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五次侵华:名称、时间、过程和结果

鸦片战争

直接原因:虎门销毁鸦片。

根源:英国殖民主义为了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开放殖民地市场,倾销英国工业产品,从发展中国家掠夺廉价工业原料。

课程:第一阶段:从英国封锁珠江口到“川笔曹越”签订(1840)。

第二阶段:从清政府对英宣战到《广州和约》签订。

第三阶段:英国侵略扩张和《南京条约》签订。(1842,战争结束)

结果:清政府战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影响:

(1)政治上: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主权开始严重受损,从一个独立的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

②经济上:鸦片战争前,中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鸦片战争后,随着产品对中国的倾销和对中国丝绸、茶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崛起。

(3)阶级关系:鸦片战争期间的巨额开支,以及对英国的战争赔款,最终都加到了人民身上。同时,贪官和土豪的敲诈勒索和剥削,进一步激化了本已尖锐的阶级矛盾,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

④思想文化方面:鸦片战争后,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旧观念,关注世界,寻求新知,寻求强国抗侵略的途径,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⑤社会矛盾: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了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这是英法资产阶级第一次联合侵华。1856 ~ 1860(咸丰六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因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又称英法联军之战而得名。

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略中国。然而,他们并不满足于他们所获得的特权和利益,并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和进行经济掠夺。1854年,《南京条约》签订十二周年。英国曲解了中美《王霞条约》12年后贸易和海域可稍作改变的条款,援引最惠国条款,向清政府要求全面修改《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中国全境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征关税,外交大臣驻京。法国和美国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清政府拒绝,谈判无果。1856年,王霞条约到期十二年。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要求全面修改条约,但仍被清政府拒绝。因此,西方列强决心对中国发动新的侵略战争。那是2008年的春天,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了。随着英法的胜利,更多的军队被调往中国。俄国战败,试图通过侵略中国来弥补损失。美国积极向外扩张,采取了勾结英法侵略中国的政策。

过程

1856 10英国殖民主义者利用“亚罗事件”为战争制造借口。“箭”是一艘中国船。它是在香港的英国当局注册的,用于走私,但已经过期。10年10月8日,广东海军在亚罗号上逮捕了几名海盗和疑似水手。这纯属中国内政,与英国无关。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在英国驻华大使的授意下,致函粤港总督叶,称“阿罗”号是英国船,并捏造中国兵勇侮辱船上悬挂的英国国旗,要求放回被捕人员并道歉。起初叶陈明据理力争,但后来妥协了,把所有的犯人都送到了英国领事馆。10年10月23日,英舰突然闯入虎门入海口,沿珠江袭击炮台,悍然挑起侵略战争。接着,英军炮轰广州,一度入侵内城。当地军民英勇抵抗。由于兵力不足,英军被迫于6月1857+10月撤出珠江内河,等待增援。

为了扩大侵略战争,1857年3月,英国政府任命加拿大前总督尔金为全权代表,率领一支海军和陆军前往中国。同时,我要求法国政府联合出兵。此前,法国正在以“马神父事件”(又称“西林宗教案”)为基础与中国进行交涉。所谓“马神父事件”,是指法国天主教神父马莱非法进入中国内地胡作非为,于1856年2月在广西西林县被执行死刑的案件。这个案子还没有了结。1857年,法国政府以此为借口侵略中国,任命格罗为全权代表,率军来华与英军协调。

1857 65438+2月,英法侵略军5600余人(其中法军1000人)在珠江口集结,准备大举进攻。美国公使李维连、俄国公使普雅廷也到了香港,同英法密谋侵略中国。当时的清政府正在极力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对外国侵略者采取“以兵为主”的政策是“难以支付”的。叶忠实地执行了清政府的政策,并没有为之而战。12年2月28日,英法联军炮轰广州,登陆攻城。杜通赖村、钱总邓安邦等人领兵顽强抵抗,次日失陷。广东巡抚白圭和广州将军奉天投降,在敌人的驱赶下,在以巴夏礼为首的“联军委员会”的监督下继续担任原职。叶·陈明被侵略军俘虏,后来被送往加尔各答。侵略军占领广州期间,当地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帝斗争。广州附近的益民在佛山镇设立了应永局,聚集数万人抵御和消灭敌人。港澳爱国同胞也罢工抗议。

