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怎么产生的?剪纸的发展历程
唐贤
西汉(公元前6世纪)发明了纸。在此之前,不可能有剪纸艺术。但当时人们用很薄的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方式制作工艺品,但早在纸出现之前就已经流行了,即通过雕、刻、挑、刻、剪的方式,在金箔、皮革、丝绸甚至树叶上切割出图案。《史记·建通堤丰》记载,西周初年,将扁担叶削成“簋”送给弟弟,封为唐侯。战国时期使用的是皮雕,(湖北江陵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和银箔雕(河南辉县谷玮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是和剪纸一起拆除的,它们的出现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南北朝时,《木兰词》中有“镜上画黄”的诗句。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见于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公元386-581年)团化五幅剪纸。这些剪纸被反复折叠,图像之间没有相互覆盖。
唐朝
剪纸在唐代一直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彭亚行》诗中有“温汤足我足,纸足我魂”一句,以剪纸招魂的习俗已在当时民间流传。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可见当时剪纸的手工艺术水平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了一种天地之间的理想境界。流行于唐代,雕刻的花木图案具有剪纸的特点。比如日本正仓医院的“堆阳”图案,就是典型的手工切割艺术表现形式。到了唐代,还出现了剪纸制作的雕版印刷。人们用厚纸把它刻成蜡纸,然后把染料印在布上,形成美丽的图案。此外,敦煌莫高窟还出土了唐代和五代的剪纸,如双鹿塔、宝塔和鹿塔等。,属于“功德纸”范畴,主要用于供奉佛像和装饰寺庙道场。其画面构图复杂,内容具体,还有《菩萨像》、《抱菩萨像》等水墨画,是剪纸和绘画的作品。
宋朝
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职业艺术家。据宋人细心的《武林旧事》记载,此时杭州已有数百个“小经济体”。其中,有专事“裁纹”的,有擅长裁“各家之字”的,也有专事裁“各色”的。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制品种类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例如,它可以作为民间礼品的“烟花”,贴在窗户上的“窗花”,或作为灯笼和茶杯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用剪纸作为陶瓷的图案,通过施釉和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也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在皮影戏中雕刻人物;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雕刻版,用油纸板雕刻成图案,刮印的图案用剪纸工艺制作,分阴阳刻。长队应该被切断,以区分事实和真相。
明清两代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艺术成熟并达到顶峰。民间剪纸手工艺艺术的应用范围更广,比如民间灯笼上的花饰、扇子上的装饰图案、刺绣图案,都是用剪纸作为装饰进行再加工。中国更多的人经常把剪纸作为装饰品来装饰家居,美化家居环境。比如门垛、窗花、橱柜花、婚礼花、天花板花,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
剪纸艺术虽然来自民间,但在清朝已经成为一种民族艺术,甚至当时的皇室和国家都离不开剪纸。北京紫禁城的坤宁宫是清朝皇帝的婚礼洞房。按照满族习俗,皇宫前后窗的窗纸都是贴在外面的。墙壁贴着壁纸,四角是黑色的“Xi”剪纸角花,天花板中央是黑色的龙凤花剪纸。宫殿两边过道的墙上也贴着剪纸。从剪纸的图案、材料、色彩来看,与普通农民的天花板花、墙花相比,除了剪纸图案略大外,基本没有区别。
摩登时代
20世纪初,在蔡元培、鲁迅、刘半农、周作人等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下,五四新文化运动奠定了中国民俗学的雏形。他们广泛收集民间文献资料,同时也尽量收集民间艺术作品,包括民间剪纸。20世纪30年代,艺术家陈志农在北京开始了民间剪纸的研究和创作。他以速写和剪影的形式,描绘了老北京的大量风土人情,如街头小贩、作坊工匠、大排档和采茶工、集市和庙会、市场里的闲人。
