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文化差异分析】中美文化差异
浅析中美教育的差异第一部分:中美教育的差异与反思
摘要: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策。由于文化背景和教育传统的差异,中美两国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存在差异。本文对中美两国的教育差异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比较,以期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中国,美国,教育差异思考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策,是形成人力资本最重要的途径。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中美两国在教育方面存在差异,尤其是在基础教育方面。这些差异也导致了中美两国在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不同状态。
如何评价中美两国的教育,众说纷纭。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的教育是基础教育。多学少学?;而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少学多学?。换句话说: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美国教育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中国的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掌握。还好吗?然后呢。深?美国教育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弘?然后呢。博?。
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有着非常不同的传统,差异很多,不能简单的说哪个更好哪个更差。我们分析了大量的事实和材料,并基于对美国教育的实地考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第一,中美文化背景、教育传统、教育观不同。
中国历来重视教育,中国古代特有的科举制度鼓励读书人?学习优秀就是当官?。几千年的教育传统造就了中国基础教育最根本的特征――以考试论英雄。应试教育体制下,强调背诵和记忆,只在考试范围内重复练习,熟能生巧;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是可以考试的机器。中国的教育注重人类固有知识的传承和掌握。老师在课堂上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是给孩子灌输大量的知识,然后用作业和考试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所有的试题都是为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1]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各民族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美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造就满足美国社会各行各业需要的人,特别是培养高科技领域的人才,以保证其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科研领先地位。关于美国教育,可以借用高刚在《遭遇美国教育》中的总结。美国学校虽然不在课堂上给孩子灌输大量的知识,但却尽力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园外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没有要求孩子们背一大堆公式和定理,而是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如何思考,如何在不熟悉的领域寻找答案。他们从来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等,而是尽最大努力肯定孩子的一切努力,赞美孩子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保护和激发孩子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我们国家的教育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注重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也就是让学生?信?;而美国则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就是让学生?怀疑?。
第二,对知识的不同看法
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灌输,尊重和维护知识权威,掌握和传承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美国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质疑和批判知识的权威性,创造和拓展知识。中国大部分学生被动学习;大部分美国学生都是主动探索。换句话说,前者是在寻找标准答案,后者是在追求真理。[2]
中国注重窄深教育,美国注重宽广教育。中国教育用的是问海的战术。老师要求学生反复练习,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技巧,直到?完美?重点;美国学校的数学教育基本上是?别说了。让人知道是怎么回事。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是什么?精英?教育,淘汰那些学不到高深知识的人。美国的教育是大众化和精英化教育的结合,走平民化的道路,只需要接受社会生存所必须的普及教育和基础知识教育,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知识的传授只是有限的;选择去?精英?路,需要你去努力,去努力学习,去争取?还好吗?深?。
中国的教育注重尊重和维护知识的权威,强调学习,然后学习。希望学生一下子掌握人类所有的知识,要求课本的所有知识都要不折不扣地掌握,课本的权威性要得到尊重和维护。所以人们有这样一种心态,书上说的都是对的,权威说的都是不能改变的。
在美国教育中,没有标准答案,几乎没有两个学生对同一个题目有相同的答案。对于现有的知识,他们侧重于教授学生如何创新,鼓励他们思考和得出结论。结论正确与否并不重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性和自立性,对任何事物都抱着质疑和批判的态度,不断从中发现新的东西。
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教会了学生相信权威,揣测领导;美国教育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探索追求真理。
第三,不同的教学模式
在中国,全国的中小学甚至大学都有统一的课程和教学大纲。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会根据上级的安排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对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学校什么时候开学,什么时候放假,由教育主管部门安排。
而美国的中小学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更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各校的课程和难度由学校和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美国的大学和中学都实行学分制、选修制和主辅修制,课程全面,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修,不同科目学分不同。只要修完学分,就可以毕业,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美国大学生年纪轻轻就能拿到几个学位的原因。[3]
两国在学术课程的选择上也有很大差异。中国的教育要求数理化涵盖所有学科,任何一门理科不好都可能对人生未来产生致命影响;美国的基础教育在满足最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自由。
总之,中国的教育比较单一,而美国的教育重视多样性;中国的教育讲究深度,美国的教育讲究广度;中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而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立。
第四,价值观和道德教育的差异。
中国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中国的教育也是以社会本位为基础,强调?面向社会?,那是?社会第一?以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为价值追求,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致力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大批具有* * *生产意识的先进分子,不断为社会主义经济注入新元素。