广州失陷后,四国侵略者为了对清政府构成直接威胁,密谋继续北上。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国公使先后领船到大沽口,分别向清政府发照会,要求委派全权代表谈判。俄罗斯和美国也表示愿意充当“调停者”咸丰帝下令清军在天津、大沽湖设防,同时派直隶总督谭廷相作为钦差大臣在大沽湖谈判,并把希望寄托在俄美使节的所谓“调停”上。英法侵略者没有谈判的诚意,只是用来拖延时间,加紧军事准备。5月20日,英法军舰炮轰大沽炮台。驻守各炮台的清军奋起反击,与敌展开激战。但谭廷相等人毫无斗志,望风而进,电池设施简陋,大谷沦陷。26日,英法联军入侵天津郊区,扬言要进攻北京。清政府急忙派大学士桂良和吏部高级官员华莎娜作为钦差大臣赴津和谈。在英法侵略者的恫吓下,桂良等人分别于6月26日和27日与英法缔结了《天津条约》。

《中英天津条约》包括56个条款,还有一个附件;《中法天津条约》共42条,附约6条。主要内容有:①公使驻京;②牛庄(后改名营口)、邓州(后改名烟台)、台湾省(后改名台南)、淡水、潮州(后改名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被辟为通商口岸;(3)允许外国传教士进入内地自由传教;(4)外地人要在内地旅游和贸易;⑤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港口行驶;⑥修改关税,降低商船吨税;⑦向英国赔款四百万两白银,向法国赔款二百万两白银。

在此之前,俄美使节利用“转让人”的身份,分别于13年6月和18年6月与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天津条约》12条和《中美天津条约》30条,攫取了除赔偿外与英法获得的几乎相同的侵略特权。《中俄天津条约》第九款还特别规定,两国将派员勘查“以前未划定的边界”,“务必将边界清理纳入本和约”,以便将来解决,从而为中国进一步被俄国掠夺埋下伏笔。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撤出天津,沿海道路相继南下。咸丰帝此时对条约内容忧心忡忡,令桂良等人与英法代表协商修改《天津条约》,取消使节驻京、内地旅行、内江贸易等条款,并试图阻止英法在北京改约。165438+10月,桂良等英、法、美代表签署了《贸易法规善后条约》,规定所谓鸦片贸易合法化;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的小时价值征收100%的税;外国货在内地运输销售,只交2.5%的亚税,国内所有税都免;雇用一个英国人来帮助办理海关和税务。但是,英法不能改变天津条约的条款,而坚持要在北京更改合同。

英法政府对从《天津条约》中攫取的特权远远不满意,故意利用交换合同的机会再次挑起战争。1859年6月,英国公使普鲁斯特、法国公使布伦、美国公使华若翰在拒绝桂良在沪换约的提议后,各自率领船队前往大沽口,企图以武力威慑清政府不交换《天津条约》的批准书。清政府设防大沽,命直隶总督恒福向英法使节发照会,指定在北塘登陆,经天津去北京改约。他们的随行人员不得超过20人,并且不得携带武器。英法使节断然拒绝了清政府的安排,坚持由舰队经大沽口回京。1858年英法舰队撤退后,清政府让科尔沁亲王负责大沽地区的防务。6月25日,英法联军突然袭击大沽炮台。在僧沁的指挥下,守军奋勇作战,战斗异常激烈。直隶知府石荣春、大鼓会副指挥长龙汝元带头,先后被杀。激战结果,英法联军大败,损失多艘,死伤400余人,英国舰队司令赫伯也身受重伤。战斗中,美国舰队帮助英法军队打了退堂鼓。八月,美国特使华若翰乔装从北塘赴京。回到北塘后,他与直隶总督恒福交换了《天津条约》的批准书。在此之前,俄方代表已经在北京更改了合同。

英法联军进攻大沽惨败的消息传到欧洲,英法统治阶级内部掀起了战争的轩然大波,叫嚣着要对中国进行“大规模报复”和“占领首都”。1860年2月,英法帝国主义当局分别重新任命尔金和格罗为全权代表,率领15000余英军和7000余法军扩大侵华战争。4月,英法联军占领舟山。5、6月,英国侵略者占领大连湾,法国侵略者占领烟台,封锁渤海湾,作为进攻大沽口的前进基地。俄国特使伊格纳季耶夫和美国特使华若翰也于7月抵达渤海湾,再次以“调停人”的名义,配合英法侵华战争。清政府在大沽战役胜利后,梦想与英法帝国主义媾和。英法军舰逼近大沽海口时,咸丰帝还指示僧沁和恒福不要“先战后和”,以免“战事一直持续到最后”,“看顾局总是重要的”,并派恒福与英法使节交涉。前敌总司令僧林钦钦认为敌人不擅长陆战,于是致力于大沽,放弃北塘防御,给了敌人可乘之机。伊格纳季耶夫向英法提供了关于北塘的毫无防备的情报。

