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不服气!晋城是《西游记》故事的重要发源地。

孙悟空拿的不是金箍棒,八戒拿的不是钯钉...晋城市泽州县柳树口镇董重村南的紫金山上,一座700多年前的寺庙后面的悬崖上,有三藏取经的悬崖上雕刻的精美雕像。

《西游记》成书于明万历元年(1573),19后出版,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根据现有资料,晋城学者裴赤山认为,由于元代《西游记》人物石刻的出现,以及晋城相关的地方资料和民间传说,推断晋城或《西游记》是故事的重要发源地。

大云院,一个小山村里发现的寺庙,叫大云院,位于泽州县柳树口镇董重村南的紫金山上。但是,这座元代寺庙是八年前发现的。

王鹏飞是泽州县旅游文物局文物科科长。2009年7月,泽州县第三文物调查队队长王鹏飞来到董重村,走访村民寻找线索。一位60多岁的老人告诉他,村南的紫金山上有一座古庙。

当我来到紫金山脚下时,在半山腰的绿树中隐约可见一座红墙寺庙。

紫金山虽不高,可弯可陡的山路并不平坦。走了三四公里后,王鹏飞和其他人才到达了寺庙。令他惊讶的是,这个藏在深山里的大运源,始建于元代。寺后绝壁下,有禅师修行的“师洞”,崖上雕有一尊明月观音像。

激动的王鹏飞立即拨通了在现场的裴赤山的电话。裴赤山是晋城著名的考古学家,他是当时晋城遗址专项调查队的队长。由于当时文物调查任务繁重,他直到2010才去大云书院进行实地调查。现状令他震惊。

元代石刻《西游记》位于晋城市东南的泽州县柳树口镇董重村。虽然离市区40公里左右,但地处山区,山路陡峭蜿蜒,开车去需要1小时以上。

董重村的赵海发曾在晋城市一家单位工作,退休后回到村里。与其他村庄类似,拥有数百人的董重村现在只剩下老人。2065438+2005年5月6日,在赵海发的带领下,记者徒步登上了紫金山。

路上听赵海发说,通往大运源的路并不好走。虽然村民每年逢年过节都会上山烧香许愿,“但一年过去,狭窄的小路总是被杂乱的树木和灌木丛覆盖。”

大运源发现后,来紫金山的游客越来越多。为了安全,有人从山脚下的网上山拓宽了一条土路,通到大云院的石阶上。

石阶虽然不长,但非常挺拔陡峭。“这都是元代建的。”跟着赵海发绕着台阶走了十多分钟,一个三间宽大的明清风格大厅出现在眼前。

朝东朝西的正殿为三庙,南北两侧分为两间厢房,是大云书院仅存的建筑。在南面的石墙下,有明清吴彤的石碑。最早的是明郑德十二年(1517)施乐所作的《重建紫金山师洞大云元碑》。然而,这些铭文没有提到大云书院的创建年代。

站在三庙前的平台上放眼望去,群峰挺拔,草木葱郁,潺潺流水声不绝于耳。

在悬崖上,有许多手工挖掘的方形小洞穴。赵海发说,这些都是寺庙建筑用的榫卯结构。由此可见,原来的大云书院并不是现在的样子,当时的规模应该是相当大的。"这三座寺庙是村民们在2005年重建的."

沿着南厢房的石阶,绕到正殿后面,不远处,有一个悬崖雕成的方形洞穴。原来这是“师徒洞”,深约2米,内置石榻,是僧人修行的地方。洞前地上放着一块石碑,碑头散落在一旁。石碑为“重修师洞”,碑文为“大元三十年至大元(1293)”。

“古代的老师叫关山...山中有洞,甚异,亦以山命名。”紫金山又叫师山,山洞因山而得名,故称“师洞”。“从铭文来看,应该是先有师洞,后有大云书院。”赵海发说。

从碑文可以看出,五代以后的唐朝清太元年(934年),有一位禅师在洞中修行。金天会八年(1130),洞前建有三座寺庙,应该是大云书院的前身。晋皇通元年(1141),周惟水隐居于此。由于晋末战乱,“师徒洞”和三庙荒废。直到元九年(1272),道宁禅师来到这里隐居。

道宁禅师俗姓范,鹿城虎口城村人。九岁时,他出家为僧。他先是在古力甘泉村的大云书院跟随普泰禅师学佛,后又到他的长子代学寺跟随林佶教的老师龙眼学佛十年。方丈“师洞”后,应邀外出讲学,期间花了五个徒弟,后又在“师洞”复修。

