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民安琉球墓

在福州顾敏安镇西马山脚下,有一个占地2600多平方米的巨大琉球墓群,这里埋葬着263名死于海上的琉球官员、水手和商人,他们都是从这里来到福州的。它是明清时期1372至1879这500多年历史中,民安镇成为福州与琉球友好关系的前哨站的见证,也是中国与琉球人民文化交流和海上贸易的见证。

民安镇与琉球的关系由来已久。琉球王国位于中国台湾省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面积4600平方公里。历史上,明清时期琉球王国向中国进贡,明清册封琉球王,琉球王国成为明清藩属国。明朝洪武五年(1372),福州被定为中国的朝贡交通口岸,成为琉球对华贸易的主要口岸。民安镇吴虎门是琉球朝贡船商船在中国航行的第一个港口。琉球朝贡船、答谢大使、庆典大使、朝觐大使、留学生都在民安镇口岸海关上岸。

明初,朱元璋下令将府衙总管杨载派往琉球,并派出“擅长划船的福建人三十六姓”赴琉球传授技艺,其中民安镇的郑和后官壁团州的金宏是首批归化琉球的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朝从民安镇港派出海保等八名内廷官员前往琉球王国勘测地图。回国后,绘制的地图由乾隆四库全书编制。

民安镇与琉球有国有海上航线,交流频繁。明清时期,琉球商人在福州港和民安港之间进行着广泛的货物贸易,包括手工艺品、药品、香料、矿产、海产品、纺织品等。他们带走的货物包括陶瓷、漆器和丝绸。琉球国商人常驻闽安经商,福州也有世代往来于琉球与闽安镇之间的船夫。“秋来海有长雁,外地人乘船加城”,这是当年民安镇的景象。

福州驶往琉球的船只,都是从民安镇吴门东沙外的开阳出发。明日顺顺七年(1463)六月,吏部派潘融等四百余人出使琉球,在民安镇乘坐港监建造的大型船印,也从五虎门起航,经过七昼夜抵达琉球。福州琉球馆,1982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接待琉球各国朝贡宾客和贸易的场所。明朝成化七年(1471),福建海运公司从泉州迁到福州后,福州与琉球各国的经贸、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此后,所有来自中国和琉球的大使、联络人和学生都通过民安镇口岸分流。琉球等国的朝贡船只经民安镇海关查验加封后,护送进入福州内港入海口,存放在朝贡工厂,在任意时间经航线进入北京。民安镇海边义山院(妈祖宫)被列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明清时期,福州到琉球的册封使节和朝贡商船都停靠在这条河上,登岸拜妈祖,扬帆起航。至今,石碑依然存在。碑文载有“新建天后宫,册封函于琉球副使阁,印鉴路畅于宫”等字样,是研究福州海上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福州府和民安镇与琉球关系密切。明初被朝廷赐36姓并随后归化琉球的人,大多是顾敏安镇及福州河口一带的人。清朝派往琉球的使节大多是福州人。嘉庆十三年(1808),奉命出使琉球王国的齐坤是福州仓山区齐安村人。道光十八年(1838),琉球王国状元林鸿年,福州鼓楼区人。嘉庆年间,民安水师左营总司令陈瑞芳率领数百名押解、册封使节赴琉球途中死亡,被琉球国王和清嘉庆皇帝赐银抚恤。琉球的一些朝贡船、商船、渔船因为风暴在民安镇港口避风。

大部分来中国的琉球侨民在登陆后因沉船和疾病被埋葬在民安镇西码头的山麓。西马山顶有两座塔形墓,每座面积约50平方米。水平布置,2米开外。塔共七层,下面五层为立方体花岗岩砌筑,每层高0.3米,第五层高0.6米。上面两层是用贝壳和糯米糊做成的,几乎是圆柱形的,非常结实,白色。第六层为葫芦形,直径0.8米,高0.6米。第七层直径0.6米,高0.9米,顶部是锅盖。塔的第五层的标高被凿成了字母。塔下的长方形隧道宽5米,深6米,每条隧道配备50辆骷髅坦克(见图)。三塔周边6层山地区仍有113座小墓,规模和业态基本一致;每块墓碑宽30厘米,高50厘米,刻有“琉球王国”字样及姓名、地址、生卒年月、职位等。死者的名字是用中文刻的。琉球墓为背椅式,由石坛、碑、侧屏、宝穹(龟甲)和山墙组成。其造型古朴庄重,是研究中国与琉球历史文化交流的珍贵资料。2000年修建罗昌高速公路时,位于民安的琉球墓被移到了距离公路500米的山坡上。同年,日本冲绳十三人游闽安,自称祖上是福州闽安镇人。他们在福建协台衙门和琉球墓各捧了一把土布,带回日本纪念。

