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起源于何时?

中国皮影戏起源于何时?古籍记载多见于宋代,但宋代的皮影戏已繁荣成熟到相当程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用意象作为造型手段并不少见。青海大孙家所出土的人们所熟悉的舞蹈陶盆,就是用图像作为造型的一个例子,其造型就像在阳光下看到远处地平线上几个舞蹈的身影。在岩画和青铜器造型中,这种以形象轮廓为主要造型方法的历史文物较为常见。

战国时期,中国的先民曾经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针孔成像的光学故事,墨家的书里提到过,还有一个故事更进一步和电影有关。《韩非子·外储说左为上》:“客为周君画荚三年,你的看法与挖荚者相反。周君大怒,画荚人曰:‘筑十页之墙,凿八尺,自始观之。’周军照做,见其如龙、蛇、兽、车、马,万事俱备,周军大喜。"

彩绘豆荚的“豆荚”是什么,古代的用途还不得而知,但这种豆荚的景色仍然需要从八英尺高的窗户透过阳光才能看到,太奇妙了。这真的有点像皮影戏里的大场面。

汉代班固《汉书·外戚传》:“李夫人少而蚤死,吾思也。炼金术士和他的人很少,可以和他们的神说话。就是晚上张灯结烛,张罗帐子,陈年酒肉,让他住在帐中,远远地看见好女人李夫人,却还坐着走着,我却不敢看。在这个世界上我越来越想家了。对于诗歌,我说:看着吧,晚了何姗姗!”……"

汉武帝复刻的方士少翁的李夫人形象,栩栩如生,真假难辨。所用器械是灯烛、窗帘,武帝观之,不得不“住其帐”。他的形象不仅长得像,还会走路。看起来它可能是由皮革或其他扁平材料制成的。它具备了当今皮影戏的所有特征,但此时的光影表演只是掌握在民间方士手中,技术还是比较保密的表演机构。

陕西民间皮影戏艺人口中传说:“韩非在婴儿面前戏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治国安邦,礼乐入民家。”这意味着汉代就有了皮影戏。宋代高澄在《事纪元皮影戏》中说:“皮影戏的原作出自汉武帝。”宋代的《程史》也说:“秦始皇玩漫延、鱼龙、水戏,而得益于魔眼、走绳、寻迷、舞轮、制碗、拍电影……”

魏晋南北朝时期,今天出土的剪纸实物可以证明这种在薄料上刻字的技艺。剪纸一直与皮影戏联系在一起,在陕西地区仍称为“纸讲故事”,这让我想起山东窗花里的“斗鸡”,即一对鞍马或公鸡按关节剪、装、接;它以悬挂的方式安装在窗户上,由内向外引一根线,形成一张薄薄的纸,被风吹动,带动室内的人物或公鸡打架。在山西省孝义县,至今仍有清朝遗留的“纸窗影人”物件。

唐代皮影戏的民间活动不为人知。而佛教却利用了这种民间表演形式,用会动的纸人作为解说形象来宣传佛教,被称为“纸影表演故事”。Xi安出土的另一种皮雕花冠饰品与今天的皮影雕非常相似。虽然不是透明的阴影,但可以看出皮革上的雕刻工艺已经处于成熟阶段。

宋代的皮影戏已从各种笔记中改名,描述了当时的繁荣。孟渊《东京梦录》记载:“丁仪瘦吉,戏巧英...他看人不是看风雨,而是看棚子,天天如此。”逢年过节,“各巷无乐棚,小皮影戏棚多。”

乃德翁写的《首都的故事:瓦舍的许多表演者》:“每一部电影...最初是用普通纸雕刻,然后用彩色皮革覆盖。它的故事和一个历史学家的故事很像,几乎是半真半假。”

吴《梁璐梦》记载:“玩影者,元汴京之初,以素纸雕镞,后人巧以羊皮雕之,以彩饰之,以不损。杭城有贾思郎、王声、王润清等。,熟仁熟仁,言语无差。还有,“忠义之人刻正形,恶人刻丑形,封面也有褒有贬。"

周觅《老武林外传》载:“各色艺人,贾珍,熊浃,黑娘。”“每次放映(片)的时候,孩子们都在尖叫尖叫。”

张来《明道杂志》记载:“首都有富家子弟...而且这孩子很擅长电影。他每次把关羽斩首,都是哭着要的,还叫那些做的人慢一点。”

高澄《事在原》记载:“宋仁宗在中国时,城中人能言三国,或用文字修饰;电影制作人从魏蜀吴三分战的画像开始。”

中国的皮影戏是从陕西发展起来的,最早沿着黄河流域传播...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开封。靖康四月,秦惠二帝及其后妃、王公、皇女、宗室贵族等3000余人北上,包括‘皮影戏’等崇尚卓越的艺妓。(蒋玉祥《中国电影》)高宗皇帝平平安安南下,电影院随流民南渡。先入临安(杭州),后在胡、广、皖、浙、江等南方地区种植。宋朝的迁徙使陕西皮影戏“北上南下”,扩大了黄河流域“东西奔流”的版图。比如川北的皮影戏,四川人称之为“陕灯之影”、“川北渭南之影”——古代的“渭南”一般指渭水以南从潼关到历山的广大地区,古制包括新丰县、大荔县、滑县、潼关县,也就是中国xi安的东府地区。”“渭南皮影戏”其实指的是“Xi安东府皮影戏”。也就是说:世界电影起源于中国——中国电影起源于陕西——陕西电影起源于xi安东府!

中国的皮影戏起源于哪里?有人说是陕西,有人说是河南,这是人们讨论了很多年的问题。

我个人倾向于说陕西。现代历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简史与现状》中认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是陕西,秦汉至隋唐为盛。”齐如山在《故都百戏考》中也说:“照此戏,当然始于陕西。因为几百年来Xi安都,玄宗很爱崇尚艺术,从陕西养过各种技术的人也很多,所以皮影戏从这里开始,也受到关注。"他还说:"汴京的皮影戏是从Xi安传过来的,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两地距离不算太远,交通尽量频繁,又都是首都,各种技艺缺一不可。既然首都是从Xi安到汴京,皮影戏也应该跟着去。“此外,陕西的老皮影戏班崇拜梨园创始人的偶像,即开创梨园的唐朝皇帝李隆基。从周秦到汉唐,陕西的十三个朝代都在这里建都,所以皮影戏首先在陕西人中间盛行是很自然的。

当然,把事物的起源归结到一个人或一个地方是不科学的。中国民间文化中的各种现象,大多是劳动者在生产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的智慧和智慧的结果。中国的皮影戏艺术是经过长时间的酝酿才逐渐形成的,成熟完善的东西不是一天之内突然出现的。如果说《客为周君画荚》是与皮影戏相关的第一个发现阶段,那么齐放石少翁为汉武帝演示李夫人形象则是第二个创作阶段,唐代纸皮影戏故事是第三个发展阶段,宋代皮影戏是第四个成熟繁荣阶段。

当然,历史上没有人能记录皮影戏艺术在山野、乡村、田野的活动。我们只能通过宫廷和街道的活动记录,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劳动者创造的皮影戏艺术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