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北极有科考站吗?

7月28日,“中国北极科考站今天正式投入运行。”随着红绫的飘落,“中国北极黄河站”铜牌在北冰洋的阳光下格外耀眼。28日,中国北极黄河站揭牌仪式在位于北纬78度55分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北极科考基地新奥尔森举行。

20年前,中国有了第一个南极站;20年后的今天,中国有了第一个北极站。从南极到北极,中国极地科考迈出了标志性的一步。“从此,中国在北极有了一个支撑点,这将大大提高中国的极地探索能力。”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说。

神秘的南极和北极,冰雪封冻,深深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自古以来,地球的两极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跟随探索时代,美、俄、法、英等国在两极建立了许多科考站。这些探索和调查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发展的文明史。

中国是极地科学探索的后来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极地考察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分别在南极大陆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南极考察从大陆边缘逐渐深入内陆。

近年来,北极也进入了中国的视野。在1999和2003年期间,中国政府组织了两次“雪龙”号北极科学考察,收集了大量资料,对北极有了直接的了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已经在世界极地考察事务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与其他主要极地国家相比,中国仍有很大差距。在北极,中国没有固定的立足点,缺乏长期研究的能力。

中国人的目光再次转向北方。位于北纬78度55分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从两三百年前开始,被巴伦支海、格陵兰海和北冰洋包围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一直是北极重要的地理发现中心。群岛中的新奥尔森是人类进军北极的起点之一。16世纪,荷兰探险家发现了这个地方;之后,无数的北极探险家都曾踏足这里;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挪威人和意大利人先后从这里乘坐飞机或飞艇到达北极。20世纪下半叶,新奥尔森成为科学考察的重要城市之一。挪威、英国、法国等7个国家先后在这里建立了常年科考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签署的《斯匹次卑尔根条约》使中国有可能在群岛上建立一个站。该条约规定,所有签约国都有权在群岛上进行调查和开发活动。雪山和海湾见证了来自中国的游客。从2001到2003年,中国的科学家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曾多次访问过这里。几经选择,国家海洋局最终确定了选址。首先,它是一个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因为迄今为止很少有人住在这里,人类干扰较少;第二,它是一个国际平台,便于国际交流。在落下的极地阳光中,深红色的两层小楼显得格外庄严。65岁的中国极地考察亲历者E·陈侗教授激动地说:“有了长城、中山站和第一次北极考察,我赶上了中国极地生涯的四个里程碑。我相信中国的极地事业会蓬勃发展,中国人会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

“感谢国家建立这个站,我们有了一个新的研究平台。虽然别人来的比我们早,但我们并不害怕。我们一定会寻找新的突破,取得新的成果,为人类认识自然做出新的贡献。”科研团队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教授的铿锵有力的话语,是他的心声,也是所有团队成员的誓言。

在30米外北极探险先驱阿蒙森的“凝视”中,中国北极黄河站站长杨惠根说,“建站容易,守站难。作为新奥尔森北极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国际大家庭’的新成员,我们将加倍努力,不断创新,加强与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合作与交流,以优异的研究成果回报祖国和人民。”* * *当中华民国国歌奏响时,身穿红色科考制服的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和科考队员庄严地举起右手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