原位于福州仓山区福建师范大学校区后山的琉球陵园,安葬着9位在榕城去世的琉球使节。由于工作和兴趣的原因,这三年来我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游览福州古城内外的琉球墓葬,也结识了很多与墓葬中所蕴含的历史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人。他们中有研究成果突出的历史学家,有见证墓地兴衰的老村长,有慕名而来的琉球媒体记者,还有古琉球神秘族群闵的后裔,甚至最神奇的是他们是36个姓氏。在和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我感觉琉球墓不是陈朝的遗物和典故,而是深深镌刻在我心中的活史书。

琉球陵园,位于福州师范大学长安山后的白泉寺,是明清时期福州地方政府专门为死在福州的琉球人开辟的墓群。据史料记载,仅清代,死在福州的琉球人就有578人,大部分都是就地埋葬。富士师范大学附近是琉球墓地相对集中的地区。福州琉球陵园位于福州仓山区百泉寺(福建师范大学福州仓山校区后面,福州长安山公园旁)。1986年,建于清朝亡琉球来华的墓区内。陵园占地3120平方米,琉球墓10座。墓主人的身份是琉球国皇宫的财务官,朝贡船的卑微水手,朝贡翻译事业的总经理,来中国学习医德的绿衣小姐。

曾经在墓地的“源江上”墓前,听冲绳琉球时报资深记者讲过一个离奇的故事。后来,我不厌其烦地把这个故事传达给各种和我一起参观过的人。故事是这样的:

“元和亲”是琉球王国的财政官(“亲”是一种三品以下七品以上的紫巾官的称谓),原名元和,中国范。乾隆五十六年(1717),受琉球王委派在福建纳贡,次年病逝于荣成,葬于城郊仓山附近。在过去的300年里,后人从未停止寻找祖先的坟墓。只是亡国、战争、动乱等不可抗力的现实无情地阻挡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尝试。10

葬于福州琉球公墓,琉球国库官元和钟超之墓。

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死在荣成的琉球王宓司库河源朝康朝德的后代,历尽艰辛,来到福州寻找祖坟,却无果而终。本世纪初,福州动荡的老城区改造扩建的消息,引发了赵德翁对祖先墓地去向的焦虑。超康去世后不久,超德更加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感。2006年8月,65岁的河源超德再次带领亲属前往福州寻找,但依然杳无音讯。绝望放弃的我,在一次偶然的散步中,从贫瘠的土壤和蔓生的杂草中,意外地找到了祖先的墓地。面对埋葬着先人的坟墓,这位百感交集的朝德老人不禁潸然泪下。

在琉球王国司库、元和钟超的后代元和朝德及其亲友手中,是一本新近出版的关于其祖先事迹的新书。

在元和家族的要求下,福州市政府将荒无人烟的元和钟超墓移至白泉寺琉球墓,与其他9名琉球人合葬。从此,这位元和朝德的老人经常带领亲朋好友来福州祭奠先人,重温300年前先人不平凡的足迹。

得益于葬于福州的琉球使节元和朝德的忠烈英气,我在随后的冲绳行走中,奇迹般地遇到了许多与元和朝德翁相似的琉球使节后代,得以一窥许多淹没在史料中的历史角落。时至今日,生活在冲绳中部尼塔尼的超德扬依然精力充沛,热心冲绳与福建的友好交流,书写祖先的事迹,誓要在有生之年再现琉球朝贡使节的人生历程,将历史教科书中刻意隐瞒或忽略的故事公之于后世。据曾在《琉球新报》工作的朋友郭继俊修先生说,这本《三百多年》已经完成,即将在付梓出版。届时,我们将能分享更多鲜为人知的贡使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