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南征北战很难?
这个问题有几个原因。
首先,北方的战马比南方多。在古代,步兵不能说没用,但骑兵在战场上绝对起决定性作用。
第二,北方比南方冷,所以一般北方人比南方人动的多,也就是比南方人肌肉多,个子高。在这样的条件下,南方人不占优势。而且南方热,人又懒,热的不想动。
第三,中华文明起源于北方,所以练兵的经验和兵法都比南方人强。在古代,想学也没人教。基本上,有能力的人为当地政府服务。所以,如果你想学习兵法,好吧,那你就来北方,学习兵法,为北方的地方政府工作。魏阳就是一个例子。所以北方有这么大的优势,只要政府不是太无能,基本上从南向北割都是失败的。
历史上只有明朝成功地从南方切割北方。还记得刘伯温说的“筑墙积粮,慢慢为王”吗?两国为国力而战,所以有钱有粮就有兵。元末时期也比较特殊,群众联合起来,大多为自己加冕为王。那么朝廷必须先打这些人,消耗很大。朱元璋起来的时候,他们基本上打败了孟渊,但是国力也耗尽了。这就是他成功的原因
对抗和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主轴。
从地理上讲,中国五千多年的发展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河南/河北双核。夏商周时期,中原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最先发展起来,形成了河南和河北的二元政治。这一时期是河南与河北的对抗与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的前身。
第二阶段,关东/关中二元中心。春秋战国秦汉隋唐时期,这一次是关中与关东的对抗与融合,国家统一的观念已经扩展到整个黄河流域。这个时候基本上东西方向的操作比较多。
第三阶段是黄河/长江双重政治中心的对抗与整合。唐末两宋时期,长江流域的开发使南朝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与北朝对抗,导致国家分裂,民族矛盾突出。此时南北之战较多,北方胜率普遍较高。
第四阶段,亚洲与东亚的对抗与融合,被明朝中断了一段时间。元清时期,中国本部已经形成了统一的战略地理,对抗主要集中在亚洲和东亚中国本部。东北、西北、青藏地区都在此时参与了对抗与整合,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国家面貌。这期间的对抗集中在独立板块和中国总部的交界处。东北、西北战略地位突出,谁得之,谁就达到中国总部的战略地位。这个时候基本上谁占领东北谁就有战略优势。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是一个特例。那是用现代火器和高度发达的经济堆砌起来的胜利,并不完全成功。因为东北的战略地位和各方利益冲突,南方没有足够的实力统一。
地缘政治的不断发展也对应着中国领土的不断扩张和中国文化被同化和征服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快也不慢,基本上是由北向南。所以北方的先发优势很明显,所以统一战争基本是从北到南。
从经济上讲,当长江流域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长江及南方地区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富裕,对相对生活的选择多,政治参与热情不高。黄河以北地区,因为多年过度开采,经济产量低,但人口多,竞争激烈,侵略性强。遇到自然灾害,很容易发动战争。简而言之,生活正迫使朝鲜变得更加咄咄逼人。从地形上来说,北方地势比较高,从北向南运粮比较方便,至少潜在的能量损失不是很大。但是从南方运输粮食到北方,从比较低洼的地方运输到比较高的地方,势能损失大,消耗高。如果不能靠打仗支撑战争,光是后勤消耗就能搞垮一个国家。比如隋朝征服高句丽,把粮食从杭州送到北京。从100石粒开始,北京只剩下20石。后来大运河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
军事上,北方平原多,有骑兵,有弯刀。南方水网多,没有养马场。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对步兵的优势地位,在马镫出现后,基本没有疑问。
从文化上讲,北方战争年代,各种战略战术都比南方强大,战争能力更强。所以,打起仗来,胜利多于失败。所以比南方更容易完成统一。
直到现代火器的出现,战争的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南北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南方靠近海洋,接受世界先进理念更早、更多,经济和军事都开始超越北方,导致国民政府北伐。
