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明朝》属于什么级别?

我呆在家里,不得不看一场戏。可惜看了几集就弃的剧太多了,不看一集就停的剧太少了。走了一圈,终于看完了老剧。

蓦然回首,发现在这部电视剧面前,近几年的国产历史剧大多连历史的边缘都没有触及,都只是“古装剧”。

历史剧,一个在国产剧里几乎消失的门类——当然,如果把历史剧的范围扩大到只以历史题材为背景,它的香火将永无止境。

然而,在这个“历史”的古色古香的瓶子里,大部分的故事都充满了现代的意味。

无论是架空还是宫斗,还是从一堆旧纸中挖出一个古代人物来做文章,都与真实的历史精神和情怀相去甚远。

一年来,与历史息息相关的国产剧数不胜数,只有《长安最长的一天》一部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其他的,比如大明风华,荷花亭,显然都不是很满意。

当红明星为主,老戏骨为辅,滤镜配色为其保驾护航。天生丽质,心地善良的主角,像垂帘一样游走于诸门与宫廷,避过一切危险,得到无数宠爱。毕竟这种故事更像是古代版的仕途升迁。

他们有固定的观众,但对于更多的观众来说,他们感知到的并不是学者钱穆所说的“历史的温情”,而是充满了情景剧和淫乱。

而当你不忍心在网上敲下“剧荒”二字时,“大明王朝1566”这个名字一定是网友密集推荐中不可或缺的。

剧到底有多惊艳?

大明王朝1566“神剧”称号由来已久。

如果只是看分数的话,真的很神奇。在以苛刻文化著称的豆瓣上,这部剧以惊人的9.7分位居国产剧之首。

如果看阵容的话,也足够让人放心。陈饰演嘉靖皇帝,饰演胡宗宪,倪大红饰演严嵩,饰演。

虽然当时饰演的张志坚、饰演哈利的黄致中、饰演玉公主的都没有今天的知名度,但时隔12年,他们的原班人马依然表现抢眼。

如果从剧情来看,虽然剧中“变米为桑”的情节和很多人物形象都出自虚构,但它所展现的厚重的历史和微妙的民众情怀,却在细微处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普遍规律,给观众一个反复阅读和深思的空间。

就像《明朝那些事》的作者评论说的那样:“只要不是笑话,历史剧就能讲出真相之外的东西,或者有思想有意义,就有存在和褒扬的价值。”

如果从导演和编剧来看,那么它的成功就更自然了——导演张莉,电影《夜宴》的摄影师,电视剧《走向* * *和人间正道》的导演,是一个沧桑;编剧刘和平,著名王牌编剧,著有《雍正王朝》《北平无战事》。

时间追溯到20世纪的最后一年,中国观众对历史剧的热情还没有被狗血的剧情完全消耗掉。

之前流行的两部剧,戏说乾隆和宰相刘的,太沉浸在野史里,眼界太小,大街小巷的人只好捧着二月河皇帝三部曲翻来覆去。

1999 1月,电视剧《雍正王朝》生逢其时,在刘欢慷慨激昂的歌声中,登上了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屏,从此为国产历史剧竖起了一座高峰。

“我对雍正帝有偏爱,刘和平(雍正王朝的编剧)比我走得更远,他把偏爱变成了溺爱。这种溺爱是不公平的。”

这是《雍正皇帝》原著作者二月河对电视剧《雍正王朝》的评价。显然,二月河对编剧刘和平的激烈改编持保留态度。

与《二月河》不同,雍正朝的艺术策划人张莉是因为这部剧看中了刘和平的才华。多年后,张莉在采访中回忆起他们最初的合作:“我的收获是认识了刘和平。”

雍正王朝,世纪末家喻户晓,七年后成为大明王朝第一声1566。

“中国最会演戏。

都在这部剧里。"

一部剧能在十几年内被反复提及,好看是首要因素。

四十六集的长度,在注水还不流行的2007年,已经超越了大部分国产剧。支撑这四十六集故事的,恰恰是紧凑的剧情和全体成员的线上演技。

与刘和平之前的雍正王朝相比,张莉之后的正道究竟是沧桑,还是未来的北平无战事,明朝1566对观众来说是更大的挑战。

在其他剧中,我们很容易找到一条主线:无论是历尽艰难、进行改革的雍正帝,还是一路成长到光明未来的杨立青,以及在时代大潮中做出自己选择的方萌奥,都可以发挥传统意义上的积极作用。

观众只要顺着他们的视角,沿着剧情观察一部电视剧的核心精神,对他们来说是相对容易的。

但《明朝1566》却不是这样。单纯的黑白善恶分不清里面的人物,甚至没有一个绝对的主角——

严嵩这个贪官,大多数时候看起来更像一个老弱病残。嘉庆皇帝一心修道,却暗中控制朝臣之间的平衡;

而举世闻名的清官海瑞,却有诸多不人道之处,亏欠妻女甚多。

张、高拱、徐阶是的三大宗师,他们也有自己的算盘。严嵩被打倒后,张和高拱之间的嫌隙越来越明显。王禹无奈地发现,参与大明财税的商人,从严厉的老亲信变成了许歌的老乡绅;

派往宫中各处的太监,一方面勒索钱财,一方面对皇帝特别忠心;

沈,一个商人,不仅是贪欲和财富的工具,也是一个身不由己的文人。最后在“王菲王侯骑千军万马到邙山”的感叹中,走向了熊熊烈火;

即使是哈里手下的小县官,也是一个见风使舵的普通人,他也是普通人的听众。你可以责备他,但不能过分责备他。

剧中唯一一个近乎完美的角色胡宗宪是严嵩的得意门生...

