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传统文化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建立会稽郡,萧山隶属会稽郡。

西汉初至元二年(公元2年),建县,名于吉,属会稽县。“玉”是越南语,越南人称盐为“玉”。因为萧山当时产盐,又在吉普附近,所以被称为“于吉”。

孙吴年间(公元222-229年),改名永兴,隶属会稽县。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永兴改为萧山,名小然山,一直沿用至今。萧山作为一个山名,早在《汉书地理》中就被记载在县名之下。它的起源是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其余兵卒留在这里,四处观望,所以它被称为小然山,也被称为小山。自唐朝改名萧山后,除咸丰十一年(1867)至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占领萧山期间,为避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之忌,故称萧山县。

1949年5月5日,萧山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是省直属县。

6月底,1949,划归绍兴地区。

从1952开始就是省直管县。

1957被分配到宁波地区。

1959改为杭州。

1987 165438+10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萧山县,设立萧山市(县级)。1988 65438+10月1,萧山县更名为萧山市,仍属杭州市。

5月8日,1996,原属萧山市的西兴镇纳入杭州市区,由西湖区代管。65438年2月+65438年2月+200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西兴、长河、浦沿镇的基础上,设立杭州市滨江区。

2001年3月25日,萧山举行撤市设区挂牌仪式,杭州市萧山区正式成立。

萧山位于钱塘江南岸,东邻绍兴县。区域总面积为1420.22平方公里。2009年底,总户籍人口为120.9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40946人。辖11街道、17镇:程响街、北干街、蜀山街、新塘街、靖江街、南阳街、河庄街、彭懿街、万信街、临江街、前进街;临浦镇、乔伊镇、戴村镇、尚赫镇、楼塔镇、濮阳镇、进化镇、瓜沥镇、衙前镇、坎山镇、砀山镇、党湾镇、益农镇、新街镇、宁围镇、所前镇、燕文镇。北干街道金城路685号,区委区政府驻地。

萧山地形多样,以平原为主。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缘,年平均气温16.1℃,降水量1402.5mm,无霜期248天。

说到萧山,不得不提萧山萝卜干!一份萝卜干炒腊肉多好吃啊!萧山萝卜干产于浙江省萧山市。因本市“一刀”萝卜而得名,长度与菜刀相近,加工时可分成两半。它具有黄亮色泽,条型均匀,咸、甜适中,脆、嫩的特点,是早餐的好食品。据《中国土特产总汇》记载,萧山萝卜干“具有消炎、防暑、开胃的作用,是早餐的美味”。主产区分布在萧山的坎山、柘山、万信、彭懿、瓜沥、城北等乡镇。

萝卜干呈圆柱形,直径4 ~ 5cm,重约150g。它的皮又厚又白,含水量低。加工方法也采用风脱水法,刀切成条,每条带一个边皮,然后摊在太阳底下,一天翻几次,晚上盖起来,防止雾气淋雨。晒2 ~ 3天,手感柔软,可以腌制。将萝卜条放入容器中,加盐拌匀,用力揉搓至盐融化。分批入缸,一步一步踏实,两天后出缸,均匀摊开在阳光下,勤翻。三四天后,加入适量盐,拌匀,分层放入缸中,一层一层压实,盖上面盐,封口。通常需要大约一周的时间来制作。成品不需要根、斑、青头、烂条,经年不烂,香味不散。这种产品已有800多年的生产历史。

