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

纺织艺术历史悠久。中国的丝绸上早在商代就出现了装饰图案,如河南安阳出土的童歌和故宫博物院藏的玉刀,都包裹着斜纹菱形几何图案。最初的纺织品图案只是一些简单的连续的规则图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丝绸的几何图案更加丰富。汉代是我国纺织艺术的繁荣时期,出现了四折织锦和金夹技术,染缬的印花技术也比较完备。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织物,趋向于活泼、奔放、生动,不规则的花纹代替和丰富了几何图形。生动的云纹、云纹、水纹与其他图案(包括吉祥文字)交织在一起,是汉代纺织艺术设计的一大特色。三国时期,织布机的改进促进了丝绸纹样的发展,进而出现了连续几何、稳重清新、串花、螺旋花的构图,并以金银花和畸形花相结合的形式,形成了丰富的卷叶、名贵花卉等多层次丰富的纹样。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纺织艺术的又一个高度发展时期,图案丰富,有大量连续的放射状图案。花、群花、鸟花、棱纹,气势磅礴,各有千秋。宜州的台湾官员窦创造了许多图案,被称为“陵阳贡香”。宋代的丝绸纹样总体上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同时在纹样的写生上也很有成就。缫丝和织锦很受欢迎。北宋的“庄莉花”和南宋的“姚班布”(类似后来的蓝印花布)也流行于大江南北。元代的丝绸面料多采用金夹工艺,雍容华贵。由于当时棉花生产的发展,松江出现了带有“错纱配色,综绒花”字样的断枝花织被面。明代织锦的图案多在平行排的布局上有所变化,颜色多为正色之间的白、黄、金银线,或多种颜色搭配。前者生动活泼,后者美丽活泼。“摇摆女士”是一个常见的主题。清代织锦种类繁多,图案流行,如散点、丁字链法、翻车法等。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纺织艺术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丰富了我国图案艺术的宝库。

在古埃及中世纪(约公元前3000年),亚麻挂毯上织有红色、蓝色和绿色的莲花和鸟的图案。当时,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因生产染布而被称为紫红色之国。根据荷马史诗《奥德赛》记载,古希腊的纺织图案以动物和不太复杂的散花为主要题材。画在古代伊朗潘涛上的妇女穿着带条纹和图案的布料。波斯萨桑王朝晚期(226 ~ 651),各种连续的串珠纹中镶嵌着狮、花、鸟、人物,后来逐渐形成的波斯纹样以植物纹样为主,构图细致,变化自由细腻,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纹样。印度的丝织业发展已久,著名的品种有达卡薄纱、金银线织成的多重锦缎等。图案明显受到伊斯兰装饰艺术风格的影响,轮廓鲜明,对称稳定。自9世纪以来,西西里的丝绸产品非常有名。13世纪后,意大利织物兴起,锯齿花(蓟草)的叶和花的图案或接近波斯的玻璃图案。佛罗伦萨锦缎的主要图案是蓟草图案,花朵的丝绒在暗黄色和金色的背景上用红色或蓝色的花环装饰,花朵聚集在尖尖的叶子上。15世纪前后,欧洲丝织的中心转移到法国,典型的图案是对称构图蕾丝风格。在路易十六时期,图案的重点转向线描和和谐的色彩,田园和爱情主题逐渐出现,树木、鸽子、园艺工具、牧人、花环和乐器的图案蓬勃发展。法国贵族的服饰多绣有小花,对后世影响很大。此外,法兰德斯生产的亚麻布(以纹章图案为特色),阿拉斯和布鲁塞尔专门为教皇和教堂生产的豪华挂毯,戈贝林风格的毛织品,大多采用几何图案。越南、朝鲜等东方国家的织物图案多受中国影响,泰国早就生产出以三角形为骨架图案的织锦。早期的日式染布,图案多样而典雅,有的用中国图案(称“唐纹”、“唐草”),如梅、兰、竹、菊、凤、八珍、八仙等。其中有些具有民族素描变化的特点,如“平安樱”、“二阶笠”等表现神社的素描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