这部剧很复杂。如果走传统思维,观众可能会被各种人物和剧情迷惑,不知道该支持谁。而这种复杂性可能更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比如严嵩在大雨中训诫儿子的一幕,就展现了严嵩与嘉靖的微妙关系,也点出了严党屹立多年的原因——大家都骂严父子贪得无厌,但他们也是嘉靖口中维持平衡、灌溉田地的“黄河”,与清流组成的“长江”共存。

看完这段话,谁能猜到饰演儿子的张志坚比饰演父亲的大红泥大五岁?

难怪当年在接受黄志忠采访时,当时还是网站主持人的大鹏忍不住总结道:“全中国最优秀的演员都进这部剧了。”

一部奇怪的电视剧

《大明王朝1566》也是一部很奇怪的电视剧,它的高评价是播出多年后姗姗来迟的结果。

如果以开播之初的反响和口碑来衡量,很可能是一部“平庸之作”——2007年,作为湖南卫视的开播剧,收视率一般的《大明王朝1566》几乎没有在观众中激起什么水花,更不用说对芒果台“转型”的期待了。

这部受到创作者、学者和历史爱好者一致好评的电视剧,让很多普通观众一头雾水。第二次播出时,有媒体不得不给出“文化内涵远比收视率重要”的解释。

2002年,海口作为哈利的故乡,准备拍摄一部以哈利为主题的电视剧。当剧本的第一版出来时,人们普遍感到不满意,所以他们邀请了编剧刘和平。在这个剧本上,刘和平花了三年时间,又花了一年时间拍摄这部电视剧。

这样的创作效率在如今的国产剧里是不可想象的。

起初《大明王朝1566》打算在央视播出,后来被湖南卫视独家买断。在此之前的2005年,曾做过《超级女声》和拍摄过《还珠格格》的芒果台,以25亿元的广告收入位居电视第一。

当时湖南卫视也放出消息,准备拍续集《大明王朝1587》,也就是著名的万历十五年,编剧也请了刘和平。

可惜续集被平淡的收视率浇了一盆冷水。没有了下文,《大明王朝1566》也成为了国产历史剧的巅峰之作。

从此,湖南卫视的娱乐工作人员越来越稳定,以至于多年后,在“大明王朝1566”的剧评页面里,一句“你绝对想不到,这么制作精良的历史剧,是湖南卫视拍出来的!”被顶了8000多个赞。

后来,在一次采访中,刘和平曾说了一句冠冕堂皇的话:“今天是一个文学被边缘化的时代。我有一个野心,要带领一支文学大军进入电视剧的领地,安营扎寨,开疆拓土。”他对这部呕心沥血之作的定位是“标志着中国长篇电视剧的成熟”。

可悲的是,作为观众,在遥远的2007年,我们的创作思维和表演技巧还没有成熟。

好在观众作为评委,在后期的时间里通过评分和口碑给了这部剧一个公正的评价。

如果你觉得不好,请再看一遍。

长期以来,围绕着所有的历史剧、历史小说、历史电影,都会有一个关于“还原度”的争论:这部作品能在多大程度上还原历史真相?

相当一部分观众似乎早就在心底默认了历史还原度高就意味着艺术水平高,但这个标准就是经不起推敲。

即使是最博学的历史学家也永远无法真正接触到历史。文艺作品如果能站在一个高度上,观察宏大的历史,关心家庭,关心国家,关心世界,表现社会盛衰的规律,那么它就具有历史精神。

而《大明王朝1566》无疑就有这么重的口气。

比如老太监房鹿被贬到南京,送别养子小太监鲍锋。他告诉鲍锋,如果他将来回到皇宫,其他太监将依靠他的保护。说完,父子两人在废弃的房子前相互拜了拜。

如果我们对中国的历史不感到温暖,我们怎么能理解这种感觉呢?

比如严嵩倒台后,国库还是空的。面对前来讨薪的官员,嘉靖皇帝对身边的小太监们说,父母早逝,他独自登上皇位,独自来到偌大的紫禁城,就像今天一样与官员们作对。

如果我们了解了对日后万历年间张变法的历史贡献,以及嘉靖初年与文官集团斗争的历史原因,怎么能不为屏幕上这样的画面感到惋惜呢?

再伟大的人,也有流露心情的时候。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在一起,过去与未来隐约相连。微观生活和宏观历史都在反复的对比中,更加生动。就像《儒林外史》里的那句“有的人辞官回乡,有的人夜奔考场”,这种对时间的追问,才是中国人感叹历史的终极主题。

当然,以上种种也让《大明王朝1566》成为一部有门槛的电视剧,对观众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再看一遍没什么感觉,不妨在以后合适的时候再看一遍。

正如姜文所说,“你只能说你没看懂,不能说你没看到。”会有那么一瞬间你会明白为什么是“剧”。

如果非要给这部剧找两个主角的话,应该是剧名中的“嘉靖和海瑞”这两个角色,但两人直到最后一集才真正见面。在一次采访中,屏幕上重播了君主和大臣对峙的镜头。海瑞的扮演者黄志忠流着泪,悄悄问嘉靖的扮演者陈国保:“可以吗?”

“很好。”后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