1年8月,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没有任何抵抗。14,塘沽被攻陷。然后水陆配合进攻大沽北岸的堡垒。在直隶总督乐善的指挥下,守台清军奋勇作战。但清政府没有抗日决心,咸丰帝下令僧格林沁出营撤退。清军逃离大沽,经天津退守通州(今北京通县)。8月21,大沽沦陷。侵略军于24日开进并占领了天津。清政府紧急派遣桂良到天津讲和。英法提出,除了全面接受天津条约外,还应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加赔偿,并让各国数千军队到北京交换合同。清政府拒绝,谈判破裂。侵略军从天津入侵北京。

清政府派雍亲王载垣和兵部尚书尹牧代替桂良,在通州讲和。由于双方的争执,谈判再次破裂。18年9月,英法侵略者攻占通州。21日,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激战,总司令僧沁等人率先逃走。侵略军一路烧杀抢掠,掠夺清廷长期经营的圆明园内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将园内建筑彻底焚毁。10年10月24日、25日,益欣分别与二进、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的批准文件,缔结了不平等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中英法《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①开放天津为商埠;(2)允许英法招收华工出国;(3)将九龙割让给英国;⑷归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方合同中增加:“并担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自建房屋”;(5)英法所谓军费赔偿分别提高到800万和200万,英国抚恤金50.2万,法国20.2万。

俄国为“调停”立下汗马功劳,迫使义新于5438年6月+065438年+10月14年缔结《中俄北京条约》,占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为进一步掠夺中国西部领土创造了条约基础。1864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西北边界条约》。它还分割和占领了巴拉卡什池以东44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影响

它使中国失去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迈进了一步。

其中,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允许外国人到内地传教,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进入中国大陆,日益扩张。

驻京外交大臣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始于20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即在侵略方式上,鸦片战争时期以商品输出为主,70年代后改为资本输出)。而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企图以侵略中国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甲午战争爆发。

甲午战争(1894—1895)和《马关条约》(1895)。

1.甲午战争的背景

(1)蓄谋已久:日本对韩国侵华蓄谋已久,是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把“军事大国”和扩张确立为最高国策,积极扩军备战。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已经建成了现代化的海军和陆军。日本在做好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时,竭力制造发动战争的借口。为此,日本外相卢奥宗光秘密命令驻朝大使:“推动中日冲突是当前的迫切任务,可以采取任何手段实施。”因此,朝鲜成了入侵中国的理想跳板。

(2)东学党起义——契机: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韩王非常惊慌,请求宗主国——中国和清政府出兵帮忙镇压。日本侵略者还以保护居住在朝鲜的日本国民为由,派兵进入朝鲜。为发动侵略战争制造麻烦,战争一触即发。

(3)中国的态度:适逢慈禧太后60大寿庆典,不想因战争而失望;而李鸿章也想避战护舰(他苦心经营了近20年的北洋舰队)。总之,中国是被动的。这种态度是极其有害的,因为这会导致清政府不积极备战。

在这种情况下,1894年7月,日军在朝鲜丰岛附近海域袭击了中国的运兵船,拉开了战争的序幕。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那一年是甲午战争,所以被称为“甲午战争”。

2.重要战役

从刚才的战争背景分析可以看出,日本方面蓄谋已久,积极备战,而清政府并没有积极备战。战时为和平避战,为护舰避战,消极抵抗。这直接导致了中国军队的撤退。

这场战争持续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主要有四场战役——两场陆战和两场海战。陆战-平壤和辽东战役。平壤之战,中国主将跑过鸭绿江500里,平壤沦陷。辽东战役,日本从花园口登陆,很快占领了大连和旅顺,在旅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杀。海战-黄海之战和威海之战。黄海海战中,在中日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北洋舰队出于避战护舰和妥协投降的政策,主动退守阿哈瓦港,失去了黄海制海权,使其在以后的战斗中处于被动地位。威海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战争以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而告终。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来分析它的危害和影响。

(1)土地割让:台湾省、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被割让,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台湾省与祖国的怀抱分离了50年,直到1945年日本人打败台湾省才回到祖国的怀抱。连刚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都能从中国得到土地,更何况其他实力远在日本之上的西方国家。所以割让的土地极大的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胃口。因此,《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

(2)赔款:赔偿日军军费2.2亿银,这是《南京条约》以来金额最大的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财政负担。为了支付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国内民众,并借外债。大国之所以同意借外债,是因为它附加了很多政治条款,比如拿政府的关税做抵押,使大国能够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此外,原条约包括割让辽东半岛,但因俄、德、法三重干涉,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元作为交换。

