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什么概念?

1.文物: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遗迹和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指特定的物质遗存,其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它必须是不可重现的过去。目前,各国对文物的称呼并不一致,含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此尚未形成统一的文物定义。

(一)基本含义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遗迹和遗物。各类文物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思想意识、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以及生态环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身的历史和创造力,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和推动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纪律。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是一门系统的综合性科学。

在中国,“文物”二字并用,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左传·桓公二年》记载:“福德,节俭有度,登降数次,文物守纪申报;照顾官员,官员害怕,不敢改变纪律。”后来《后汉书·南匈奴传》说:“做衣服,备文物。”上述“文、物”原指当时的礼乐制度,不同于现代的文物。到了唐代,王洛宾的诗:“文物迁俄谢,英气起落”,杜牧的诗:“六朝文物连天,天轻云闲,今朝同。”这里的“文物”含义接近现代文物,指的是上一代的遗物。北宋中期(11世纪),金石学兴起,以青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后逐渐扩展到研究其他古器物,统称为“古器物”或“古物”。明清初常用的名称是“古董”或“骨董”。“古董”在清朝乾隆年间(18世纪)开始再次被使用。

珍贵的国宝(20件)

文字。这些不同的名称含义相同,但在很多场合,古董、骨牌、古玩是指字画、碑刻以外的古代器物。

民国时期,古物的概念和内容比过去更宽泛。1930年(民国十九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古物保存法》明确规定:“本法所称古物,指与考古、历史、古生物等文化方面有关的一切古物。”说明它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古物”“古董”的范畴。

20世纪30年代中期,“文物”一词再次被使用。65438年至0935年,北平市政府编辑出版了《旧都文物简介》。同年成立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研究修复古建筑。这里的“文物”概念已经包括了不可移动文物。

不同国家对文物的称呼不同,含义和范围也不一样,所以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文物定义。

(2)特点

文物是指特定的物质遗存,其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它必须是不可重现的过去。根据文物的特点和我国保存文物的具体情况,当代中国将“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

二、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非物质形式存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自2006年以来,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中国传统日。

(1)分类介绍

有形遗产

有形文化遗产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图标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和人类文化遗址。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近现代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书籍、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建筑风格、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物相结合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无形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习俗、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物品、手工艺品和文化遗址,它们被各种团体、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种群体、团体或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习俗、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物品、手工艺品和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达方式,包括以语言为媒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社会习俗、礼仪和节日;关于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民间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器物、工艺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表现传统文化的场所,如歌会、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

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而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它包括民俗、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饪和传统医学。

特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本民族特殊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和审美习惯的生动体现。它以人类为基础而存在,以声音、图像、技能为表现手段,以口口相传为文化链条而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来说,人显得尤为重要。

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决定文化身份、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包容和协调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1998通过决议,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这个项目申请的基本条件有三个,一是艺术价值,二是处于濒危状态,三是有完整的保护规划。每两年只允许一个国家申报一次。自2001以来,已进行了两次评选,共批准了47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中国昆曲与古琴、新疆木卡姆、与蒙古国联合申办的蒙古族长调等。

(2)遗产标准

分类标准

历史纪念碑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来看,具有突出和普遍价值的建筑、雕塑和绘画,具有考古成分或结构的铭文,洞穴、聚落和各种文物是一个综合体。

考古遗址

从历史学、美学、民族学或人类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和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杰作以及考古遗址。

建筑群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其建筑形式、身份和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的和普遍的价值的单个或相互联系的建筑。

评价标准

任何被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以下一项或多项标准,才能获得批准。

第一个标准是,如果一个遗产项目要被列入世界遗产,它必须代表独特的艺术成就和创造性的天才杰作。比如雅典的卫城,就代表了当时古希腊的最高艺术。

天坛

成就反映了希腊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卫城项目符合世界遗产的第一标准,尤其是这些寺庙,它们是由希腊一些最著名的艺术家建造的。

