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风圈的老歌手没有以前红了?

可能跟利益有关吧!先说问题本身。Q声等平台的排行榜是通过播放、搜索、评论、收藏等权重加权计算出来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流行音乐市场化的真实程度。所谓古风圈的作品,其实从头到尾都很小。当然,人没有以前那么火的原因有很多,小众只是其中之一。

首先,我曾经感觉到火。是因为谷峰圈实际上是一个高度活跃的亚文化社区,而这个社区的成长实际上依赖于微博崛起的红利和5sing、哔哩哔哩音乐区、网易云前期、中期、后期的发展。从音乐内容到流量积累,效率非常高。

亚文化圈的用户往往是他的社交圈里的“专家”(10年前上网的人,不像现在那么多接受信息多的人那么容易输出文化),所以我们在那个黄金时代经常看到同一位歌手的整整一个阶层的听众和粉丝。我们经常看到身边的人都是古风粉,形成了一定的信息茧房,所以会觉得古风圈的歌手特别火。其实十年前我的歌都不在音乐榜单上吧?

当然,我们不能妄自菲薄。社区的力量非常强大。作为网络名人,一个拥有百万铁粉的歌手,也是非常巨大的。

二、古风圈流量和社群的衰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实很简单,就是一篇博客的改版。以前一个博客的信息流纯粹是基于关注的关系,也就是你关注的人发的东西,只要你在附近刷微博,必然会看到。改版后,你可能很难再刷到你关心的歌手的信息了!

此外,5sing社区的没落,哔哩哔哩音乐区的没落,网易云音乐听的工具化。这些局限,加上一篇博客的改版,撼动了古风卷社区的石头。没有依据,也没有集中曝光内容的流。创作者和观众都开始缺乏新鲜血液。也就是从那以后,古乐界一直在萎缩。随着时间的推移,粉丝年龄越来越大,开始忙于学习、工作和家庭,过去高度活跃和集中的“流量池”也会慢慢消散。

第三,某音时代和网络音乐大潮。目前的网络音乐市场非常活跃,上面提到的榜单中有很大比例的网络歌曲。这是由于短视频平台的出现,给了网络歌曲高频曝光(洗脑)的机会。我现在回答的问题包含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喜欢的歌手的歌不在名单上,同样是网络歌曲?

再说环境和作品一起。中国有9亿网民,音乐平台注册用户至少有7亿。听歌的最大受众大约等于网友画像。所以排行榜里耳朵投票的歌一定是偏向大众审美的,甚至是讨好大众的。但谷凤泉之前作品的创作方向都是为小众服务的,也只是为了讨好音乐人和策划人自己的审美。别人喜欢这些作品往往是一种巧合(正是这种巧合增加了社群的凝聚力)。当然,我绝不是说这些作品不会受到大众的欢迎。其实古风圈的很多作品不是脍炙人口就是优秀。有时候只是缺少机会,比如这几年烧的几首古歌。

四、国风潮流vs古风圈的没落。其实我们的歌里有很多大众喜欢的东西,只是在为小众服务的过程中,没有把这些东西提炼出来然后做到极致。古曲创作不是圈内几十个音乐人的专利,技术门槛不高。所以随着古风/国风的兴起,在这个概念从小众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变的过程中,不断有社区外的创作者和音乐人尝试国风歌曲,开始面向大众市场创作。

其实几年前我们都知道,随着国风概念的兴起,国风音乐的外延会扩大是肯定的,不仅仅局限于古风圈的小众社区,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圈外人”也想建立一些壁垒,这需要商业上的成功。但是,所有的探路者,可能至今都走不到笔直的道路,甚至“外人”看着前辈踩坑也不来,而是选择了另一条路,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面向大众市场的国风歌曲。

但是,我们自己还是试图用小众口味“逆袭”大众市场。哈哈,比如《长安姑娘》《探窗》成绩还不错。总之,无论圈内圈外,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受益于活跃的在线音乐市场,投身音乐行业,能够靠音乐养活自己。其他话题我可能说的比较多,这里就不再一次一次的延伸话题了。

5.歌手。上面说的都是环境,作品,流量,受众等等。其实歌手自己也有话要说。歌手和歌迷朋友一样,都有自己的事业,年纪大了很难再像昨天那样活跃。新的短视频时代,有与时俱进的心/时间/能力的人并不多。

但是我觉得歌手的粉丝朋友们不用担心。古风圈因历史进程而有所成就,《老人》具有开拓时代的特殊性。它带来了自己的民族学位(少数民族的民族学位也是民族学位)和咖啡所,它没有失去未来。你能做的,就是看到带有一些古风属性的内容,不要忘记转发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