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县有哪些民俗?

订婚形成后,要经过“五礼”,男女双方交换“庚帖”(生日,即出生日期)。经查,如果生育临近,男方还要把“龙凤”贴送到女方家。如果女方同意这门亲事,就用“状元和”帖回复;如果你不回答,就是不回复,或者你告诉红娘“不合适”,你就揭开了这个页面。如果女方同意结婚,媒人必须两头跑,在“讨价还价”中确定彩礼的数额。通常,富裕的女人的彩礼较少,但贫穷的女人、兄弟或年老多病的长辈的彩礼较多。但也不全是这样的。它讲究的是一门亲事,所以大部分都是在媒人的话下达成* * *认识的。除了钱,还有布料、珠宝、棉花等等。后来的“与时俱进”、“三转一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240元人民币的礼品,今天的讲究“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

接下来是“吃面条”、“进室内”、“拍照”、“报席”。男女双方及其父母之间的正式会面,其中女方通知男方要送去的女性人数,被视为这场婚姻的“最后日期”。解放之初,拍照不过是男女互赠礼物,摆酒席的三五寸照片。时代发展到今天,拍婚纱照往往是几百块,几千块,甚至更高。

上轿子--一个母亲教女儿出嫁的三件事。男方说娶媳妇,女方说娶女儿。先说娶女人。在旧社会,女方年轻,甚至有童养媳。婚姻法实施后,这种落后的习俗被彻底改变了。结婚前,女人要洗澡、洗脸、梳头。在离开之前,她应该和她的父母说再见。然后在“扶着女儿的小姨子”(伴娘)的帮助下,从炕沿“长布”(长约十尺的大红布,依次向前递)走到轿子前,在出大门前“走得太远”(用干稻草点燃的火)。以前是硬轮马拉的车,前面是兄弟坐的轿子,后面是老父亲骑的毛驴。到了“文革”,“破四旧”改成了用自行车。如今,已经大不一样了。农村是三轮或者四轮嫁妆。近几年,同城也是这样。崭新的大红缎臂的摩托车用来压轿子,花里胡哨的轿车、大客车溜之大吉。陪伴他的电视机、洗衣机、冰箱、家用电器都贴着大大的双喜字,装在车上,吹着打着,鞭炮到处都是。在女儿上轿子之前,母亲有三件事要做。一种是在女儿的裙带或腰带上系上一根亮白的大葱,然后给她一对小光馄饨(关中的一种仪式包子),提醒她别忘了吃馄饨和葱。二是教女儿“底字”。这一习俗如今鲜为人知。其实是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封建礼教压制下的隐喻性启蒙教育。还有就是在嫁妆里放核桃,象征永恒的爱情;塞满了糖,象征着婚姻生活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