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王朝对西南夷的治理:诸葛亮通过怀柔说服了他。
作为一个立足于贵州、云南的少数民族群体,西南彝族曾长期是中国少数民族问题的“盲肠”。但在三国蜀汉政权统治时期,诸葛亮以其巧妙的民族政策,奠定了西南彝族融入中华民族的稳定进程。
丽莎认为,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诸葛亮处理西南民族问题的种种措施和思路也是很有意思的。
“攻城”与“攻心”一直是蜀国处理西南夷问题的热门话题。看来七擒孟获的意义在于采取怀柔的民族和解政策。笔者认为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并且某种感觉诸葛亮的贡献远大于制定怀柔政策。
事实上,东汉政府对华南的政策一直在“抑”和“抚”之间摇摆——这两个词在历史上似乎很时髦,就是清朝没有对西欧国家开放和封闭的概念。看看当时的奏折,内容都是“打压”或者“爱抚”,好像很容易和外国人玩。压制的弊端早已被人们所重视。所谓“西南蛮夷互相算计,每次出兵进攻,都是白花钱。”民族和解的努力并非始于诸葛亮。过于强调“爱抚”的力量,隐藏了诸葛亮南征的闪光。
早期的“安抚-软化”的努力,具体来说就是努力通过让步来“缓和”民族矛盾,可以称之为“搅浑”,与治理黄河也就是疏浚相比较。虽然比筑坝拦河要好,但改变不了“害河”、“害龙”的本质,还是要不时防灾。
诸葛亮对西南民族事务的处理,不是为了和解而隐忍,而是有时相当强硬。他在杀高定远等战斗中毫不留情。他的独特价值在于他努力从根本上“解决”——至少在当时?c西南地区的民族问题,扭转了汉彝对立,使中南部地区成为蜀汉的“具体”后方。这就好比在黄河中上游种草种树,涵养水土,让黄河变清,化害为利。这是蜀汉处理西南夷问题的可贵之处。当然,这比说服所需付出的努力要大得多。
有人认为诸葛亮在处理西南问题上有两个突出之处。第一是自主,第二是发展。
自治就是所谓不留兵不留官。这一点很容易被误解。据认为,蜀汉在西南地区的军事和政治行动在历史上已被多次记录,并成立了一个强大的大黄投降总督办公室。怎么能叫不留兵不留官呢?这也不符合一个国家对其管辖区域的管理需要。
实际上,诸葛亮采取的是“分中外”的方法。彝族人在自己的聚居地行使管辖权,蜀汉官员负有维护完整的交通网络、管理汉族聚居地、维护当地整体政治经济秩序的重任。在中国南方汉族人不在少数。汉武帝曾经移民西南开发。“韩是死罪,是汉奸。”汉武帝在西南设郡时,迁卢氏填,因为他说不是卫郡——有点像英国开发澳洲。
简单地把他们交给“外国人”来治理,只会使当地人从中央政府那里退缩。
所以蜀国的官员,除了镇守土地,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管理和保护当地的汉人。因为这个原因,张毅差点导致民族冲突。尽管如此,汉族官员的存在确保了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力。有一种观点认为,少数民族自治就是把当地的汉人全部赶出去,或者让当地的汉人不如少数民族。因此,各民族和睦相处并不容易。反而会导致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地方与中央的分离,最后导致分裂势力的崛起。如果出现问题,将需要军事解决方案,这将给双方带来痛苦。所谓宽严相济,都是错误。这并不是说我们现在在新疆。
但对于西南夷人的内部事务,当地蜀政府官员采取了“夷人有法自行废杀”的政策,采取了不干涉的态度。这样就客观上保护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延续和民族尊严。要知道,文化的毁灭,可以让一个民族悲痛欲绝,世世代代铭记。在一个互联网网站上有这样一句话“只要詹泼文化存在,詹泼就会永存”。什么是占城?受印度影响很大的越南南部古国,16世纪灭亡于安南。数百年后,占婆人大批逃往高棉,至今仍在为他们的文化唱挽歌。圆明园被焚毁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创伤。
西南夷成分复杂,与三苗后裔武陵人不同。大致可分为边强、百越、百普三个族群。其风俗、语言、文化与汉族有很大不同,容易产生矛盾。诸葛亮很聪明。他试图通过划分中国人和外国人来避免这种创伤。
诸葛亮的分而治之政策,在不丧失中央主导权的情况下,为少数民族提供了宽容的生存空间,可谓刚柔并济。蜀汉政府镇压叛乱并不手软,但也依靠少数民族的力量。例如,张本在对“扎都邑”和“罗”的军事行动中,大量使用了彝汉混编兵力。认为诸葛只用柔术治理外族是错误的,但也误解了这位铁腕宰相。
