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葡萄酒的历史。

通过考古发掘,在三四千年前的商代青铜器中就已经发现了酒。通过对中国原始文化遗址的发掘,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无论是早期的仰韶文化,还是后来的龙山文化、谷亮文化,都发现了盛酒的陶器,有些非常精美,同时还出土了用于酿造的酒坛。这说明早在义帝、杜康时代之前,中国就有酒了。商代晚期,传说中的始祖夷狄或杜康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了酿酒技术,增加了酒的酒精度,使之更加甘甜浓郁,从而使最初的酿酒逐渐演变为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酿酒活动,成为一种自觉的生产行为。

应该说古代的酒是食物在自然界中自然“醇化”而成的。众所周知,葡萄酒一定是含酒精的饮料。食物中的糖,如麦芽糖、葡萄糖等,在自然界中会被酵母发酵产生酒精。那些富含糖分的野果,在酵母的作用下,通过自然发酵产生酒精,也就成了“酒”。这种天然酒的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南宋周觅的《归心杂识》中关于“梨酒”的条目就是一个例子。

随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进入农业社会,人们的主食也变成了粮食,于是粮食酒又出现了。在粮食酒的酿造中,由于粮食不能直接与酵母相互作用产生酒精,必须将粮食中的淀粉水解,转化为葡萄糖再发酵成酒精,即糖化、发酵、醇化的过程。长期以来,自然界中野果、谷物的自然醇化,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终于使酿酒逐渐成为人类自觉、有意识的生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