(3)开放贸易:开放苏杭,这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另外开通了沙市和重庆,属于长江中上游地区。于是,列强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陆,中国失去了内河航行权,开辟了两条新的内河航线,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4)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从条约上确认了设厂的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正当性,这是史无前例的。将工厂向销售市场开放,无疑会大大降低工业品的运输成本。此外,外商在中国设厂制造商品,无需缴纳进口税、内陆运输税和国内税;然而,中国制造的工业产品受到苛捐杂税的剥削,破坏了民族工业,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的侵略要求。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4.中国军民的战斗精神。

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军民也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奋勇杀敌、英勇战斗的精神。例如,在平壤之战中,清军的回族将军左桂宝发誓要与平壤共存亡。炮手被打死后,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被大炮打死。黄海海战中,致远、靖远率领邓世昌、林永升两舰官兵英勇作战,随舰沉没。当台湾省沦为日本殖民地时,台湾省军民也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一页。国难当头,台湾省义士徐翔挺身而出,高呼:“朝廷无力保卫我们台湾,可能保卫我们台湾的,是我民耳?团结是一座城,山可以移动,海可以干涸。愿我血随我台尽,愿我头随我台破。我知道我最后什么都做不了?”表现了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顽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盟军入侵中国(1900)和辛丑条约(1901)

1.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庚子之战)

义和团运动: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日益高涨。中国山东地区已成为英国、德国和日本的势力范围,因此山东成为中国人民与外国列强之间矛盾最尖锐的地方。于是,以反帝为主要目标的义和团运动首先从山东发动,打出了“助清灭洋”的口号。由于义和团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一度得到清政府的支持,在直隶和京津地区发展迅速,在1900春夏达到高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6英、美、俄、日、法、德、意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外国列强一再胁迫清政府镇压。英国海军中将西摩率领的盟军从北方的天津入侵北京,但在廊坊损失惨重,退回天津。后来在天津也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英勇抵抗。盟军增强实力后,于7月占领天津,并在天津设立都统衙门。随后于1900年8月攻占北京,义和团运动被八国联军和清政府联合镇压,最终以失败告终。德军司令瓦德西的司令部就设在北京故宫。

2.《辛丑条约》的签订

(1)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因为这是“义和团之战”和赔偿,所以叫“庚子赔款”。巨额赔偿是列强对中国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勒索;为了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百姓,使百姓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萧条。清政府不得不支付大量外债,并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为抵押,使中国的税收收入更大程度上被外国控制,而且由于不允许预付,中国的经济命脉长期掌握在外国列强手中。

(2)“使馆界”:设立在北京东交民巷,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各国派兵把守。这实际上不符合国际法的规定。按照国际惯例,使馆应该受到使馆所在国的保护。因此,使馆圈成了“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侵略者控制了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3)对义和团运动中的官员和中国人民的惩罚:对义和团运动中“反对”列强的官员进行惩罚,绝不使用;中国人民永远被禁止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这样,清政府进一步成为了帝国主义的帮凶。

(4)京津附近炮台的拆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大大削弱了清政府防御京津之敌的能力。不仅如此,还允许各国向京山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派兵。这样,从京津到山海关的广大地区就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5)设立外交部:1860s年设立的丞相衙门改为外交部,为六部之首。这更便于清政府根据外国侵略者的意志实行卖国外交政策。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向中国勒索钱财,还重新建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3.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我们在研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看到,义和团运动经历了从清政府“剿灭”到“招安”再到“剿灭”的过程,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但是,义和团运动前所未有地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当时的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不得不承认,欧美日没有统治这个世界四分之一生物的脑子和实力,瓜分事实才是上策。

同时,由于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人民更加认识到清政府是帝国主义列强的走狗这一现实,对清政府的希望破灭,于是产生了彻底革命的想法。这样,可以说是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概要:从甲午战争开始,列强开始瓜分中国。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被中国人民打碎了。八国联军侵华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彻底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他们驯服了清政府,使其成为侵略中国的工具。这就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统治中国的格局。

抗日战争

日本是一个两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进行的国家。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必然要求两样东西——市场和原料;但日本国土狭小,市场不够大,资源有限,日本的发展需求与现实存在强烈矛盾。为此,日本把对外侵略扩张作为基本国策,中国首当其冲。1929-1933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与美国不同,日本没有通过改革摆脱危机,而是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法西斯道路。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而侵略中国的具体表现。让我们从局部抗战中了解一下抗日战争。

第二,之后

(1)局部阻力。

1,九一八事变1931.9.438+08

2.Xi事件1936.12.6438+02

(二)全民族的抗战

1,卢沟桥事件1937.7.7

2.南京大屠杀1937.438+02

3.英勇抵抗

4.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4

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B.近代以来的国耻被抹平,是中华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c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故事,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敌入侵的彻底胜利。这场战争是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在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界爱国人士和海外华侨的广泛参与下进行的民族抗战。中国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