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子是从哪个朝代开始兴起的?
中国古代勺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农业出现的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食勺多为动物骨制,形状常见两种:勺形和勺形。双形勺扁而长,末端有薄利刃口;勺形窄柄有扁勺,制作更精致。两种勺子的表面都打磨得非常光滑,在用来喂食的一端经常会磨出刃口。很多勺子的柄端都有一个带系绳的小孔,方便携带。①新石器时代的许多遗址都出土过骨勺,如磁山文化、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长江流域的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除了骨勺,浙江良渚文化尧山遗址和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也曾出土过玉勺,形制与现代用餐勺相似。
勺子的出现与古人的饮食方式密切相关。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作物品种主要是水稻和谷子,分别适合在湿润的南方和干旱的北方种植。这两种谷物的烹饪相对简单。人们可以直接吃它们,在锅里加水,把它们煮成粥和米饭。面对热气腾腾的粥和米饭,尤其是半流质的米粥,人们用手直接抓食物很不方便,需要借助器皿来吃。起初,人们可能会捡起动物的骨头或蚌壳,用它们吃粥和米饭,而不修剪。后来人们不再满足于骨头碎片凹凸不平的自然状态,于是开始加工,真正的勺子就这样制成了。从此,勺子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吃饭器具,陪伴了人们几千年。史前时期颗粒食物的广泛传统,尤其是粥的建立,使得勺子的出现成为必然。
新石器时代制作餐勺的主要材料是动物骨头。进入青铜时代后,逐渐使用青铜作为材料。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制作技术的逐渐提高,勺子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使用动物骨头,而是使用青铜、金银、漆木、陶瓷等材料。另外,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器皿的实用和美观,勺子也变得更加实用和精致。勺子的出现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吃五谷杂粮的手段,也促进了人们对饮食器具的不断改进和追求,从而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