中国传统道德以儒家伦理为核心。从孔子倡导的?善良?、?忠诚和宽恕?,孙中山倡导的?爱情?、?世界是公共的?,然后到现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构建了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标准和尺度,从而形成了整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他人利益高于自我利益、社会发展高于个体发展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意识。这个德育标准贯穿于中国整个教育体系。
美国是?个人取向?,那是?个人优先?追求个人理想和权利。美国大学生要树立的是资本主义价值观,充满了资产阶级的核心思想,因为?一个美国学生必须对美国的文化和精神传统有基本的体验和了解,否则他就不是一个受过教育的美国人?。[4]
美国的道德传统源于欧洲,追求个性的解放,强调个性的独立发展和培养,重视个人的地位和尊严。人是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这种人文主义文化培养了人们重视个人权利、独立、平等、民主的价值观。这在美国社会和学校德育中尤为突出。
动词 (verb的缩写)对中美教育差异的思考
当然,中美教育还是有很多差异的,这里只是其中的几个。由于中美两国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美国的教育模式。中国和美国相比,教育没有优劣之分。中国的教育应该保持自己的传统优势,找出自己的弱点,借鉴他人的长处,从而建设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中国现代教育。
参考资料:
[1]李杨安。中美教育理念差异的比较与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2001,14,(5): 5。
[2]田虎威。中美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8,(4): 28。
[3]张·。中美基础教育比较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11): 35。
[4]黄,戴静。中美学校德育目标的比较及其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15-25。
浅析中美教育差异第二部分:浅析中美学校教育的差异
摘要:学校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各种学校中接受的教育活动,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三个方面对中美两国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比,进一步反思。认清中国教育的本质,洞察美国教育的领先地位,对今天中国的教育改革大有裨益。
关键词:中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比较教育
教育按其发生地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原始社会出现学校和家庭之前,教育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原始意义上的社会教育。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家庭在教育中的地位开始凸显。虽然奴隶社会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学校,但由于阶级和特权的影响,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仍然占据着教育的主导地位。直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社会需要大量生产力,大量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现代学校才开始在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学校教育几乎成了教育的代名词。
学校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各种学校中接受的教育活动,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指导方针。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也是教育质量最高的国家。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的教育,在保持中国教育精髓的同时,挖掘不足,有针对性的改进,让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好。
1中美学校教育课程类型比较
美国的幼儿教育是在玩耍中度过的。目前我国幼儿教育阶段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改变过去?知识为王?做了一些改动,比如不允许教10以内的加减法。
在基础教育阶段(0-6岁),中国小学以学科课程为主,开始学习很多学科知识,但美国小学还是以活动课程为主,受杜威?学校就是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在中学阶段,中国仍然是学校的必修课。即使部分高中课程在部分地区改为选修课,但仍在原科目范围内。不仅中国高中生学习努力,美国高中生也很努力。资料显示,美国高中生一年要背112磅(约104斤)以上的课本;美国高中第一天,分班考试!学校将分层次教授数学、科学、一门第二外语等科目,仅数学就有五个班。其实比赛早在孩子上高中之前就开始了。在初中,虽然下午3点就放学了,但学生们必须花很多时间完成作业,甚至写作文和演讲。除了必修课,美国中学生还要应付大量的选修课。与中国相比,美国中学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课自由。例如,第二外语将提供法语、西班牙语、拉丁语和其他语言供学生选择。有些学生为了每学期取得好成绩,在三年内学会了三种不同的语言。语言介绍总是简单的。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吃苦,但这并不妨碍有一小部分人连续三年选择高难度的拉丁语。其实大学招生官拿到成绩单,不光看?分数?,还看什么?主题?看学生是否选择了自己学校最难的课程,是否愿意挑战自己,取得好成绩。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试行高中部分科目的选修课,这必然导致大量学生考易科的现象。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进一步调整评价考核机制。
2中美学校教育课程内容的比较
最近,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对中国的基础教育做出了判断。我认为中国学生基础学得不好!?他对比了当时在哈佛大学读书的中美两国学生,认为美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不比中国学生差。反而好多了?。?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比美国学生扎实?其实是自我麻醉,挑战了一直以来中国教育的骄傲的领域,引起了强烈的争论。
在此之前,我国小学教育工作者自我安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我们的学生是?基础?比美国学生?固体?,至少?数学和物理?比同龄的美国学生强多了。有的去美国走马观花?检查?几乎所有入职一两周的中学校长和老师都持这种观点。更有甚者,有人给出了一个理想的教育公式:中国的初等教育+美国的高等教育。这个公式无疑默认了: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基础好,但创造力和研究能力不如美国学生。
问题是:为什么?基础不好?相反,一些学生更有创造力,更具批判性,提问更大胆。这不符合逻辑和教育规律。事实上,这种理解正如丘成桐教授所指出的:?这是可怕的多年自我麻醉!?如果你认为教育成功的标准是你能解决多少难题,你自然会得出这个结论,并且会在学生身上愈演愈烈。
丘成桐无疑揭开了中国教育脸上最后的遮羞布。
近年来,国内关于美国教育的报道和书籍越来越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当代重大科学发现和发明,几乎都出自美国;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美国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肯定和美国的教育有直接关系,和他们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有直接关系。这个判断是合乎逻辑的:1957年,苏联先于美国将一颗人造卫星送上了天空,引发了美国全国范围的大讨论。美国教育有问题吗?大讨论。
令人不解的是,虽然信息上没有屏蔽,虽然?素质教育?一直在漫天喊,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看不到什么实质性的提高,反而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习深造?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基础教育?减轻负担?,也成了?消极就是积极?像个笑话。
3中美学校教育课程评价的比较
在《美国的素质教育》这本书里,作者说他的孩子写了很多关于一个事件的东西,被老师批评了。?我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一堆材料!?答案没有对错,但你得有见解,有逻辑!?
