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物理典型实验:谁通过什么实验发现了什么?

高中物理(粤教版)

科学家的主要贡献

意大利伽利略1638,论证了重的物体不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指出,如果没有摩擦力,一个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运动(17世纪)。

伽利略在做礼拜的时候发现了摆的同步性,惠更斯根据这个原理制造了历史上第一个自摆钟。(必修1第7页)

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将摆球拉到一定高度,用针多次改变球的悬挂点,摆球就能上升到原来的高度,得到力和运动关系与亚里士多德不同的结论。(必填1第61页)

在1683出版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伽利略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必修2第1页)

牛顿于1683年在英国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并于1687年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

开普勒德国在17世纪提出开普勒三定律;

卡文迪许和英国,1798,利用扭秤装置精确测量引力常数(必修2,50页)。

库仑法国发现电荷相互作用定律——库仑定律(选修课3-1,第8页)。

美国密立根公司通过油滴实验确定了单质电荷的值。E = 1.6× 10-19c(选修3-1,第19页,第50页)。

富兰克林美国解释了摩擦起电的原因,通过风筝实验验证了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统一了天空电和地面电,发明了避雷针(选修课3-1,第4页)。

欧姆德国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当荷兰大部分金属的温度下降到一定值时,电阻会突然下降到零——超导性。

焦耳和冷慈已经独立发现了电流通过导体时的热效应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冷慈在1834中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Ostdenmark电流能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磁效应(选修课3-1,73页)。

洛伦兹·霍兰德提出运动电荷产生磁场,磁场作用于运动电荷(洛伦兹力)的观点(选修课3-1,85页)。

笛卡尔是法国第一个提到动量守恒定律的人(选修课3-5,第8页)。

安培法国分子环电流假说(原子内部存在环电流)

法拉第在英国发现电磁感应,使人类文明步入电气化时代。(选修课3-2,第4页)1821年,法拉第在重复奥斯特的“电磁学”实验时,做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原始电机。(选修课3-1,第85页)

亨利对美国最大的贡献是在1832年发现了自感。

汤姆逊在英国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表明原子可以分裂,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葡萄干布丁模型),从而敲开了原子的大门。

德国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为了解释黑体辐射,提出了能量量子假说(选修课3-5,31页)来解释物体的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个接一个的,把物理学带入了量子世界。

爱因斯坦和德国提出了光子理论(科学假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定律。

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的物体)

总结质能方程:

(2005年被联合国定为“世界物理年”,以表彰他对科学的贡献)

康普顿美国用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解释散射光波长变化的现象(选修课3-5,35页)。

德布罗意·法国提出了物理粒子的波——物质波(P为动量p=mv)。

普里卡的德国科学家发现了阴极射线。(选修课3-5,第48页)

卢瑟福英国进行了α粒子的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结构模型。根据实验结果,估算原子核直径为10-15m;

通过用α粒子轰击氮核,首次实现了对原子核的人工改造,发现了质子(实验显示了原子中质量和电量的分布,但没有揭示原子核的组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

丹麦量子力学的先驱玻尔。吸收了普朗克和爱恩·斯坦的量子概念,玻尔提出了原子结构理论,并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选修课3-5,63页)首先得到氢原子能级的表达式。

贝克雷尔和法国发现天然辐射表明原子核也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查德威克和英国在α粒子轰击铍原子核(人工改造原子核的实验)时发现了中子,人们从中认识到原子核的组成(选修课3-5,69页)。

居里夫妇在法国发现了更多的放射性钋和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