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是谁?拜伦是谁?

济慈

济慈,全名约翰·济慈[1](约翰·济慈,1795-1821),18年底出生于伦敦。他是杰出的英国诗歌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父亲是马厩的领班。从小热爱文学,但因为家境贫寒,在16岁不到的时候辍学学医。他的父母在他们十几岁时就去世了。虽然他们和兄弟姐妹相互扶持,但过早失去父母的悲伤始终影响着他。在恩菲尔德学校,济慈接受了传统和正规的教育。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济慈得到了老师查尔斯·考登·克拉克的鼓励。年轻的济慈非常喜欢维吉尔。14岁时,他将维吉尔的长诗《埃涅阿斯纪》翻译成英文。1810年,济慈被送去当药剂师的学徒。五年后济慈被伦敦的一所医学院录取,但不到一年,济慈就放弃了当医生的愿望,专心写诗。济慈很早就尝试写诗,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是模仿。1817年,济慈的第一本诗集出版。这本诗集得到了一些好评,但一些极其苛刻和无礼的评论发表在当时一份很有影响力的杂志上(布莱克伍德的杂志)。济慈没有被吓倒,在第二年春天临摹了他的新诗集《恩底弥翁》。1818年夏天,济慈游历英格兰北部和苏格兰。在路上,他得到消息,他的弟弟汤姆患有严重的肺结核。济慈立即赶回家照顾汤姆。这一年年底,汤姆去世了,济慈搬到了汉普斯郡汉普斯特德的一个朋友家,这里现在被视为济慈的家。在那里,济慈遇见并爱上了一位年轻的女邻居范妮·布朗恩。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疾病和经济问题一直困扰着济慈,但他出人意料地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包括《圣阿格尼丝之夜》、《秋颂》、《夜莺颂》和《秋颂》,这些作品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强烈感情和热爱,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济慈三月第一次咳血,1820。此后不久,济慈于1821年2月23日因迅速恶化的肺结核去世。他死时,只有他年轻而忠诚的朋友,画家塞文陪伴着他。

他的墓志铭写道:这里躺着一个

谁的名字写在水里

睡在这里的人被称为水书。

济慈的第一首诗是模仿斯潘塞,后来他写了许多优秀的十四行诗。他的早期诗歌被收入1817年3月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次年,他根据古希腊神话写成的《安迪米恩》问世。全诗想象力丰富,色彩斑斓,结构宏大,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

1818至1820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辛亚飞的前夜》、《亥伯龙》等著名长诗,以及《夜莺颂》、《古希腊翁颂》、《秋颂》等著名作品。

济慈在诗歌方面才华横溢,雪莱和拜伦也是如此。他的一生只有25岁,但他的诗歌却已享誉世界,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被视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他主张“美即真,真即美”。他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和事物的表象,表现景物的色彩感和立体感,重视写作技巧,追求语言的华丽,对后世抒情诗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12年2月23日,他在罗马去世,葬于英格兰新教墓地,年仅25岁。.....如果日借年,很难预料他能有什么成就。但公认的是,当他二十四岁就停止写作时,他对诗坛的贡献已经大大超过了同时代的乔叟、莎士比亚和弥尔顿。”

"在伟大的英国诗人中,几乎没有人比济慈更谦逊。"(由《济慈/屠岸诗选》作序)

拜伦

简介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1788 65438+10月23日出生于伦敦,父母来自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生来就是瘸子,对它很敏感。十岁时,拜伦家族(纽斯塔德修道院是其住所)的世袭爵位和地产落到他手里,成为拜伦六世。哈罗公学毕业后,于1805-1808在剑桥大学学习文史。他不是一个勤奋的学生,很少听课。但他在欧洲和英国广泛阅读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还从事射击、赌博、饮酒、狩猎、游泳、拳击等活动。1809年3月,以世袭贵族身份进入上议院。他出席了上议院,并发表了一些演讲,但这些演讲明确表达了拜伦的自由主义的进步立场。

毕业于剑桥大学。他是上议院议员。学生时代,我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1809-1811年,他游历了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受到各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启发,创作了《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代表作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中,他创造了许多“拜伦式英雄”。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又充满叛逆精神。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和压抑,却又鄙视小团体。恰尔德·哈罗德是拜伦诗歌中的第一个拜伦式英雄。拜伦诗歌中最具代表性、战斗性和辉煌性的作品是他的长诗《唐璜》,描写了西班牙贵族之子唐璜的旅行、爱情和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黑暗、丑恶和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争取自由、幸福和解放的战歌。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位为理想奋斗终生的战士。他积极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者之一。