第二个标准是某个时期或者世界某个特定文化区域的遗产项目反映了建筑艺术这样一种人类观念的变化或者纪念性建筑这样一种艺术,包括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如果简单概括的话,可以说是表达人类观念的变化。那么像这样的例子是一个德国的遗产项目,叫做包豪斯学院,它作为一个艺术学校只有十年的时间,但是在它短短的十几年的存在期间,这个学校把古典或者传统的建筑教育和艺术设计教育转变成了现代主义的教育模式。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人类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包括教育观念的转变。所以虽然只存在了十几年,但是它的学校还是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因为它反映了这样一个时期人类观念的变化。

第三个标准是人们所面临的遗产项目,它可以成为一个消失的文明或文化传统,它可以提供这样一个见证。例如,像耶路撒冷,这

文化遗产城市

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遗产项目,反映了古代人类文明在这里的发展。有些这样的文明,或者说这样的文化,今天已经改变消失了,但是耶路撒冷是它们的发源地,是它们存在的历史见证。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标准,这个项目也可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第四个标准是指它可以被视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一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建筑,能够反映这个时代,是这个时代建筑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如果单纯说一个时代的杰出例子。比如像我们的故宫,其实就是这样的。当你说起明末清初和中国封建社会的这样一个时期,你可以马上联想到故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他们已经成为这样一个时代的象征。然后,例如,克里姆林宫和红场也是世界遗产名录上的一个项目。谈到俄国革命和早期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这

第五个标准是我们面对的遗产,可以作为人类的传统寄居者,如何利用土地和人。

文化遗产

阶级生活的杰出例子。特别是,它可能反映一种或几种文化。比如意大利名城威尼斯就是这样的例子。从中世纪开始,一些人逃离战乱定居于此,然后建造了这样一座城市。随着意大利经济的发展,威尼斯经济的发展,威尼斯实力的增强,城市逐渐发展起来,然后建造了很多优秀的建筑。然后这里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家,比如威尼斯画派。随着整个世界贸易体系的变化和世界各国海权的逐渐变化,威尼斯后来失去了原有的地位。今天它可能已经失去了它的光辉,但是威尼斯城本身见证了这样一种文明。像这样的城市也可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实丽江和平遥也属于其中。比如丽江与雪山、玉龙雪山的关系,与周边湿地的关系,那么这些都可以验证这种人与自然的平衡。

第六个标准是一个特殊的标准。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20件)

一般来说,这个标准不能直接作为一个单独的标准来评价一个世界遗产项目是否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那么它直接关系到具有特殊意义的世界或者当前的传统、思想或者文学艺术,这个项目和我们前面说的五个标准略有不同。前五个标准只要满足其中一个就可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是对于第六个,需要满足前五个标准中的一个,然后第六个才可以作为补充项目列入。比如故宫,和我们历史上很多非常重要的人物都有关系,也可以达到这个标准的要求。

《世界遗产名录》最早公布于1978年,有12项,现在有754项,数量变化很大。在这样一个世界遗产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一些新类型的遗产项目不断涌现。例如,我们刚刚谈到

文化遗址

城市的问题,从遗产公约规定的古迹,再到建筑的废墟,发展到后来的城市。后来觉得只有城市和这些建筑还不够,希望进一步扩大。于是在1992提出了一个新的味道,属于文化遗产的一个新的味道,就是文化景观,提出了一个文化景观的概念。实际上,文化景观所反映的内容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产生了这样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面貌。

文化景观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人类有明确规划设计建造的景观,包括像这个园林广场这样有审美价值的景观,这是一种类型。另一种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可能不是人一次设计出来的,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基于一种社会文化甚至是一种行政或宗教的要求,最终形成适应环境的景观。另一种其实是组合。比如包括一些自然的特征,同时也有一些人文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通过一些物质传承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有三种类型,从这个角度看庐山也是其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许第二种更适合,因为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景观环境,具有突出的世界价值,是由于社会文化或宗教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相对较新的遗产保护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