但这些都是技术上的变化,地缘政治的变化才是道的因,起主导作用。内亚与东亚的对抗与融合,在地理上是在北京附近的分界线上。
因此,从统一国家的角度来看,北京在整合地缘政治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是由中国作为世界级地缘政治板块和世界级大国所决定的,而且已经超越了南北的概念,因为无论南北,已经是一个统一的综合体。在朱元璋时代,即使统治者有这样的意识,百姓也没有这样的认同,比如明初的南北榜士。
如今地缘政治斗争已经上升到全球文明的舞台。对抗与融合的双核心是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最终形成世界联邦,人类社会走向大同。
就像中国一样,人类社会也是从一个小点逐渐扩大到一个国家,再扩大到全世界。所以南北方争论没有意义,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只是国际斗争风起云涌。为了保证自己板块的安全,我们在第四阶段把资金放在了最脆弱的地方。这也是地缘考虑的结果,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南北方之争。
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很多南攻北的案例,但大多以失败告终。最早的北伐始于蜀汉攻打曹魏,但以失败告终。随后的东晋、刘宋、南宋、南明的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包括太平天国的北伐,如朱明的北伐,国民革命军的北伐。那么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曾总结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当东西对峙,西强东弱,北强南弱。北强南弱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首先,中国地形的基本情况是北高南低,南方多为平原,易守难攻。所以当南北发生对抗时,南方基本处于守势,战线一直推进到江淮地区,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江守淮”的由来。一旦南方政局发生变化,北方的战士就会骑马赶来。但是南方进攻北方相对困难。
其次,北方在军事上比南方有更多的天然优势。由于其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北方人普遍强于南方人。所以从单兵素质来说,北方肯定比南方强。在古代,骑兵是一种快速作战的机动部队,战斗力远高于步兵和水兵。但是南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不适合养马,所以南方很难培养骑兵部队,而北方则相对容易。北方与游牧民族接近,游牧民族勇猛的军事风格很容易被北方政权吸收。历史上著名的“胡夫骑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赵在学习了娄烦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训练制度后,实力大增,成为了东方第一。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南征北战很难,北伐一般也很难成功。
一个字可以回答,就是“马”。北方有优秀的马场,南方没有。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历史上中国南方很难进攻北方了。换个说法很容易,就是冷兵器时代,为什么南方打不过北方?无论是南方起义,还是南方发起的统一,甚至南宋与辽、金、元的斗争,大部分都以南方失败告终。这是因为在冷兵器中,所谓的兵王就是“骑兵”,谁的骑兵最勇猛,谁就能得到。
这里有一个最真实的例子。南宋经济强大,但冷兵器时代的GDP与军事实力没有必然联系。我们一直说宋朝衰弱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十六州,而十六州除了是中原王朝的地理屏障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军事基地”——几乎几代中原王朝赖以生存的马场。所以北伐是宋朝的重点。王安石变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变“官方垄断养马”为“民间自由养马”。可惜变法失败,单纯依靠政府,没有大量优良马场的南宋成为了可以掠夺的国库。
当然,这只是因素之一。比如北方人的饮食结构,注定要比吃米饭的南方人更高更壮。即使在汉族中,北方人在生活传统上也比南方人更有闯劲和勇敢,更何况那些原本生活在草原等相对恶劣环境中的游牧民族。再加上其他因素(比如食品和烟草),北方人比南方人更急,更需要去南方。
