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的“关起门来打狗”是天才之举,冈村宁次评论说:除非你有才能,否则你做不到。
辽沈战役中,东野主力南下至北宁线,攻占了关内关外的陆上咽喉地带锦州,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是战略上的一击。当时担任蒋介石秘密军事顾问的敌首领冈村宁次曾对此评论说:“这不是没有大才能就能做到的事。”
大家知道,林彪曾经对南下北宁线的战略行动有相当多的顾虑,所以不能下战略决心。在东野主力终于南移至北宁线的途中,当听说蒋介石已增兵锦西葫芦岛,林彪害怕“一桌菜做好了,客人却来了两桌”,战役决心再次动摇。感谢罗荣桓和伟人,我们终于下定决心,成就了辽沈战役的辉煌。
林彪在战略层面的顾忌和犹豫,以后经常被人议论。另外,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的很多战役和战术安排都非常精妙。毫不夸张地说,林彪的安排在解决了战略方向问题之后,实际上已经决定了辽沈是双赢的局面。
战役打响前,东野有12个野战纵队,10多个独立师,从战斗力、战斗经验、历史战绩来看,一般分为五个等级。1纵、2纵、6纵位于一级,是攻防兼备的一流主力。竖3、竖4、竖8属于第二层次。竖7、竖9、竖10属于第三层次。5竖,11竖,12竖是第四级。每个独立分部计算第五级。
东野主力南下前,林彪留下12和9个独立师继续围攻长春。虽然城内的新7军、60军此时并非真的饥肠辘辘,但半年的四面楚歌的局面已经让他们的军心涣散,他们会毫无斗志,发生冲突。12纵和9独立师战斗力弱,但士气高,随时准备等待工作。即使敌六师乘东野主力南下突围,出城后也绝逃不出这12师的分割和拦截。
为防止沈阳辽乡第9兵团向锦州送援,林彪在沈阳周边留下5、6(欠17师)第3师,10师和1师及几个独立师。这个方向有6个这样的一流主力,战斗力明显强于继续围攻长春的部队。虽然这些部队的总兵力与廖耀湘的第9兵团大致相当,但他们的任务不是与之正面对抗,而是综合运用侧击、尾攻、堵截等战术,尽一切可能减缓敌人的前进速度。只要能让敌人在锦州易手后无法到达锦州的城门,就是胜利。在此期间,不管敌人在解放区占了多少面积,抢了多少物资,最后都要连本带利地吐出来。
为攻锦州,林彪派出2纵、3纵、7纵、8纵、9纵、6纵17师和炮兵纵主力,***16步兵师,共计约25万人。其中既有第2纵等一流主力,也有对敌打击能力最强的第6纵17师。锦州城防虽固,守军多为屡遭打击的滇军,以及伪满和残部改编的部队,没有强大战斗力的核心部队。所以林彪用的是自己的“优于敌,劣于敌”,没有太大悬念。
相比之下,林彪最担心的是晋西葫芦岛方向蒋介石的11师。他们7个人从华北、华东海运过来,以前没和东野打过仗,所以林彪不知道他们的战斗力。虽然敌人大多远道而来,居住在两个地方,指挥系统没有理顺,战斗力有所削弱,但问题是敌人距离锦州最近的距离只有15公里。其中,沿海岸向东走,援锦最便捷,可谓马平川,无险可守。后来名扬天下的塔山,其实只是平原上的一座小山。
从敌我双方的兵力对比来看,虽然11师的晋西之敌,即使配合锦州的六个正规师,也无法与集结在锦州的东野八纵、1野战师、两个独立师和主炮“包抄交子”,但势必会使战场形势更加复杂,极大地拖累战斗进程。虽然即使出现这种情况,扭转战局的可能性也不大,但这是精于算计、很少冒险的林彪应该尽量避免的。所以在整个攻晋战役中,林彪最关心的是晋西抵抗的走向。