当然,还有萧山的象征,世界第一奇迹——钱江潮!壮观的钱江潮不仅受月亮和太阳引力的影响,还与钱塘江喇叭状的河口有关。钱塘江南岸柘山以东近50万亩填海造地,像半岛一样堵住了入海口,使柘山至钱塘江外12段像一个小肚瓶,潮起易退。杭州湾外口宽度100公里,距外12断面仅几公里,河口东段河床突然抬高,滩浅。当大量潮汐从钱塘江口涌入时,由于江面快速收缩,河水难以退下。其次,与钱塘江下的泥沙淤积有关。这些泥沙沉积对潮流起着屏障和摩擦的作用,使潮流前沿坡度陡缓,从而形成一波追上前一波,一波接着一波,一波高过一波。世界上有两个地方有这样的景观,一个是在亚马逊森林。虽然规模比钱江潮大,但是因为地处偏远,很少有人关心,文化氛围也不如钱江潮。所以这真是一个奇迹!欢迎来到农历八月18观潮节!说到钱江潮水,有神话和传说。传说有很多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相传春秋时期,越国先败于吴国,勾践夫妇到了吴国,被掳为人质,受尽屈辱和酷刑。后来,勾践被释放,回到越国。他决心报复。吴国大夫伍子胥多次警告吴王要警惕越王勾践的复活,但傲慢的吴王不听,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给他一剑自杀。伍子胥死时留下遗言,叫人把他的眼睛挂在京城南门,看着越国灭吴。吴王听到这恶毒的诅咒后大怒,用草把伍子胥的尸体包起来扔进了钱塘江。传说伍子胥死后成为潮神。每当他生气的时候,就骑着白马,在钱塘江里咆哮。从此钱塘江泛滥,滚滚汹涌,据说是伍子胥忠魂所致。

故事很多,不一一列举!

说到萧山,还有一个特产就是萧山花边和中国十字绣!萧山花边又名万绿丝、万丽,20世纪初从威尼斯传入萧山坎山镇。经过70多年的发展和创新,原始图案从单调发展到门类繁多,包括床罩、桌布、窗帘、沙发套、靠垫、胸针、绣花衬衫等2000多种,构图新颖,色彩典雅,针法多样,技艺精湛。其产品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巨幅蕾丝窗帘,宁夏厅的蕾丝窗帘,杭州机场贵宾厅的西湖全景,都是萧山蕾丝的代表佳作。现在手工花边是一件极其珍贵的艺术品!

再一个是益农镇的传统特产萧山干菜。益农镇(原嘉造乡)原属绍兴县,所以一直以“绍兴干菜”命名。本品以大叶芥菜为原料,香气浓郁,鲜美嫩滑,长久不变。是一年四季都吃的大众食品。干菜焖肉是一道具有传统民间风味的名菜。传统上主要在绍兴、宁波、杭州等地销售。近年出口江西、湖南等地,对外销量约1万吨。

杨梅是浙江的特产。萧山、慈溪、余姚、兰溪等地都是杨梅的产地,其中以萧山杜家地区出产的杨梅最为著名。这种杨梅颗粒大,每500克28到30个。核小,肉柱圆,口感鲜甜。一般在夏至后5天左右成熟。萧山杨梅栽培历史悠久,有早彩、晚彩、白杨梅、草梅等40多个品种。杨梅具有果大、核小、汁甜的特点。所以可以说世界上哪里的杨梅最好吃?答案当然是萧山!

还有三只黄鸡!小山鸡的起源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宫中饲养的斗鸡传入民间,故又称“越鸡”。因其喙黄、羽黄、脚黄,故又称“三黄鸡”。这种鸡肥膘多,肉质白嫩,味道鲜美,早期生长快,抗病力强,觅食能力强,适应性强,是我国八大优良鸡种之一。主产区为瓜沥、彭懿、城北。味道就不用说了,很好吃,和普通的鸡肉有天壤之别!

南宋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公元1276年,南宋王朝的覆灭导致南宋官窑被毁,官窑自然成为南宋最后的陪葬品,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陶瓷专家叶国珍教授,为了不让以南宋官窑为代表的中国青瓷成为“绝唱”,于1968年开始考察南宋官窑遗址(杭州五桂山南宋瓷窑遗址)。在漫长的测试过程中,经过2000多次的配方调整,夜以继日的进行了100多次实验,最终在1978。

钱江啤酒由钱江啤酒厂生产,采用当地优质原料和应时矿泉水酿造而成。在中国道创的大型露天卧式罐中酿造,灌装西德进口的全套流水设备。酒色浅黄清澈,酒味醇厚爽口。“潜江啤酒”、“潜江清泉啤酒”先后获得部、省优秀产品称号,“中国啤酒”出口美国。

莼菜起源于中国的江南,以湘湖、西湖、太湖最为著名。然而,无论是莼菜的质量、培育时间和历史知名度,胡翔莼菜都是最先得到推广的。南宋《会稽》载:“萧山胡翔是特珍。”杭州烹饪“西湖水牧羊汤”出名后,里面用的水牧羊多产自湘湖。销往国外的莼菜装罐也是从萧山开始的。

浙江龙井茶,堪比传统名茶“西湖龙井”,是浙江名茶谱中的后起之秀。萧山是浙江龙井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浙江龙井茶在我市的社会价值超过其经济价值。招待亲朋好友时或喜庆宴席后,若能喝上一杯色、香、味、形俱佳的龙井茶,更能增添亲切温馨的气氛!