所以中国历史上形成了经济在南方,政治军事中心在北方的传统,一直到近代都是如此。
气候、人口、粮食、经济、文化、骑兵、地形,其中气候是最容易克服的。隋唐以前人口、粮食、经济、文化都主导北方,碾压南方也在情理之中。隋唐之后,已经没有差距了,但是南方还是打不过北方,所以我觉得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后面两点,一是骑兵的天然优势,二是地形的限制。首先,骑兵打步兵是什么概念?我不多说了。有人说南方水网密布,不适合骑兵突进。南方也有水军的优势。我想说南方不适合骑兵作战,但也不能完全限制。就算限制50%,骑兵50%的技能还是可以用来打步兵的,但是水军在北方可以说是没用了。所以南方注定处于守势,无力进攻北方,失去主动权。南方即使能在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的反击中大获全胜,也不能试图在此基础上统一北方,只能延缓灭亡的时间。如果南方吃了这么大的亏,可能离灭亡也不远了。第二个地形问题,山脉的阻隔是最大的地理优势,其意义远大于河流。大家在初中地理课上应该都能学到,北方的山是山,南方的“山”主要是丘陵。什么是丘陵?百度一下就知道,丘陵是指起伏不超过500米的丘陵,所以起伏只有500米一目了然。防守能力和北方的高山相比如何?即使南方有很多险关,但和北方的不一样。北依高山之关,万人不能逼之,而一人守之,南五百米丘陵之地,稍一用力,破之。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南京等南都一旦被攻破,后面就没有战争了,因为根本守不住。北都被攻破能跑的地方太多了,按险防守总有反击的机会。因此,北方在地形问题上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这两个主动权在手,南方只能采取守势,统一只是时间问题。对了,冷兵器时代唯一实现南北统一的朱元璋,真的很幸运。当时刘福通率领红巾军基本统一北方后,这一天才出现了元朝的察汗铁木尔,从布衣成为副丞相,基本平定了北方,然后他就突然去世了。元朝陷入内乱,互相攻讦。没有人听元顺帝的命令,所以他只能学习木工。朱元璋统一南方后,惊讶地发现北方几乎出现了真空,只用了十个月就统一了北方(曹操说他想死)。想象一下,在古代条件下,什么都不做,绕北方走一圈要几个月。这里没有黑朱的意思。以他的大才能,没有这个机会也有可能完成统一,但无论如何,这种运气千年一遇。
应该说,中国的南方政权很难攻击北方政权。如果北方政权四分五裂,没有政权,南方政权很容易获得北方领土。真正的散沙在中国南方,有地理和人文的原因。中国北方可以形成一个集团,组成一个大集团去征服外国。中国南方英里音不同,英里不流行。十里之外,互不相认,视若仇敌。很难形成一个大国。南方人互不信任。一旦世界被奠定,新的分裂和屠杀将开始。南方很难形成大集团,这也是南方很难进攻北方的原因。
历史上如你所说,大多是从北方进攻南方,很少从南方进攻北方。
但这不是一个“难”的问题,而首先是一个“需不需要”的问题。
人类要发动战争,首先要有发动战争的需要,因为打仗会死人,避免死亡是人类的天性。
早在夏商周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开始进攻中原和北方的狄谢荣。
之后是汉朝的匈奴,魏晋南北朝的胡人,宋朝的辽金,元明的蒙古,满清的女真。
它从未停止。
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要冒着生命危险南下中原?
从全球气候学的角度观察,比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那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进攻中原的时代,基本上是一个全球气候干旱的时代。
与中原的农耕社会不同,游牧社会以水草为生,他们的活动受气候影响很大。一旦少雨,北方的草原就会由北向南退化,逐渐延伸到南方的中原。
他们必须骑马赶牛南下,因为如果不这样做,他们就会饿死。
宁死也不饿死。
这是游牧民族南侵中原最原始的冲动。
作为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的中原人,只要努力,基本上不愁吃穿,尤其是晋朝以后南方开发以后。
所以生活在农业区的中原人根本没有攻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动机。
但历史上也有过多次北伐,但根本动机都是政治诉求,而不是生存诉求,也就是说,你可以打,也可以不打。
比如东晋的祖狄北伐,南北朝的刘崧北伐,南宋的岳飞北伐,太平天国北伐,民国北伐。
这些北方探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因为政治是可以谈判的。
但游牧民族向南入侵往往势不可挡,因为生死不容商量,必须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