如果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还停留在?你答对了几道题,得了多少分?对课程的评价还停留在?学生们学到了多少知识?走吧。我们的学生会吗?越教越笨?老师?越教越累?。
美国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在近几年的三部作品中都有极其详细的描述。一个是唱《美国留学笔记》,作者记录了自己从美国小学高年级到大学的教育经历;一本是在美国留学的教育学博士黄全愈的《美国的素质教育》,记录了儿子在美国的教育经历;还有高刚对美国教育的遭遇。三位作者背景相同,都是移民美国,都是从中国教育过渡到美国教育。这三位作者生活在美国不同的州,自己或孩子就读不同的学校,但他们对美国教育的感受和判断却惊人的相似。高刚在书中写道:?美国学校虽然不在课堂上给孩子灌输大量的知识,但却尽力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园外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没有要求孩子们背一大堆公式和定理,而是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如何思考,如何在不熟悉的领域寻找答案。他们从来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等,而是尽最大努力肯定孩子的一切努力,赞美孩子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保护和激发孩子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确实如此。教育的基础是什么?在这个核心问题上,中国教育整体迷失了方向。在美国,教育的理想和目标是如何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天性和发展需要;在中国,数亿学生的发展可能会强烈地局限于考试和深造。在这种令人窒息的教育中,有多少孩子感到快乐?这所谓的?固体?其实基金会是反教育的,是背道而驰的。
4对中国教育发展的思考
最近国内有人统计了北京大学、清华等三所世界一流大学和六所国内一流大学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分别为1999和2001。导致中国6所一流大学总数只有20所,比哈佛大学一所大学(399所)还少。地处亚洲的东京大学同期也有131篇。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很多,有体制原因,也有历史问题,但最大的原因肯定是教育。
中国的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等。表面粉底?不关注?情感?然后呢。性格?的培养。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生教育的初衷是创新教育,但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中实行应试教育,提倡研究生教育创新,无异于空想。
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的教育改革不仅走向科学化,而且走向民主化和国际化。课程改革强调知识的基础化、系统化和学生能力的发展。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是:知识经济是智力和知识的占有和配置,知识成为首要财富。创造力是人才观的核心,人格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教育观的基点。必须说再见?没人教育,升职?合格+特点?教育模式,倡导者?求真+求证+利用?学术态度。这些趋势不断地推动着各国教育思想大厦的建设。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应该尽力找出深层次的原因。从课程类型到课程内容再到课程评价,都应该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改变。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真正植根于中国教育。充分发挥比较教育的比较功能,使之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因此,中国教育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借鉴其他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提高自身教育水平。
参考
[1]宋。中美教育比较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科技视觉,2015(6)。
[2]王·。中美教育差异对素质教育的启示[J].山东:潍坊学院学报,2014(14)。
[3]杨文博。国内外课堂教学的比较与思考[J].现代教育,2013(8):12-14。
[4]瑞活才。双基?坚实的平等?赢在起点?——从中美教育的比较[J]。福建教育:中学版,2012(11)。
[5]李·。中美教育价值观比较[J].教育研究,2010。
[6]苏·。促进中美之间的教育交流[J]。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7][美]陈旭。天才还是大师。中美教育的差异[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8]高刚。遭遇美国教育[J]。北京:北京文学,2003年。
[9]高格。美国留学笔记[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