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香港可以被称为“东方好莱坞”?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被誉为“东方好莱坞”。这个小地方发生过哪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电影产业链形成早,竞争激烈,出口量大。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本身就具有商品的性质,需要足够广阔的市场支撑,通过作品质量和观众接受度的闭环来汲取养分,从而形成规模。虽然票房不能作为简单验证电影质量的标准,但它是电影产业形成规模,为电影产业发芽成长提供沃土的必要元素。
一般来说,电影工业首先立足于当地,然后扩展到世界各地。正是在这种模式上建立了好莱坞电影王国,如今好莱坞大片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相反,香港市区面积有限,人口有限,进入内地影院的环境不成熟,票房收入非常有限,所以依赖国外市场。
邵氏经典书目
国际电影工业有限公司
在香港电影发展史上,邵氏是香港电影界不得不提的一股力量。从最初的粤语片开始,就与“国泰”旗下的“点卯”(简称国际影业,下同)展开激烈的争夺。从写剧本、请演员到投资拍摄,再到后期发行放映(开影院),邵氏早期的产业形态已经初具好莱坞电影公司的雏形。
金色丰收
黄百鸣、施南生、曾志伟、
在两大电影巨头激战正酣的时候,电猫老板的不幸去世引起了巨大的变化,后来人才加入了邵氏。嘉禾和新艺术城也开始迎头赶上,成龙和洪金宝两位动作明星组建了团队。当时香港电影业的竞争中不乏合作。
就像乔丹最近的纪录片一样,乔丹能够获得两连冠,得益于活塞在成长道路上设置的重重困难。竞争对行业来说是好事,可以提高整体水平。
香港电影本地票房收入及外发收入(百万港元)(1990— 2000)资料来源:香港电影工作者协会统计。
在嘉禾、信义城和邵氏的竞争下,香港电影产业从80年代初开始,到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蓬勃发展,电影制作产量和整体电影制造链产业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单从电影作品数量来看,美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排名前两位的电影产业王国。然而,印度宝莱坞主要在国内销售,尚未走向全球。因此,香港电影表现领先,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好莱坞”。
从香港电影的本土票房和国外票房收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香港电影的收入占比。在黄金90年代,国外市场非常稳定。在出口需求下,香港电影进入了黄金期的制作环节,很多电影甚至可以在几天内完成,进入后期制作环节。据统计,刘德华在1989年拍了16部电影,梅艳芳、周润发等影星都是一前一后。
资料来源:梁陈海外市场与香港电影发展的关系(1950—1995)。
东方好莱坞的影响力不仅席卷亚洲,在欧美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请回答1988”开头是一张几个人围坐在一起看《英雄本色》的图片;著名导演昆汀是香港电影的资深影迷,也表示自己作品中的暴力美学受到了香港电影的影响。在他们的影响下,成龙、李连杰、周润发等巨星在90年代末成功打入欧美市场,在电影中扮演主角,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有了早期形成的电影产业和广阔的出口市场,香港电影蓬勃发展。“过分就是疯狂”是电影学者大卫·波德莱尔对香港电影的表述,这不仅体现在当时香港电影的体量上,也体现在香港电影人对电影的态度上。他们不仅拍了很多电影,而且在类型片上也不断拓展,追求完美。
从动作、武侠、喜剧、暴力美学到文艺,香港电影百花齐放,80年代看到了真正的巅峰。
我读书少,别骗我!
