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简介。
俞平伯简介。
俞平伯生于公元1900年,原名俞明恒。他的祖籍在湖州德清东郊的戴南村。他是新文化运动初期著名的文学家、红学家、诗人,因为他是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之一。俞平伯十五岁时就读于苏州平江中学,后来考入北大文学系民族预科。两年后,俞平伯在杭州娶了一个叫许宝驯的女孩。许宝驯一家都是昆曲爱好者,许宝驯的父亲是业余昆曲爱好者,母亲不仅会唱昆曲,还会作词作曲。
1918年,俞平伯第一次出现在文坛。他的白话诗《泉水》受到许多人的喜爱。第二年,他与朱自清创办了最早的新诗月刊《诗刊》。俞平伯1919北京大学毕业。从1921开始,俞平伯开始研究《红楼梦》,并逐渐走上了研究古典文学的道路。后来在清华大学讲学,重点研究清词、戏曲、小说和中国诗歌,成绩突出。
1931九一八事变后,俞平伯开始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写了许多激励中国青年的诗歌和文章。1935年,俞平伯当选古音社社长,肩负起拯救昆曲的重任。1952之后出版了俞平伯的《红楼梦》部分文章和书籍。1958年,俞平伯为纪念汤显祖在京试演《牡丹亭》,周恩来也到现场观看。历史悠久的俞平伯依然关注着昆曲的发展。1981年,他和俞振飞为《真飞曲谱》作序。1986年,俞平伯应邀到香港参加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六月1990,15。
俞平伯有哪些作品?
俞平伯的作品很多,涉及很多领域,散文、诗歌等。因为俞平伯一生从事红楼梦研究,所以俞平伯的《红楼梦》《红楼梦》等作品都很有名。
《红楼梦》全书共分三卷,上卷主要论述《红楼梦》前四十回,中卷主要分析《红楼梦》钱八十回的故事,下卷主要研究佚文和胖评。后人把这部书评价为《新红楼梦》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因为这部书虽然篇幅不是很大,但涉及到《红楼梦》的诸多领域,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对后世的《红楼梦》研究者有很大的帮助。
《红楼梦》一书也是俞平伯的重要研究成果。本书重点讲述了《红楼梦》后30回的故事。其实这本书的前身是《红楼梦》。1953年9月,俞平伯将《红楼梦》改为《红楼梦》,并在书中插入了200多幅精美的图画,以便读者更好地欣赏。但这本书在后世极具文学价值,无论对《红楼梦》研究者还是古典文学研究者,都相当于一盏定向灯。
当然,俞平伯也有一些精美的散文作品,如《颜》、《冬夜》、《西归》等。一些著名的散文作品,如《西湖六月十八夜》、《陶然亭雪》等,受到很多文人的追捧和欣赏。
俞平伯散文的特色
俞平伯散文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散文的语言上。首先,俞平伯的散文追求词与词之间搭配的奇诡,所以俞平伯会很注重定语的使用,俞平伯经常会用两到四个词来修饰限制性名词,精致精彩,不仅很新颖,读起来也很独特。在句式上,俞平伯不拘泥于一种句式,而是将骈文与长短不一结合起来,非常灵活,但有时又注重对仗的工整,有一种很深的古典韵味。其次,俞平伯的散文是白话文、文言文和书面语的结合,这使得他的散文语言优雅,很有文采,而文中的一些口语化的词语又使得俞平伯的散文读起来很接地气,很亲切。
最后一点是俞平伯在散文作品中会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既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又赋予了文章丰富典雅的氛围。俞平伯认为,重复、重叠的写作手法可以提升文章的基调,增强文章的整体美感。比如俞平伯的小品《船桨影下的秦淮河》,俞平伯用了很多叠字,特别朗朗上口,很有音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