从1809-1811,拜伦出国到东方旅行,是为了“见人,而不只是在书上读到他们”,也是为了扫除“一个岛民带着狭隘的偏见呆在家里的有害后果”。旅途中,他开始写《公子》。哈勒游记等诗,并在心中酝酿未来的东方故事诗。“公子。《哈勒游记》第一、二章于1812年2月问世,轰动文坛,使拜伦成为伦敦社交界的明星。然而,这并没有使他向英国贵族资产阶级妥协。他从小就意识到这个社会及其统治阶级的顽固、虚伪、邪恶和偏见,他的诗歌一直是对这一切的抗议。

1811-1816,拜伦一直生活在不断的情感漩涡中。在他处处受欢迎的社交生活中,有很多逢场作戏的爱,一个年轻贵族诗人的风流韵事自然更被人津津乐道。拜伦在1813向一个安娜·米尔班克求婚,并在1815 1与她结婚。这是拜伦一生中犯的最大错误。拜伦夫人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深受她所在阶层虚伪的影响,根本无法理解拜伦的事业和观点。婚后一年,他带着刚出生一个多月的女儿回了家,拒绝和拜伦住在一起,因此引发谣言。英国统治阶级借此机会对其叛逆者拜伦进行了最疯狂的报复,企图消灭这位敢于与他为敌的诗人。这一时期的痛苦感受也使他像普罗米修斯一样写诗,表达反抗压迫者到底的决心。

拜伦于1916年4月永远离开了英国。一个传记作者说他“被赶出了这个国家,他的钱带和心都毁了。他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但他离开后,在乔恩河的急流旁找到了新的灵感,写出了让他的名字在意大利的天空下流芳百世的作品。”

1816年,拜伦住在瑞士,在日内瓦遇到了另一位流亡诗人雪莱。他们对英国统治的憎恨和对诗歌的热爱使他们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在国外生活期间,拜伦写了《恰尔德·哈勒游记》(1816-1817)、一部故事诗《锡永的囚徒》(1816)和一部悲剧《曼弗雷德》(65438)。代表作《唐璜》是拜伦最重要的一组诗歌,半诗化、半和谐、半叙事半议论,内容写实,笔法奇特、轻松、讽刺。第一、二章匿名发表后,立即引起巨大反响。捍卫资产阶级体面的英国报纸揭竿而起,攻击它,指责它攻击宗教和道德,是“对体面、美好感情和维护社会所必需的行为准则的嘲弄”,“令每一个正常的头脑都感到厌恶”,等等。

但同时也备受推崇。作家沃尔特·司各特说,唐璜“像莎士比亚一样全面,他涵盖了生活的每一个话题,拨动了神圣钢琴上的每一根弦,弹奏出最小、最强、最震撼的曲调。”诗人歌德说,“唐璜是一部完全天才的作品——愤世嫉俗到了近乎绝望的尖酸刻薄,温柔到了楚楚可怜的美好感情……”。《唐璜》第十六章写完后,拜伦准备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

这是诗人最后也是最辉煌的职业。他既痛恨神圣同盟对欧洲民族的压迫,也痛恨土耳其对希腊的统治。1824年,拜伦忙于备战。可惜他淋了雨感冒了,病不起。他于09年4月65438日去世。他的去世让希腊人民悲痛万分,举国哀悼21天。

回顾他的一生,他的诗歌,他的精神,足以让任何一个能感受到的人相信: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一种世界上永远需要的诗人,嘲笑他的卑鄙,激励他更高的行动。

作品

拜伦一生都在为民主、自由和民族解放的理想而奋斗,并努力创造。他的作品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和艺术价值。他未完成的长篇诗体小说《唐璜》是一部意境广阔、观点高超、艺术杰出的壮丽叙事诗,在英国乃至欧洲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拜伦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写诗了。他的第二本诗集《闲暇的时刻》(1807)出版后,受到《爱丁堡评论》的抨击。诗人以《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批评家》(1809)这首诗作为回复,第一次显示了他杰出的才华和讽刺的锋芒。1812出版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1、2章)是他的成名作。1816年,拜伦因私生活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一怒之下移居意大利。在意大利,他写了《恰尔德·哈罗德游记》(1816,1818)的第三章和第四章。这首抒情叙事诗和未完成的代表作《唐璜》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拜伦还写了一系列叙事长诗,如《异教徒》(1813)、《海盗》(1814)和《曼弗雷德》(1817)、《该隐》等七部诗剧。

1823年初,希腊反土斗争兴起。拜伦放下正在写作的《唐璜》,毅然前往希腊,参加希腊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武装斗争。4月1824,死于希腊军队。他的诗在欧洲和中国都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