沿着“老师洞”南侧悬崖边的石阶,前方陡峭的悬崖上出现了一个方形平台和一个石雕洞穴。

整个石雕长约2米,中间是“观音经边”的位置。只见水月观音侧身坐在石龛里,右腿抬起踩在佛台上,左脚踩在莲花上。两个勇士分开了,狮子和麒麟毕恭毕敬。可惜水月观音像上半身被毁,佛面难觅。

虽然“三僧取经”石雕在“观音经变”下分为南北两面,但整个石雕所呈现的内容是一体的。在南方,有官员,猴子行者和白马龙谁是水板武装和穿着皇家长袍。北方有三藏、八戒、合掌马。仔细观察石刻的细节:三藏法师面容虔诚,拜观音;戴着和尚帽的行者双腿交叉站立,右手放在额头上,左手持一根棍状的器具。健壮的八戒肩扛长竿,左手持竿尾,头顶一把伞和一个葫芦形的水壶,右手牵着一匹马,背上背着经书。

细看两匹白马,形态各异:猴行者身后的白,背上只有马鞍和马镫,四蹄落地,低着头悠闲地吃草;八戒身后的白,远远跪拜,身披褥子,左蹄前后高抬,昂首而行,像是给三藏的坐骑。

与《西游记》中的人物相比,石刻中没有沙僧,峨眉伯带却有一个官员。

这个摩崖石刻是什么时候创作的?在水月观音的佛台中间,记者看到一行碑文:“大元三十岁时,上半年季春有一位六日方丈。”碑文所刻时间与“师洞”之前的元代“重修师洞”相吻合,可见此摩崖石刻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西游记的故事和金城有关系吗?“大云院西游记石像的发现,是晋城首次以石刻的形式描述唐僧取经的故事。”2015年5月7日上午,晋城考古学家、城址专项调查队队长裴赤山说:“既然它产生于元代,《西游记》写成于明代,那么推断晋城乃至上党地区应该是《西游记》故事的重要发源地。”

裴赤山认为,这块摩崖石刻的发现,说明《西游记》的故事当时在晋东南广为流传,后来被作者收藏,创作了小说《西游记》。

裴赤山发现,《西游记》成书于明万历元年(1573),目前流传最早的版本是《明刊金陵世德堂》版本,刻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距作者吴承恩去世仅十年,也是最接近吴承恩原作的刻本。

从其他相关资料中也可得知,在《西游记》成书之前,《西游记》有多种版本,包括元末杨敬贤(生于年间,卒于明朝永乐年间)的《西游记》杂剧、元中期唐三藏《西游记方言》杂剧、元代版唐三藏《西游记》、南宋唐三藏《西游记诗》。“也就是说,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在诗歌、戏剧、评论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而创作出来的。”

就大云院西游记摩崖石刻的时间而言,比《西游记》早了280年。

在裴赤山看来,金城与西游记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晋城的历史上,有一条明朝以前开通的“南阳丝绸之路”。沁水县土窝乡南阳村至阳城县东风乡十余公里的古道上,峰峦叠翠,树木葱郁,溶洞丛生,河流纵横。

从古至今,这里的人们对《西游记》中的人物有着说不完的传说:土窝乡马胡源村是毕马文养马的地方;马胡源村旁边有一条东西向的流沙河。流沙河北岸有个村子叫高家庄,庄子后面有个不到30户的高老庄。高家庄对面有个褚家庄,原名“朱家庄”;褚家庄旁有一个“洞子沟”,洞内有红孩儿洞、蜘蛛洞、牛王默洞、八戒洞、虎仙洞等九魔十八洞。

虽然《西游记》的传说在中国广为流传,但相关实物却不多见。但是晋城的一些寺庙在建,但是可以查到相关内容。

记者来到高平市神农镇古关村的颜地宫。寺内正殿廊上,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等《西游记》人物木雕赫然在目,并有哪吒脚踩风火轮的形象。

炎帝行宫的建立日期虽不详,但有童鸣成化十一年(1475)重修炎帝行宫的碑。这从侧面说明,这组《西游记》木雕的创作时间比小说《西游记》写成的时间早了98年。

巧合的是。2015年5月3日,《西游记(上)》特种邮票在晋城市陵川县五星山风景区首发。《西游记》首日封和集邮册的设计者张南认为,《西游记》中的五行山就是灵川县的五行山。

“大运源摩崖石刻造像是元代的早期雕塑。经过多年的考证和考证,证明《西游记》在元代以前就已广为流传。它起源于民间传说,后来被作家写成小说。”裴赤山认为:“可以推断,晋城乃至上党地区是《西游记》故事的重要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