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锦松的职业生涯

从1974开始,在花旗银行工作了23年。他曾在亚太地区从事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私人银行业务,并在香港、纽约、新加坡和马尼拉工作过。1996加入美国大通银行。2000年,该行与摩根大通合并,更名为摩根大通,梁锦松成为该公司亚太区主席。

1997-2001任香港政府行政会议非官守议员。

2001年5月2日出任香港财政司司长。他被聘为财政部长,合同期为三年,他弃商从政。接任财政司司长一职后,梁锦松领取的是首长级第9级的薪酬,年薪约245万元,比现有薪酬低了近2000万元,降幅接近90%。对此,梁锦松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大家都知道政府高官的薪水和商界高官相差甚远,但一个人的钱有限。我相信一句话,赚的钱不是你的,用的钱是你的。一个人不需要多少钱。”

2003年7月16日晚,梁锦松因个人原因辞去财政司司长职务,并于当晚发表辞职声明:“我相信现在是我离职的好时机,原因有三:第一,拨款条例草案及预算案中的主要收入建议已获立法会通过;二是非典型肺炎得到控制,重建经济活力的措施开始实施,受影响最大的行业复苏强于预期;第三,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迈出了成功的一步。我很高兴有机会为香港市民服务。在此期间,我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问心无愧。作为行政长官领导班子的一员,我深感荣幸。我衷心祝愿行政长官在治理香港、实现香港经济转型方面取得巨大成功。”

辞职后,梁于2007年加入黑石集团,出任大中华区主席。

2065438+2004年2月加入南风集团,担任新成立的CEO。梁锦松为人直爽,与他同时上任的曾荫权偶尔也会出现“火星撞地球”的情况,但“大家都只关注事,不关注人”。

他说:“我和曾荫权共事了6年,有时候我们俩都很热络,各有各的看法,但如果观点一致,大家就会‘抱头鼠窜’(很亲近)。”

他直言自己没有当特首的野心。他甚至想到,当他五十多岁不再担任财政司司长时,他可以教书,加入一些董事会,甚至与朋友成立一家咨询公司,帮助一些发展中的亚洲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他说:“不赚钱也能开阔眼界。”

他出身贫寒,却从几乎复读一个年级的边缘成为高考状元;他疯狂崇拜毛泽东,曾去过井冈山。他是香港银行业的第一个华人。他曾经因为香港拒绝当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之一的二把手。他放弃了2500万的天价年薪,接任年薪只有240万的香港财政司司长。他就是梁锦松,一个传奇的英杰。梁锦松,一个从小就注定成为中国领导人的打工皇帝,一个备受尊敬的金融专家,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的财神。梁锦松出生于1952,家境贫寒。他的父亲在一家餐馆做服务员,家里有九个兄弟姐妹。然而,他就读的华英学院非常有名,培养了无数港华精英。虽然梁锦松在中学时很聪明,但他贪玩,差点被学校开除:他五年级(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二年级)入学考试只考了13分,几乎可以肯定他会留级或者退学。幸运的是,他的中文老师陈耀南和校长爱丽丝足够明智,确保他被提升到六年级。接下来的一个学年,他在学校食堂通宵苦读,一年后以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香港最高学府——香港大学!

许多年后,当梁锦松谈起这段经历时,他仍然感慨万千。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梁锦松说了六个字:“知道怎么输,才会赢。”这也是他的座右铭。正是本着这种精神,梁锦松在银行业摸爬滚打了28年,成为香港银行业最成功的华人经理,还差点成为美国花旗银行的副董事长。

梁锦松大学期间主修经济学和统计学(之后在1982年和1999年完成了哈佛商学院的管理发展课程和高级管理课程)。在年轻的时候,他已经表现出非凡的组织和领导能力。除了学习成绩优异,他还担任过香港大学的学生会主席(他的前妻谭淑芬也是香港大学的校友,当时是学生会的干事)。他在香港大学非常活跃,他倡导当年的寻根运动,追求香港和中国的文化血脉。