20世纪40年代,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剪纸开始出现。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此后,延安陆毅艺术家陈书良、张定、李群、顾源、夏风等人开始学习当地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剪纸,收集、挖掘、整理和研究民间剪纸,创作了大量反映边区人民生产、生活和战斗的新剪纸。作品采用传统的民间风格,描写了抗日战争和边区建设的新内容。它促进了大众剪纸的产生和发展,革新了传统的民间剪纸。1944期间,西北民间新剪纸作品首次在陕甘宁边区展出,拉开了新中国成立后剪纸艺术发展的序幕。可以说,延安剪纸开创了中国剪纸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导下,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物的新剪纸,开辟了剪纸创作的道路,丰富了我国民间装饰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在新剪纸的创作中,儿童、体育、杂技、歌舞也成为剪纸最常见的题材。
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从未中断过。它丰富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中国民俗历史文化中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
剪纸的使用形式
从具体用途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用于张贴,即直接贴在门、窗、墙上、灯笼、彩带上进行装饰。如窗花、壁花、天花板花、香烟格子、灯笼花、纸扎花、门签;
二是用于装饰,即用于装饰礼品、嫁妆、祭品和供品。如花、花、烟花、烛台花、香花、重阳旗;
第三,刺绣图案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如鞋花、枕花、帽花、围兜花、袖花、吊带花;
四、印染,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子、窗帘、包、围兜、头巾等。
用于窗户装饰的剪纸
窗贴上装饰用的剪纸。一般来说,在北方,大多数农家的窗户都是木格窗,竖格、方格或几何格子,上面贴一层白色的“皮纸”。逢年过节,更换窗花纸,贴上新的窗花,表示旧的拆了,新的欢迎。窗花的形式有装饰窗格四角的角花、折枝花、动物、花卉、人物等各种自由适配的图案,也有连续套的戏曲或传奇故事窗花。总之,不同形状的窗格排列方式不同。有一种特殊的排列方式,就是窗格间的窗花,山东民间称之为“过窗”。
西华
婚礼和喜庆时尚点各种器皿和用品和剪纸室内摆设。剪纸一般放在茶具、皂盒、盆等日常用品上。,有的贴在梳妆镜上。爱花图案的主题大多强调吉祥、幸福的寓意。颜色鲜红,外观样式有圆形、方形、菱形、桃形、石榴形等。饰有龙凤、鸳鸯、喜鹊、花卉、牡丹等各种吉祥图案。构图布局有“花中花”的方法。
烟花,烟火
剪纸贴在蛋糕、面条、鸡蛋等礼品上。在广东潮州被称为“饼花”、“果花”,在浙江平阳被称为“圈盆花”。烟花的主题多采用吉祥喜庆的图案。在山东,剪纸贴在“快乐的鸡蛋”上,以庆祝孩子的出生,或者将鸡蛋染成红色,露出白色图案。在福建的农村地区,互相赠送乌龟图案,作为长寿的象征。有龟形蛋糕,也有龟形剪纸。
谢华
剪纸用作布鞋鞋面的绣花底样。一般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剪成小花或散花绣在趾上,称为“趾花”;另一种是根据鞋帮的形状把它们剪成月牙形,称为“鞋面花”;而第三种是从趾花两端向鞋面延伸,称为“鞋面花”。还有一种叫“鞋底花”,旧时用于“长寿鞋”。或者绣在布袜子的底部。鞋花的布局一般比较稀疏,题材有花、鸟等。有些鞋花是局部剪而不镂空,称为“暗刀”,是刺绣时改变针色的依据。
门尖
又称“挂钞”、“挂钱”、“红钞”、“喜钞”、“门彩”、“斋蝶”。一般用在过梁或大厅的第二根梁上。其样式多为三角旗形,头大边宽,下有流苏。大部分是用红纸雕刻的,但也有其他颜色或色彩的。图案多为几何图案或嵌有人物、花卉、龙凤、吉祥文字,如“庆天下”、“国富民强”、“风调雨顺”、“从此幸福美满”、“喜鹊访梅”、“福寿、福寿、福财”、“五业兴旺”等。发帖时,无论是一个字,还是一段内容,都是成套挂的。一般贴五张。贴门垫不仅有印春除旧的意想不到的效果,还有祈福驱邪的意义。
豆香花
一种彩色编码的剪纸,多用于传统民俗活动中的装饰,如祭祀祖先和神灵。剪纸的题材多为戏曲、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花卉、人物等吉祥图案。配色一般由金色、红色、粉色、绿色、蓝色、橙色、浅黄色、黑色等蜡纸组成,色彩丰富,效果强烈。剪纸需要用七层蜡纸和一层皱皮金纸按照统一的图案刻花。雕刻完成后,根据剪纸艺术家的灵感,将每一朵雕刻好的花的不同部分拼凑起来,然后再次粘贴在一张白纸上。最后将白纸雕刻成同样的图案。所以一套香花可以做出8张图案相同颜色不同的剪纸。
剪纸横幅
剪纸在民间活动中用来剪成旗帜。比如民间重阳节,彩纸剪成锦旗,插在重阳糕上,非常好看。在宋代,浙江有一个古老的习俗,如果有病人,巫婆就举着剪纸龙虎旗辟邪消灾。在葬礼中,用于葬礼的“花条幅”也是用普通纸剪成的。剪纸花条幅与佛教中引路的佛手持的条幅有关;此外,还有剪纸“招魂纸条幅”和“稀稀落落”挂在快餐里的祈年殿横梁上(形状也与条幅相似),纪念逝者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