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抗日游击队其他队伍
因此,早在案发前65438+7月1、0937,崂山区(当时叫李村区)朱家洼村就成立了爆破大队,以青岛国术馆的培训人员为骨干。队长,现为余,李沧区余家下河村人,是爆破队的“点火组长”。爆破队成立后,在朱家洼村进行操作训练,使队员熟练掌握爆破技术和其他军事常识。
当时日本在青岛的九大棉纺厂有45万锭,覆盖四方、沧口200多里。纱厂坚固,规模庞大,所有的纱厂都配有防火设备和蓄水池,不是简单的纵火就能摧毁的。
沈鸿烈设计了三个行动计划:
第一,用人力破坏其精致的纺纱机;
第二,用火力摧毁其仓库物资;
第三,用炸药摧毁它的机器锅炉。
此外,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动员和部署。1937,12,18晚上20点,9家棉纺厂全部被炸开,大火烧了6天。到65438+2月31,日本的啤酒厂、全木丝厂、丰田油厂、太阳河和青岛的两个橡胶厂也被彻底摧毁。
需要指出的是,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府,在抗战初期提出“焦土”作为其策略之一,就是我们的资产不会被敌人利用。但当时很多其他地方在侵华日军到来之前就摧毁了他们的工厂和建筑,却没有摧毁敌人的财产。因此,沈鸿烈此举的价值和意义应该在抗日战争史上得到凸显。
当时山东省主席韩复举正在节节败退,日军也跟着南下。山东大部和吉焦铁路西段被敌人占领,青岛被孤立了。沈鸿烈奉中央和第五战区之命,于6月1937+2月31日率队南下徐州。他们从交县前往诸城,刚到临沂七里铺,就与敌坂原师相遇。由于人数上的差异,沈鸿烈立即被分割成几部分并被疏散。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回到了青岛,于是与留在青岛坚持抗战的孙氏安、朱乃洪、久、俞发章等联系。1938年春,他们在崂山(即余庆宫)成立了国民党第五战区游击司令部第二纵队,直属第三旅。成员主要是炸毁日本棉纺厂的战士和纺织工人,包括农民和小学教师。队长孙氏安和大队政治指导员朱乃红。第一连长,第二连长,由曲志伟、王全和、余率领三百多人,二百多支枪。
他们以崂山为根据地,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一场艰苦的战斗。1938年初,日军侵占了吉焦-津浦两条铁路及周边城区,在占领区建立了傀儡政权。汉奸姚作斌是青岛的傀儡市长。
危难之际被任命为山东省主席的沈鸿烈将山东省分为四部分,他和省政府分别驻扎在鲁南、鲁东、鲁北和鲁西。任命李贤良为鲁东行政公署主任、代理市长。他在莱阳地区领兵,在青岛郊区设立了青岛办事处。李任命蒋克勋为主任。蒋克训与孙氏安、朱乃洪联系后,将这支队伍编入以李贤良为总指挥的鲁东游击队。
1939年夏天,李贤良将这支队伍调到鲁东行署所在地莱阳集训,编为“鲁东行署独立营”。留出两个连在老山打游击战,每三个月轮换一次。这样可以不断地在后方进行训练和装备,提高部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维护军纪,增强抗战的信心和勇气。
独立营成立不久,在行署参谋长、营营长洪彪的带领下,进入老山华严寺。1941,独立营更名为“青岛保安大队”,孙廷勇、薛一敦分别任正、副大队长。1942鲁东行政公署结束后,李贤良以青岛市代市长身份进驻崂山,制定了崂山治理方针,提出了“抗日”、“除暴”、“安良”三大行动口号及实施办法。与此同时,第二治安大队也成立了,首先由高放担任大队长。不久,两个大队合编为青岛保安总队,李贤良任大队长,高方贤任副大队长。后来又增加了一个特工大队,队长是崂山区南龙口村的许。到1944,保险年轻员工增加到4000多人,李贤良不再担任组长,高芳贤担任组长。
到1945抗战胜利前夕,青保团已管理5个旅,人数从4000人增加到6000多人,其重要成员和士兵多为崂山本地人。活动区域以崂山为核心,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华严寺是流亡政府所在地。青年保险总部设在太清宫,作为军事骨干和嘉宝指挥官的训练基地。白云洞是机械修理厂,太平宫是军需后勤的补给站。
1945年日军投降前夕,李贤良将少年保护团改为青岛保安师(少年保护团名称仍在),李子任师长,高方贤任副师长。保安师由三个团组成,一个是孙克宗,一个是余,第三个是董。
青岛保安团虽然是抗日武装,但也是反* *武装。抗战期间,包青一直阻止中共领导的老山武装队等抗日游击队进入老山开展活动,发生过多次摩擦。
1948年,国民党第十一绥靖区根据国防部关于“加强地方武装”的法令,从警备司令部派出一个团补充青岛保安团,更名为青岛保安旅。高放首先担任旅长。师高伦为参谋长。这个旅由三个团组成,一个是孙克宗,一个是余,第三个是董。
6月2日青岛解放前夕,1949,大队南逃至台湾省。其带头人李贤良在1957被台湾省国立程池大学聘为教授,讲授市政学、城市规划、政治学等课程。1974退伍后,潜心写作,出版了《城市规划》、《市政科学》、《回忆录》等书籍,在政治上画出自己的人生轨迹,治军为学。抗日战争时期,青保团的战斗力大部分时间维持在1000人左右,最多时达到1.800人。1945年5月,德国被盟军打败后,侵华日军每况愈下,大批日伪军开始向日军投降。由于伪军的加入,青年保安部队不断壮大。1945年7月,即日本投降前夕,档案中登记的青年保护部队编制为2236人,实际战斗人员为2036人。日本投降后,鲁东游击队陆续来到青岛,青岛的兵力迅速增加。到同年6月65438+10月,编制增加到12000。
抗战期间,包青的兵力不足1800,他们的武器装备也捉襟见肘。资料显示,1943年5月,当时有1701部队,有***311枪支,包括机枪、步枪、手枪,刺刀85把。这样,平均五个人只有一支枪。到7月抗战胜利前夕,1945,枪、手枪、步枪、马枪等枪支803支,枪带675副,刺刀335把。当时战斗人员2036人,武器装备与国民党正规军还有较大差距。从建立包青到1945年8月,包青打了80多次仗,包括王哥庄、邓英、黄山、大老、韩河、沙子口等。这些战斗大多发生在3月1944和8月1945之间。共* * *歼敌370余人,伤敌310余人,俘虏483人,缴获机枪14挺,步枪760余支,手枪74支,其他枪支63支,子弹28140发。
抗战期间,包青阵亡183人,其中不仅有抗击日伪军的官兵,还有抗击中国军队的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