凭借其卓越的才华,梁锦松还被选中参加了由已故港船大王董浩云先生(董建华先生的父亲)创办的“航海学院”。他在游轮上度过了整整一个学期,随船环游世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他的犀利也给当时刚认识的董建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毕业后,梁锦松加入花旗银行香港分行,成为全球最著名银行聘用的第一批香港本地大学生。但他很快就显示出了自己的才华,而且特别勤奋努力。入行两年后,他被公司委派到菲律宾接受外汇交易培训,成为香港第一代外汇交易专家。他的大胆和谨慎的判断使他在外汇交易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少有的“常胜将军”,为花旗银行赚得盆满钵满。从此一飞冲天,成为花旗银行的重点培养对象。1982年被“派遣”到美国,完成了哈佛大学的管理发展课程。

此后,梁锦松被派往纽约、新加坡、马尼拉和其他地区担任银行管理的重要职务。他的业务包括企业、房地产和贸易融资、外汇和股票交易、私人银行业务、项目贷款和基金管理等。,而且对各种银行业务了如指掌,是金融界不可多得的多面手和高手。从65438到0992,梁锦松升任香港花旗银行行长,让无数中国人骄傲。1996年,花旗银行邀请他去纽约做花旗银行总行副董事长,但条件是他移民美国。梁锦松做出了另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他断然拒绝为了高官厚禄而离港。据估计,他当时的年薪加上公司分红已经超过300万美元(2300多万港币),是名副其实的打工皇帝。

梁锦松离开花旗银行引发了一场人才争夺战。最终,他选择了大通曼哈顿银行担任大中华和菲律宾区董事总经理,后来他被提拔为摩根大通银行亚太区主席。梁锦松是香港银行业最高级别的华人高管,先后在花旗集团和大通银行任职。

值得一提的是,梁锦松在中国内地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梁锦松一直负责花旗银行在中国内地的事务。尽管其它外资银行仍不愿与中资银行合作,但正在努力重开中国办事处的花旗集团走在了时代的前面,为许多中资银行提供了信贷额度。在梁锦松的安排下,花旗银行为内地举办了许多金融培训课程,这正好给了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等金融部门的官员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他们迫切需要增加对国际市场的接触。据说今天大陆很多独立的金融官员都听过梁锦松自己在花旗集团的讲座。梁锦松不仅在银行业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政界也一帆风顺。曾任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主席、机场管理局局长、香港期货交易所董事。真正让他在政界熟悉的是,他在90年代初接任大学拨款委员会主席,一次干了8年。现任教统会主席大力提倡推行语文基准测试,取消学能测验,为香港教育制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在批评学力测验中“高分低能”的言论时一针见血,充分展现了他刚直不阿的个性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难怪2001年5月2日,当梁锦松从一名民间公务员一跃成为香港特区政府重要领导人之一(这也是香港第一人)时,在香港不是争议而是欢呼。一位熟悉梁锦松的资深银行家表示,梁锦松是接替“金融之主”的最佳人选。他熟悉香港金融市场,有丰富的金融知识和行政经验,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整个国家有很深的感情,而且坚强执着,不会因为外界的意见而轻易改变立场。

香港总商会、中华总商会、美国总商会和英国商会都对梁锦松的任命表示欢迎。香港总商会会长翁以登表示,梁锦松的任命“可以维持香港商界的信心”。他工作的摩根大通银行甚至发表声明,称赞梁锦松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银行家,在公司管理中发挥了杰出的领导作用。同时,他深信梁锦松的勇气、正直和对香港及中国的忠诚,将会在他的新职位上发挥他的长处。」。梁锦松公开表示要提高香港低下阶层的适应能力,也让自己受到大多数香港人的欢迎。

更重要的是,梁锦松用实际行动征服了港人。成为香港财政司司长后,他将获得D9职级的年薪,约245万港币,仅为原来年薪的65,438+00%!梁锦松对此有一个精彩的理论:“一个人花的钱是有限的,我相信那句话‘赚的钱不是你的,花的钱是你的’。一个人不会花很多钱,所以钱从来不是我考虑的。”但更多的人明白,这更多的是源于他强烈的中国结和香港情结。

2008年底,梁锦松在《财富》全球论坛的演讲中指出:“经过1997年香港回归和亚洲金融风暴,香港仍然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和商业中心。”在第八届APEC财长会议上,他仍然强调了这一观点。他相信,随着亚洲经济合作的加强和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香港作为亚洲金融和商业中心的优势将越来越突出。他用美国的商业金融中心曼哈顿来比喻香港,说香港是中国的“曼哈顿”。他被《财富》杂志评为2001年度全球十大金融人物之一,以表彰他“在危机时刻为推动香港经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