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大米的历史演变

元阳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汉代。到了东汉,鸳鸯米已经成为宫廷专用米。宋代宰相包在元阳巧破米的传说,妇孺皆知。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元阳县的明代墓葬中发现了碳化的米粒。然而,由于黄河的洪水和盐水入侵,元阳的水稻种植一直不景气。1949新中国成立后,重建黄河大堤,首先解除了元阳水患的后顾之忧,并引来黄河水,利用其泥沙定居盐碱地,种植水稻。1968年,原阳县武元镇水稻试种成功,“万亩碱地变良田,黄水引稻香”的梦想终于实现,原阳县水稻种植规模迅速扩大。8月22日,1973,《人民日报》在头版以《唤起黄河水碱地区稻香》为题,高度评价和赞扬元阳县脱盐碱、收稻脱贫,并对元阳县干部群众的科学种田、自力更生精神进行了深入报道,“元阳大米”由此不胫而走。为了打开大米市场,元阳县借助107国道穿境而过的交通优势,建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专业大米市场——元阳大米市场。1991 11 15、元阳县隆重举办首届“大米节”,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李先念、田纪云为米节题词。后来,元阳大米作为“米中之宝”频频出现在电视台、电台、报纸上,逐渐走上中国人的餐桌。经过元阳县人民的艰苦探索和开发,到2012年,元阳县水稻种植面积近30万亩,平均亩产500公斤,年产水稻近654.38+0.5亿公斤。元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稻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