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类型

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荣孟元将史料分为四类,一般认为这是一种较为全面合理的传统史料分类法。

第一类是书报,包括史籍、历史著作、文献编纂和史部以外的团体会员。

第二类是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

第三类是实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物。

第四类是口口相传,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文学作品等。(1)历史文献:由更接近所要研究的时间的人所写的史书,是研究当时的重要史料。

所谓文学,据元初史学家马端临说:“一切记叙,皆以历代史书及百传之书。信道而有迹象者,随其而行,奇异而可疑者,不录之。所谓文学也;说什么都要先拿当时文官的评论,再拿现代儒家的评论,甚至名人的颜谈,官员的记载。一言以蔽之,可以书典故得失。如果你证明了历史的对错,你可以拿去记录。所谓供养也。”

马端临认为,文学应该包括文字材料和口头材料两部分。

人们通常把文献分为以下几部分:

(1)历史课。经典、历史、哲学、藏书是古代战国划分学科的标准,历史的范畴是关于历史的书籍。史书是中国最丰富、最浓缩的史料宝库。《四库全书总目》将史部分为15个子目,藏书共计2714册,37000余册。在史书中,正史最为重要,它是封建王朝官方和民间机构专门撰写的纪传体史书,记录各个朝代的历史发展。人们统称之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总卷3249,约4500万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明朝崇祯(17)四千多年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历史最重要的文献。除正史外,还有《子同治简》等编年史、《宋史终》等笔记本、《国语》、《战国策》等杂史,以及其他各种历史、传记、记录和政治书。都是对正史有益的补充记载,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②经典、部属、集。“经”字的本义是指竖线,是装订书籍的线。演变成了古籍的统称,凡是有原则的著作都可以称为经典。汉代以后特指儒家传授的几本书。经学时代,应该从孔子确定六经开始。阿清人章学诚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观点。经部书籍中,《尚书》、《左传》本身就是史书;《李周》和《李逸》是研究先秦时期官制和社会制度的重要书籍。《易经》中有许多反映殷周及殷以前历史的重要资料。《诗经》虽是古诗词集,但其史料价值也是人们公认的。子类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著作,是研究哲学史、古代科学史和当时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史料。季布书籍是文学性质的,并没有具体记录历史事件,但也有许多珍贵的史料。如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历来被称为“诗史”,其著名的《三官》、《三别》,生动地反映了唐代玄宗、代宗、肃宗三朝的社会状况。藏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和史书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甚至有很多内容是史书没有记载的。

③档案。文件分为公共文件和私有文件。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建立了国家档案制度,凡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重大事件,均由专门机构记录保存。目前,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收藏档案最丰富的地方,许多保存在清朝内阁金库的明清档案都在这里。藏在各地的历史档案数量也非常可观。除了公共档案,还有大量的私人档案,如私人信件、笔记、家谱、合同、账本、商号、文件等。,对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宗法关系、阶级关系都很有价值。

④地方志。地方志是记录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社会生活、历史变迁、地理沿革、风土人情等的书籍。我国历来重视地方志的编纂和修订工作,其涉及面之广、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地方志一般分为总志和地方志。通志是国家地方志,如战国时期的《愚公》、《山海经》,清代的《大一统志》。地方志极其丰富,省、州、县、郡一般都有自己的志,记载详细,内容广泛。它们是研究当地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2)思想或学术著作:反映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学术发展。比如从《孟子》中可以看到战国时期人们的思想,从《黄帝内经》中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医学和人体。清朝的儒家经典反映了清朝人民的政治和社会思想及问题。

(3)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内容虽然是虚构的,但往往能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和观念,有助于文化史、思想史和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比如从《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到六朝人的思想和生活,从元杂剧中可以看到元代人的思想和生活,从《金瓶梅》中可以看到晚明人的文化和生活。

(4)报刊杂志:普通报纸作为近代史的重要史料,可以从不同角度帮助了解当时一些事件的发展和人们对事情的认识,而娱乐性报纸则可以观察当时人们的文化和生活。

(5)日常生活中的手写遗产:包括古代的农民日历、店铺的账本、土地契约、私人书信等。因为这些东西大多不是刻意流传下来的,往往能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实际生活和思想。

(6)外国著述。外国人关于中国历史的记载中有很多有价值的人。如《马可·波罗和波斯·拉斯特游记》中的《蒙古史》,就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朝鲜的李超秘籍对研究先秦历史很有帮助。近代以来,随着中外交流日益频繁,外国人对中国的表述越来越多,成为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信息来源。口头信息是指代代相传的人类的言行。梁启超曾形象地说:“十口传古”,可见口头资料也是史料的重要形式。俗话说“道上人口如碑”,“尽人皆知”,这也证明了口碑的作用与碑文具有同等的价值。在文字发明之前,口口相传是留存史料的基本形式之一。利用口述资料进行历史研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孔子编纂《春秋》,使用了大量“听说”的口头资料。司马迁编纂《史记》时“网罗天下旧闻,尽力而为”,也使用了大量的口头资料。近年来各种口述录音、回忆录等。,都是通俗的,都是口头信息的表现。但相比口头材料,书面材料由于其丰富性和完整性,无疑更为重要。我国历史悠久,前人留下的文字资料也极其丰富。

多用于近现代史研究,通过采访、口述当时还活着的人,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更深入的了解。包括碑文、墓志铭、家谱等等。

甲骨文和金石学。甲骨文写在商周时期的龟甲和兽骨上。商周青铜器是青铜器上的主要铭文。它们是研究商周的珍贵史料。郭沫若的《两周铭文考辨》和《甲骨文全集》是一部甲骨文合集。石刻包括石经、造像、墓志铭、奏折等。,而奏折的史料价值是最高的,它往往记录了不为人知的重要史实。如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大秦流行的景教《中华碑》记载了唐太宗年间基督教从欧洲传入中国并在长安传教的情况。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吐蕃赞普修建的唐蕃联盟碑,用汉藏两种语言记录了两国人民的密切关系。

图像:如绘画、壁画、刺绣图案等。,有助于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和审美。最著名的影像史料是《清明上河图》,有助于研究宋代城市生活。

实物:包括古建筑、家具、衣服、器皿、饰品、钱币、墓葬,用于探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和观念。这些史料大多是考古发掘出来的。

风俗类:基于对当今流行风俗文化的观察,是讨论历史现象的基础。比如研究今天遗留下来的民间信仰仪式,可以了解古代的情况。或者从今天仍然存在的原始人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推断出早期古人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