淇这些历史人物,在鲁迅笔下真的成了滑稽但依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方式表现严肃的主题,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小说写作方式。
鲁迅在短篇小说、杂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等方面都有自己全新的创作。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维护社会正义,反抗权力,保护青年,培养新生力量。前期热心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了段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撰写了《纪念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后期反对国民党政府对* * *生产者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民权保障联盟,写了《纪念遗忘》等一系列充满正气和正义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奴颜婢膝。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品格。”(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
1936 65438+10月19,鲁迅在上海逝世。成千上万的普通民众自动前来为他送行,他的灵柩上覆盖着写有“国魂”字样的横幅。
他临终前立下遗言:“第一,丧事不能收任何钱,朋友不在此例。第二,迅速收敛,埋没,拉倒。第三,不做纪念的事情。第四,忘了我,管好自己的生活。如果不是,那真的是傻子。5.孩子长大了,如果没有天赋,可以找点小事情靠着过日子,千万不要当短篇作家或者艺术家。6.不要把别人对你的承诺当真。7.千万不要接近一个伤害别人牙齿却反对报复,提倡宽容的人。”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一种吸引注意力的天然力量。"
鲁迅一生著作和译著近654.38+00万字,其中杂文* * * 654.38+06篇。
查看所有5个答案
所有相关问题
鲁迅先生的资料
鲁迅(1881九月二十五日-1936 10十月19),原名周章寿,后改名,字玉山,后改为育才,“鲁迅”是他的1919。著名作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论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艺术理论介绍、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整理研究等诸多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对“五四”以后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坛上,尤其是在韩国和日本思想文化领域享有盛誉。他被誉为“20世纪在东亚文化版图上占据最大版图的作家”。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国魂,他的精神对他的读者、研究者乃至中国几代现代作家和知识分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鲁迅也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以独特的个人风格创造了“中国人要参与现在世界的事业”的文学,“内外兼修,与世界的时代潮流融合,却没有扼杀中国的民族性”。他和同时期世界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一样,关注了人类面临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扩展数据:
主要作品:1《晨花夕拾》,原名《追忆似水年华》,是现代作家鲁迅的散文集,包括1926年鲁迅写的10篇回忆散文,1928年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二卷。作为一部“回忆的回忆录”,这部选集从多方面反映了作者鲁迅的少年生活,生动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兴趣的形成。前七篇反映了他在绍兴家塾私塾的童年生活,后三篇叙述了他从家乡到南京,再到日本留学,再到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种种丑恶和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旧中国黑暗中有志青年知识分子的艰难历程,表达了作者对昔日亲人、朋友、老师的怀念之情。文集以笔记为主,充满浓厚的抒情气息,常伴有议论,使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意,不时穿插幽默和寓言;形象生动,风格鲜明,感染力强。2.《野草》从1924到1926收集了23首散文诗。该书前有1题词,由北京北新书店于7月初版,1927,被列为作者编撰的“五合系列”之一。现在收录在《鲁迅全集》里。20世纪20年代初,作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极度抑郁的鲁迅,当时心情抑郁,但对理想的追求依然幻灭。这本诗集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裂后继续战斗,却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进步的思想感情。诗集形式多样,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富有抒情性和音乐性,成功运用象征手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集》以独白式抒情散文的形式,以诗意的想象和升华,深化了中国散文诗的艺术意境和思想意境。3.《呐喊》收录了鲁迅从1918到1922写的14篇短篇小说。由北京新潮社于1923年首次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这本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社会生活。它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以启蒙主义为宗旨,以人道主义精神,揭示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深刻剖析和彻底否定旧中国制度和一些过时的传统观念,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生存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开始和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通过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手段。他以生动的笔法和“画眼”“写魂”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19年底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地揭露和鞭挞了旧的封建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民众的心声。它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史上的地位。1985年,世界最高名著50卷在日本出版,中国仅收录《呐喊》和《论语》。1999年6月,《呐喊》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0世纪中国小说100强。百度百科-鲁迅百度百科-早晚拿起百度百科-喊
496浏览9264 2019-04-09
鲁迅先生简介。
1.鲁迅(1881九月二十五日-1936六月5438+00十月19),原名周章寿,后改名周树人,后改育才,曾就读于仙台医学院(今东北大学)。第二,“鲁迅”是他在1918发表《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大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作家、思想家、民主斗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第三,鲁迅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艺术理论介绍、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整理研究等诸多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对“五四”以后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坛上,尤其是在韩国和日本思想文化领域享有盛誉。他被誉为“20世纪在东亚文化版图上占据最大版图的作家”。扩展数据:
鲁迅先生于光绪七年(1881)(信四年八月初三)九月二十五日,生于浙江绍兴市东昌坊新台门。幼名张,长根,长庚,学名周章寿。光绪十八年(1892)赴三潭映月,在寿吴京求学,放学后作画。与张建立友谊。光绪二十三年(1897),家里开会分房子,分给了鲁迅。鲁迅不肯签字,被叔叔们训斥,心里发冷。兄弟不和在鲁迅的个人生活中,两件事对他打击很大。一个是他的婚姻生活,一个是和弟弟周作人的不和谐。鲁迅和周作人一直不愿意对别人说起这件事,这让这件事更加扑朔迷离,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令人费解的事件。多年来,研究界对此形成了三种观点:经济说、不尊重说、家庭纠纷说。婚姻与爱情鲁迅一生中曾经和两个女人有过婚姻或爱情关系。首先,他在26岁时从日本回到绍兴,在母亲鲁瑞的主持下与殷珊·朱安女士结婚。鲁迅与朱安结婚后直到去世,都没有与她解除婚姻关系(鲁迅知道一旦与妻子离婚,朱安会遭受死亡或非人的遭遇,所以没有离婚)。鲁迅不在期间,朱安一直照顾鲁迅母亲的生活,从不抱怨。第二,他47岁的时候,从广州到了上海,也就是和跟随他很久的番禺许广平住在一起。鲁迅先生去世后,朱安女士和许广平同志一样,作为鲁迅先生的幸存者,十多年来一直与社会保持着正常的联系。喜欢抽烟不喝酒的鲁迅先生是个老烟枪。他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即使在重病期间也是如此。他给许写了一封这样的信:“医生要求我禁止饮酒,但这没什么。。。。。。禁烟,苦极了。我是这么想的,不过还是生病比较好。”湘粤在《纪念鲁迅先生》中写道,鲁迅先生于14年8月被罢官。于是,鲁迅先生不再抽劣质烟,改用昂贵的海军烟。他的说法是,反正官是要丢的,丢官后多抽根烟也是集中精力战斗的好方法。郁达夫也在回忆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