此前集中在兴城附近的四纵,林彪原本打算让其入关。但在10年6月4日,林彪下定决心进攻织锦时,改为塔山坚守防守,绝不后退。停掉这个消耗很大,但是“油水”很少的任务,很多主力确实不愿意承担。但这一次,是关乎东北命运的决战。于是,4唐宗4日上午接到东野最新命令,下午动员全纵队,第二天一早出发,全纵队于10月6日晚到达指定位置,65438。连队不顾行军疲劳,从7日开始全线构筑防御工事,到9日傍晚基本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结果第二天一早,金溪的敌军就开始进攻了。
如果考虑到林彪在晋西前线的防守位置,就不难发现,他实际上是为来犯之敌布置了一个“厚薄不均”的弧形防御圈。
安排在锦西东北的第4纵队,其防御战线只有12km宽,难以部署更多兵力。前方12师、11师一字排开,重点守卫塔山堡、塔山桥、白台山等重点。这四个团只把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兵力放在阵地上,其他部队作为团的第二梯队。垂直战斗力最强的10师,11师的主力,* * *算五个团为纵队第二梯队,装备深步。
部署在晋西以北的11纵,防御战线近20公里,比4纵宽得多。11纵的主要任务是保证4纵右翼的安全,防止晋西之敌绕过彩虹蜗牛。32师防御东起124高地,西至新立屯,宽约6公里。主要控制163高地,长宁山,330高地,215高地。其中1团是保证11和4联合的关键。33师,位于32师右翼,负责防守东起大台沟,西至于谦、后前,宽约13km的阵地。11垂直战斗力最强的31师为第二梯队,布置在邢家屯和田家屯。
至于晋西以西的吉热辽岔两个独立师,林彪交给他们的任务是伺机进攻晋西交通线之敌,或打击交通线运动之敌,或围歼交通线上较小的据点。
显然,在晋西东北援的便捷通道上受阻的4纵,将承担几乎全部的阻击压力。在这个援敌主攻方向上,四纵采取了窄锋大纵深的防御态势。即使敌人的援助幸运地突破了4纵的正面,也会发现越是向内突出,4纵的防守力度和反击力度就越大。
塔山封锁开始后,林彪将1纵1师和2师调到4纵后方的高桥地区,使东野总预备队既能随时增援塔山封锁和锦州围攻两个方向,又不能在5纵、6纵、10纵失败的情况下,完成阻击第9廖耀湘兵团西援的任务,致使兵团逼近我攻击部队后方。
在锦西方向,虽然有蒋介石的11个师,但由于地形限制,充其量只能同时部署三四个师,进行侧面突击。面对四纵三师,以及四纵后方的1纵两个主力师,蒋的兵力不仅无望突入东野防线,而且如果林彪胆子再大一点,在锦州夹击之际,让四纵先向北收缩,让开,然后在晋西协助敌人推进到1纵阵地前时,协调四纵与165433。使吉热辽察的两个独立师在适当的时候切断敌人的退路。虽然用10师很难消灭晋西11师之敌,但消灭四六个师还是很有可能的。
从历史上看,晋西的战斗基本集中在4纵防御前沿,11纵防御段的战斗规模极小,而西部的吉热辽察两个独立师基本不打。但即使在舰炮和空中火力的支援下,塔山从65438+10月10阻战到65438+10月15,这期间敌我双方都在调整部署,所以实际上打了5天,但连4。塔山阻击战结束时,4纵手里还有3个团没有参战。五天血战,伤亡3750人,但蒋军官兵阵亡约7000人。
换句话说,晋西援敌的战斗力不能不被高度重视。指挥官在继续进攻塔山毫无进展的情况下,也有了从11的垂直位置迂回的想法。虽然去塔山的捷径稍微远一点,但是这条路基本上是平坦的。但偏偏有“微主”之称的蒋介石在“重庆”舰上亲自督战。蒋介石的指挥官不敢得罪蒋介石,也没人敢出声劝蒋介石回心转意,只好硬着头皮在塔山的铜墙铁壁前继续战斗。
虽然即使蒋介石分兵迂回,从晋西敌我双方的实力和战斗力来看,也不太可能有什么成功的希望,但蒋介石高层处于这样的状态,无疑会在已经严重倾斜的均势上再作一次“激进”的努力,这就更加无望了。
深耕战争历史,弘扬正能量。冰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