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清香源调味品有限公司品牌历史

据史料记载,川北中坝自古以来就是酱香酿造之乡,其味名为北门风道人所创的青香园。中坝地处交通要道,商贾云集,有时也是商业集散地。人们喜欢送“青香花园中坝酱油”作为礼物。在明末清初,它已成为一个著名的土地。道光初年,青香园后裔韩熙在道光做了七年大官。韩熙进京谢恩时,带了自制的酱油作为贡品。皇家厨师用青香花园的酱油贡品烹制皇家菜肴,道光帝的产品令人惊叹。道光除了欢喜,还赐名“清香园中坝酱油”。清香园的中坝酱油由此得名,1828年被命名为贡品。

后来,青香园林的后人仔细研究了这些产品。在此酱园传统酿造工艺的基础上,在保证中坝酱油自然发酵的同时,加入了长城以北、张家口以外的野生蘑菇作为重要配料(因产于张家口以外,故称口蘑)。这种蘑菇营养丰富,又圆又厚,形状像一个圆形的钉子,也被称为钉子菇,它的味道醇厚,温度适中。虽然价格高,但不是其他真菌可以替代的。

用口蘑精心酿造的中坝酱油,色泽浓郁,咸中带甜,天然可口,营养丰富。取名“清香园口蘑中坝酱油”。

清末,“清香园中坝酱油”已成为高档川菜的标准配料。

1931年,清香园酱园更名为“京城酱园”,意在精益求精,诚信经营。

1932年,精诚酱园为开拓出口市场,在重庆三牌坊水镜巷设点,委托中坝木船业从涪江直接销往重庆。被各大餐厅和消费者购买后,在山城小有名气。并沿着长江销往武汉、南京和上海。

1935年,四川公路局在中坝设立汽车站,每天从成都开往江油(今江油市武都镇),为中坝酱油出口带来了有利条件。大多数旅行者将中坝口蘑酱油作为给亲朋好友的调味品,深受成都顾客的喜爱。成都到东大街的中来和茶庄,率先卖起了五斤一筐的中八口蘑酱油,然后扩大了批发零售的生意。陆续有钟光武、梓潼桥正街、唐、盐市口伞铺、姚、长顺、钟水饺、秋佛子等酒楼来中坝采购,使得园的口蘑酱香喷喷的。

1941抗日战争进入紧张阶段,年轻人找工作非常困难。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感受到了冒险世界。当时,张江(江油县和张明县合称1958年并入张江县,1959年改名江油县,1988年撤县设市)部分学生为了探索自主创业之路,决定在成都祠堂街开一家“华西专卖店”。银行开业当天,成都各报记者前去采访,新新新闻刊登了新闻报道。“花溪专卖店”成为清香园中坝酱油成都首家直营店,各大餐厅和消费者一致认可其为调味宝,广受欢迎。

为满足消费者需求,中坝酱油于1945在成都上西顺城街设立成都分公司,开展批发零售,供不应求。

后来,江油人唐祖章、王鄂秋、张自忠、郭等人先后在成都皮坊街、西域西街、墩草湖街、鼓楼街等地设立了5个零售点,专门经销“清香园中坝酱油”。宝成铁路通车后,省内外的人纷纷来信购买。上世纪50年代,北京西长安街上还挂着一块“清香园中坝酱油”的金字招牌,专门店销售。

京城酱油园在1956为公私合营,后变更为“江油国营酒厂”(中坝酱油厂前身)。企业始终坚持纯粮酿造、自然日晒的传统酿造工艺,销量一路飙升。

65438-0962中坝(清香源)酱油被四川省商务厅评为“四川省传统名优调味品”,由四川省蔬菜公司收购,销往全国各大城市。

65438年至0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坝(清香园)酱油远销加拿大和东南亚,也随川菜进入欧美市场。

1979,被四川省商务厅评为“四川省优质酱油”。

1985被《中国食品》杂志认可,并载入《中国名吃百科全书》史册;同年,经四川省经委推荐,国家计委批准,入选《中国名优土特产大辞典》。

1989获省部级和省级优秀称号。

1994年,企业被列入江油市首批国有企业改制试点企业,更名为“四川天府酿酒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7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食品名优产品”称号。

1999四川陈侗集团投资控股公司更名为四川陈侗中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01恢复清香源品牌,企业更名为四川清香源调味品有限公司。

2002年,中国第一批酱油行业被国家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为“国家免检产品”,2004年,中国第一批酱油行业被评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注册原产地标记)。

企业历经三个世纪的磨砺,始终坚持纯粮原料、自然日晒的传统酿造工艺,生产的酱油色泽红润透明,味道鲜美,因此有“国色天香”的美誉,在国内享有盛誉。(来源:scq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