这种分而治之,在历史上其他成功的例子中也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南梁的光头怒君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成功后,他的弟弟李璐独自执政,朝臣们建议他建城居住。也有人认为匈奴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改变不了传统。他告诉大家,汉人自古就住在城里,就让他们住在城里吧。自古以来就让我们住帐篷吧。这种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做法,使弱小的南梁民族得到了和谐,而匈奴依然保持着它的残暴血腥,呈现出十六国时期难得的和平。努坦被尊为“圣人”。如果不是遇到凉州第一军事家巨渠孟勋,他的国家早就存在19年以上了。这是少数民族对汉族进行民族划分的一个例子。
当然,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当时存在着阻碍民族交流的种种弊端。但客观来说,民族融合需要一个自然的过程,西南地区的融合要到清朝才会完全成熟。所谓尊重,诸葛亮视西南夷为国之民,重视其为大后方,比后来的朱强多了。宋朝的大学者把世界分为汉人、蛮夷、动物、植物、矿物。认为蛮族是介于人类和牛羊之间的特殊物种。也反映了中国中央统治集团的进取精神和宽容态度从65438年逐渐衰落到0000年。
诸葛亮治理西南的另一个特点是帮助西南夷的发展。
这是了不起的。如果说民族分治只是为解决西南问题打基础,发展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灵丹妙药。邓大人怎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谈华阳国志。《蜀志》中,我们老公提到了诸葛亮和孟获的一段对话。原文不记得了,大意如下。
当孟获作为蜀国的钦差大臣来到成都时,他见到了,并提议减轻南中的赋税负担。他的话是真诚的,表明蜀汉的收藏确实更重。以我们对诸葛亮“攻心”之策的理解,怎么能错过这样一个“收买人心”的机会呢?但是,诸葛亮拒绝同意。他首先列举了西南夷的收入,说明这一地区的富裕。所谓“官皆富贵,长生不老”,然后孟获做了个比喻。如果你赚10金,我收2金,现在你要求我改为收1金,你可以得到9金,我帮外国佬收20金,那么我就收5金,我还有15金。这样好吗?孟获完全被说服了。
蜀汉为西南彝族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蜀汉南征前,只有汉益州太守文琪曾引进水稻种植,当地部落仍用窑洞和刀耕火种,“散于山谷,野之外,山川阻隔。他们自出生以来,从未游历过中国,吴查义“吃肉,不见盐谷”。以渔猎为生的人不在少数。以诸葛亮为首的蜀国官员向西南夷大规模引进水稻,改良牲畜品种,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水平。同时帮助当地人设计竹楼,兴办学校,让他们摆脱窑洞的不便。改善了西南彝族人民生活条件。少数民族有很强的节操意识,至今都说竹楼是仿照孔明的帽子建造的。当地人开矿等原始工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这一切既需要少数民族的辛勤劳动,也需要作为先进文化载体的汉族的慷慨大度。它在各民族之间建立了一种互补和合作的关系。在蜀汉的统治下,西南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中央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向心力。中央政府主要以一个帮助发展的老人的身份出现,而不是侵略者,显然更容易被接受。
关索的传说在西南地区流传已久。关公的三儿子关锁,似乎是西南各族人民共同的英雄。在历史上,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与本人无关。这个传说的来源来自于当地民众对中央政府的好感。由于彝汉分治、赋税征收和交通运输的需要,汉族官员驻扎的地方往往是关津,西南地区盛行的溜索和铁索桥、关隘、电缆成为汉族聚集地的一大特色。这似乎是中国西南地区关索崇拜的起源。其实单纯的少数民族当然可以无所畏惧的反抗,但是他们不忘可以友好相处的朋友,尤其是曾经帮助过他们的朋友。
正是因为以诸葛亮为首的蜀汉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西南夷发展和自治的政策。蜀汉末年,西南夷从未大规模反叛中央政府,相反,对中央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在物资方面,那曼组成的“飞行军”是蜀汉著名的精锐部队。在历次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也为西南夷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奠定了基础。相反,隶属百越体系的祥林嫂逐渐脱离中央,进而成为越南等独立国家。我们能去西双版纳看大象,多亏了武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