大结局介绍萧山母亲湖——湘湖!

湘湖的由来:

湘湖被誉为西湖的“姐妹湖”,也是萧山人几百年来想圆的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湘湖的保护和发展被区委区政府列为民生工程和实事工程,萧山人正在开始实现这个梦想。未来,湘湖将与西湖隔江相望,南北相望,共同唱响“西乡的故事”,也将为萧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今天,我们回顾湘湖的历史。作为一个沉默的母亲,她见证了萧山的发展。

海洋的巨大变化:

湘湖位于钱塘江南岸,萧山市西南,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这可以从独木舟穿过乔虎遗址得到证实。在此期间,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胡翔经历了海洋、湖泊和沼泽或田野的巨大变化。

在古代,胡翔地区曾是东海海湾的一部分。气候由冷转暖,冰川和潮汐频繁作用,湘湖成为海陆交替带。

大约8000年前,大海退入陆地,有华夏先民在这个天然“湖”上繁衍生息。大约6000-7000年前,海侵再次来袭,这里再次变成了浅海。此后,海水退去,海平面下降,胡翔地区南北两山之间,成为钱塘江的通道。

越南军港:

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湘湖一带是吴越争霸的军事据点。湘湖和白马湖是越国的军港——牯岭港。越国的海军就驻扎在这里,越王勾践的多次水上军事行动都是从这里开始的。湘湖成为吴越对抗的重要战场,留下了“喂鱼击退敌人”、“服薪尝胆”等历史故事。我国最早的地方志《越绝书》曾记载:“会稽山(今越王城山)上进城者,勾践、吴湛,败而居之。因为下面是目的(木)鱼塘,其利润不出租。”勾践给孔子的学生子贡讲了他“上惠济山,下大海,只见鱼鳖”的情景。《越绝书》形象地把惠济山下四面环水、中间无水(镂空)的区域命名为“木鱼塘”,勾践把惠济山下的广大水域称为“隘海”,这是对湘湖水域的最早记载。

筑堤入湖

萧山地处水乡泽国,地势低洼,降水季节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北宋熙宁(1068—1077)年间,很多人上书要求弃田复湖,但都失败了。政和二年(1112),当时已经60岁的师洋编了萧山县令,召集村里有经验的老人开会,亲自调查。“依山势,可圈地,以山为界,土筑池塘。”南、北两处筑堤,利用荒地37002亩蓄水成湖。环湖80余里,长约19里,宽1-6里,东北窄西南宽,形似葫芦,故名胡翔。

此后,湘湖作为人工湖,用于蓄洪防旱,灌溉了周边9个乡镇146868亩农田。每亩田收七五勺原粮,称为“全湖稻”。“胡翔千顷农民”,胡翔成了萧山人的“母亲湖”。

湘湖变成了一条河:

随着历史的发展,由于多年的泥沙淤积和人类的侵占,湘湖水面逐渐降低。客观地说,自明代牟延山开山,修建马溪、三江水闸以来,湘湖灌溉的农田已不到原来的一半,这就为淤地荒地的开垦提供了可能。根据1927的湘湖规划,上湘湖的丁山、鸭屋山一带被收归国有,第三届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后改为浙江大学农学院农场、胡翔农场)、胡翔师范学校都在此建房、耕地。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陆续开垦土地约7000亩。到解放前夕,湘湖水面只有1万亩,还不到湖初的三分之一。

湘湖是萧山人的母亲湖。美丽的湘湖景观和八千年的古文明是萧山人的骄傲。湘湖的保护和开发是为了改善萧山的生态环境,为萧山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