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伟人故事
有很多抗日战争时期伟人的故事,也有抗日时期伟人的感人事迹。在中国即将衰落的时候,他们挺身而出,奋起抗争。这些都是值得铭记的。以下是我整理的抗日战争时期伟人的故事,欢迎大家借鉴。
抗日战争的伟大故事1吉鸿昌
1932年加入中国* * *产党,1934年参加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联盟,并被选为委员会主席,准备在家乡河南发动中原暴动,攻击国民政府。
经党组织同意,拟将吉鸿昌在江西的老司令部两个师调回河南,与河南地方武装结合起来,进行暴动。
165438+10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被军事特务刺杀致伤,被工部逮捕。
为了杀死吉鸿昌,宋美龄不遗余力。她用公款贿赂租界,把吉鸿昌引渡到北平军分区。
165438+10月24日,奉蒋介石之命,吉鸿昌在北平陆军监狱被杀,时年39岁。
抗日战争的伟大故事2马本斋。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平原上活跃着一支抗日军队——回族支队。这支部队屡立战功,震慑了敌人的勇气,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被八路军冀中军区誉为“无坚不摧、战无不胜、攻不破的铁军”。毛泽东称之为“胜利的回族支队”。马本斋是这支英勇的回民支队的指挥官。
马本斋,1901,出生于河北献县的一个回族农民家庭。早年参军当兵,一步步升到团长。1931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破家亡,报国无门。因不满国民党蒋介石政府的不抗日政策,他毅然弃官卸甲,来到家乡河北献县东辛庄。
1937年7月,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马本斋在家乡组织了回族抗日义勇军,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1938年4月,率队加入八路军,所在部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任队长。1939年,回民教导总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任司令员。1942年8月,回民支队奉命到达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马本斋任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英勇作战,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队和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改编后的回民支队在马本斋的领导下,战斗力不断提高,队伍发展到2000多人,成为一支能打善战的抗日劲旅。从1937到1944,马本斋带领回民支队,不畏牺牲,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经历了870多次战斗,歼灭了日伪军。6万多人,在广阔的冀中平原和冀鲁豫大地上,所向披靡,屡建战功,令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
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在人民军队的熔炉里,在抗日战争的火与烟的考验中,马本斋的政治觉悟迅速提高。他深感党的伟大,决心加入中国* * *产党,为党的事业,打败日本侵略者,为祖国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愿意把我的一切献给伟大的中国生产者党,献给为回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的伟大事业。”1938 10,马本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 * *生产党。
1943年底,马本斋率部参加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反蚕食战役时,脖子后面长了毒疮。由于战事繁忙,加上缺医少药,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不久病情加重。1944 1结束时,惠民支队奉命出发前往延安。临行前,他对部队做了最后的动员,告诉战友们“跟党走,跟毛主席走,把战争打到底!”同年2月7日,马本斋病逝于莘县,终年42岁。
抗日战争时期的伟人故事3台儿庄战役
汽车沿着陕西省铜川市一条繁华的商业街缓缓行驶。街道不宽,但树木茂盛。道路两旁有很多商场和餐馆,突然变成了河边的一个普通小区,一瞬间安静下来。
到达93岁老兵包洪海的家时已是中午。他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等着。他面前的茶几上有一个小铁盒,里面装着他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几张发黄的奖状和一枚闪闪发光的奖章。
“这枚勋章是国家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颁发的。我父亲珍藏着它。”包洪海的小女儿包宜君说。
在开箱的一瞬间,老兵也开启了一段尘封的记忆。
包洪海是原国民革命军第二军27师的文书,参加过著名的台儿庄战役。战争损伤了他的耳朵,他的听力一直不好。李维真,一位80岁的老太太,坐在她丈夫旁边,作为翻译不时地在他耳边说话。两个人携手走过了六十多年,风雨同舟。
包洪海至今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台儿庄战役的一些场景。“白天失去了位置,我们晚上就回去。晚上敌人的大炮和飞机都用不了,我们就肉搏。连长死了,排长补上,排长死了,班长补上。送饭班、炊事班、通信班都用。”
老兵每说一段话,都会停下来沉默很久,眼睛低垂,陷入深深的思考。象征荣誉的勋章静静地躺在茶几上,历史的时钟滴答作响,回荡不止,仿佛凝结成了几十年。
“五百名战士提着大刀,每人配两枚手榴弹,没带枪冲进敌营,终于夺回东门。听说最后只剩下几十个人了。”包洪海说着,声音有些颤抖。
挂在客厅的“抗日英雄,民族脊梁”几个字,是老兵生活的最好写照。包洪海的长子包玉龙说,父亲的三个兄弟都参加过抗日战争,都死在战场上。除了他自己,他从未告诉过任何人。
铜川市耀州区孙园镇宝健村的一个普通农家,挂满了耙子、铁锹等各种农具。一个花白胡子的老人坐在藤椅上,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但眼睛里充满了神。
90岁的抗战老兵文至今还记得许多战友的名字。曾任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38军46旅战士,参加过中条山王源战役。
“当时我不知道我害怕了,人们害怕了就不敢做了,”文明升说,眼里含着泪。“一起抗战的,回来的,没回来的,只有我一个人住在孙园镇。”
文明升也有一个奖章,上面写着“献给为中国的独立和自由而抗击外敌的民族英雄”。这是一个关爱抗战老兵的慈善组织授予他的。因为每次拍照经常拿出来戴,勋章的油漆大部分已经脱落,别针也断了,所以只能用铁丝系在衣服上。对于老兵来说,这是他们人生的暮年,除此之外别无所求。他们毫无怨言地过着贫穷的生活。
今年7月,民政部重申了相关政策,并表示将不断提高对包括原国民党抗战老兵在内的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和优抚对象的保障水平。参与“寻找老兵”的志愿者表示,大陆原国民党抗战老兵有2万多人,目前找到的不到1/10,平均年龄90多岁,大部分生活在偏远农村。
2009年,志愿者刘开始组织抗战老兵的线下活动系列报道。他说:“抗战老兵的民族精神足以震撼我们。在他们面前,我觉得自己太渺小了。勋章代表的不仅仅是荣誉,而是他们希望被时代铭记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