70年代初,李小龙加盟嘉禾,先后制作了《唐山大兄》和《精武门》两部作品,通过浑厚的拳脚功夫打开了世界的大门,李小龙成为国际功夫巨星。其中《精武门》打破了之前亚洲票房纪录,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功夫热潮。
随后,由李小龙全权操刀的《猛龙过江》全球上映。
李小龙陨落后,当时更多扮演跑龙套角色的成龙迎来了转型的契机,以醉拳和蛇形刁手开启了不同风格的功夫巨星之路。
第二年,成龙自导自演的《小哥出山》打破票房纪录。80年代可以说是成龙巅峰的开始,不仅在亚洲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也为进军好莱坞奠定了基础。成龙在接受《时代》杂志采访时,甚至对全世界的人说,他不在乎亚洲以外的观众,这足以说明当时香港电影的影响力和观众市场。
70年代末,确切的说是1979,徐克、许鞍华、章国明、容伟全引领了香港电影的新浪潮,也标志着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从80年代到90年代,可以说香港电影不仅在制作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进入了标准化电影制作的轨道,与此同时,类型片也百花齐放。从动作片、武打片、喜剧片、暴力美学到文艺片,香港电影百花齐放,80年代看到了它真正的巅峰。
成龙的《A计划》系列和《永不服输》系列也参与了《复兴》系列。《万物皆可为武器》的动作风格独树一帜,同时以高难度的动作场面成为名副其实的动作巨星,扛起了李小龙之后香港动作电影的大旗;
洪金宝与成龙来自同一所学校,他在20世纪70年代活跃在大银幕上,但他更像是一名动作导演。20世纪80年代,洪金宝成立了一家电影公司来决定喜剧演员的动作风格。虽然没有达到成龙在动作片上的成就,但它的僵尸片也为香港电影拓展了另一个流派。林正英的《僵尸先生》在港票房2000万,成为一匹黑马,后来又有100多部同类型电影问世。
吴宇森拍摄了《男人的浪漫》。
吴宇森在20世纪80年代也取得了突破。编剧吴宇森在70年代抑郁,1986迎来了转机。这一年,吴宇森加盟徐克电影制片厂,选择了之前在电影界屡战屡败的周润发。《英雄本色》不仅让周润发再次成名,也开启了他暴力美学的电影风格。
作为吴宇森的老朋友,徐克90年代初的黄飞鸿系列将武侠片带到了另一个高度,不仅让阿利成为“一代宗师”的代名词,也让黄飞鸿系列成为了港片的一块金字招牌。
与其他导演相比,王家卫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出道,却是香港导演中最受国际大奖青睐的一个。王家卫另类的文学风格得到了各大奖项的青睐,成为名副其实的“奖项收割机”。
最后不得不提周星驰那句“每两周就是一个香港电影的票房神话。作为一个仍然以导演身份活跃在电影圈的大咖,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已经被很多人奉为经典。其中代表作《功夫》是其巅峰之作,无论是电影风格还是配乐都是如此。
正是得益于这些优秀的电影人,香港电影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了高质量、高数量的黄金时代,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席卷了东南亚,甚至亚洲、欧洲和美洲。
以1993为分界点,真正让港片不再美丽的是市场。
有人说现在的香港电影没有以前的味道;
还有人说现在的港片都是炒冷饭,只有几个熟悉的面孔来来往往。
是的,港片不再美好,但真正让港片走下坡路的是市场。
1993《一群恐龙》让香港电影人猝不及防。当时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在港上映时获得了6000多万的票房。香港票房最高的电影呢?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票房收入超过4000万元。
好莱坞电影的冲击,让很多市场开始青睐这块“香蛋糕”。港片需求下降,产量逐渐萎缩。再加上盗版猖獗,也对香港电影的影像收入造成了批量的较大冲击。
1994周星驰的电影一枝独秀,但已经两极化了。
非常明显的是,1994年,票房在10万元以上的影片只有20部,票房在10万元以下的港片占了上映影片的60%,虽然周星驰依然独占鳌头。但在1993,票房在10万以上的作品有30多部,在1992也有30多部。
随着好莱坞电影市场的快速扩张,影院追求利润的出发点不变,对港片的需求在下降,占港片大头的国外市场也是如此。相反,西方好莱坞逐渐吞噬了东方好莱坞的市场。
附言
东方好莱坞有他的骄傲,曾经让香港电影成为亚洲的共同话题,甚至让大洋彼岸的欧美人叹服。如今,香港电影已经融入中国电影,不仅有古天乐、张家辉、刘青云、郭富城的年度作品,还有《流浪地球》(特效组供稿)、《红海行动》(林超贤导演)等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积累的经验。
相比曾经被称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现在的中国电影有着更好的未来。有更多的电影人,更大的市场,甚至有能力让漫威漫画的电影提前首映。这就是中国电影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