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诗词楹联激活历史课堂

摘要: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历史教师将诗词楹联引入历史课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科综合能力,是激活历史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纸网中国/9/view-1040387.htm

关键词:诗词楹联兴趣,历史思维能力,文科综合能力

“诗以载史,史以载诗”,文史结合一直是我国的学术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如果写得好,会比历史记录更好地反映社会特征。”因此,适时恰当地引用文学作品,会使历史课更加生动,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以下是我将诗词楹联引入历史课堂的经验,与同行分享。

一,激发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快乐而明亮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体验学习之美,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引用诗词楹联是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氛围的好方法。具体来说,对联就像兴奋剂,能让浅显的知识变得有趣。比如在讲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时候,我引用了袁世凯死后群众贴的春联“袁世凯永恒,中国人民万岁”,让学生通过这幅明显有问题的对联感受到“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的深刻内涵,从而体会到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经验证明,这个时候,即使是心不在焉的学生,也能兴致勃勃地参与课堂。与雅俗共赏的对联相比,诗歌以其工整优美的句子和情景交融的意境,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沉浸在美的氛围中,享受美的熏陶。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就会毫无征兆地开始。

第二,激发联想,加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历史是一部动人的戏剧,历史教科书却是一块干瘪的压缩饼干。仅仅靠课本,很难要求学生理解并留下深刻印象。而诗歌则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直观的历史画卷,让历史再现,让学生“走进”历史,触摸历史人物,感知历史现象,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在讲授南北朝佛教盛行的时候,我和学生一起背诵分析了杜牧的《江南春》。从此以后,只要涉及到这个问题,学生脑海里就会立刻浮现出“南朝四百八十殿,几多塔烟雨”的名句。再比如,东汉末年的历史上,在各种军事集团连年混战,百姓生灵涂炭,社会经济严重受损的情况下,曹操“甲生虱,氏亡。”白骨裸露在田野里,它们中间没有一个人,也没有啼叫声。“生百骸,断人肠”这首诗既生动又具体,可以把枯燥的教材和生动的历史画面结合起来,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第三,提供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学习的核心能力是历史思维能力。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是我们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这个时候,诗词楹联就是很好的史料来源。比如说到《辛丑条约》,要评价李鸿章,然后可以列出各种诗词对联,供学生分析使用。一种是李鸿章的作品,比如最著名的诗句:“夫只捧吴钩,精神高于百尺。谁书写了一万年的历史?三千里之外,寻封。”还有李鸿章自嘲的对联:“天下百官,我皆苦;胸中升起一个弹簧。”另一种是别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比如“我一生荣华富贵,三朝辅佐正厅。年轻时对中国感兴趣,老了却犯了错,亲了老虎狼。马关温德尔·迪金森卖国,风墙难封。恨与恨终将导致死亡,我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面对如此丰富的史料,学生的思维肯定会相当活跃。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一定能形成更理性的评价。长此以往,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自然会提高。

第四,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引用诗词楹联,巧妙提问,是培养学生文科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引用毛泽东6月写的《水调歌头》1956?游泳:“我只喝长沙水,吃武昌鱼,千里渡长江,故能见水面。”不管风浪多大,不如悠哉游哉地四处走走,今天你要更放松。子在川说:逝者如斯夫!风一吹,龟蛇静一静,宏图已定。一桥飞架南北,天险成通途。架起西江石墙,斩断巫山余云,让高峡出平湖。女神应该是安然无恙,而且会让世界大吃一惊。“老师可以问这部著作是什么时候写的,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考察历史知识;诗中的高峡是什么意思?有多少部分?是什么水利工程让“高峡出平湖”成为现实?考察地理知识;请教这首诗的哲学启示,考察政治知识。此外,还有许多包含政治、历史、地理相关知识的诗词楹联。如果教师仔细推敲,巧妙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将诗词楹联巧妙地、适时地引入历史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科综合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但诗联的选取要以服务于历史教学为原则,否则就会偏离教学主题,不仅达不到预定的效果,甚至会得不偿失。

参考资料:

[1]侯军.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4).

[2]白寿彝。历史导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3]韩景辉。经典进课堂。新校区:理论版,2010(10)

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