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派的道教演变

元代,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受到的推崇,全真教得到极大发展,由北向南传入安徽。正一于元初被发配至三十六代石天。元世祖命令他的师父带领道教在江南。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第三十八代石天张玉才被封为“正一大师”。此后,石天道教,又称正一派、正一派,在元代江南地区影响较大,正一派主要流行于皖南地区。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汉族的地位,汉族的传统道教也得到了尊重。明太祖当道士的时候,等级最高可以达到吃二品的官俸。明朝世宗皇帝自封为“杜宣景万寿皇帝”。在统治者的推崇下,道教在城乡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宫观、清朝、福禄的恢复重建也各得其所。为了管理全国的道教,明朝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管理。都城为道籍司,府为道正司,郡为道社司(道纪司),安徽的都城和县也是如此。明代,安徽建有数百座寺庙,包括云起的太素宫、休宁、郎溪的村镇道观、泗县的真武庙等。

清朝满清统治者信奉佛教和喇嘛教,道教衰落,寺庙破败,道士穷困。道教为了自身的生存,与迷信活动紧密结合,民间斋戒祈祷盛行。以福禄教为主要活动的正统派比有许多戒律的全真派多。清代安徽也建立了一些道观寺庙,但规模都不大。道教的主要活动大多集中在城隍庙、关帝庙和宣帝庙。

虽然民国时期保留了一些寺庙和活动,但道教进一步衰落。民国初年,部分道教徒不愿进入清朝以后的衰落趋势,试图再次扩大影响,彰显道教。民国元年(1912),以安庆道教为主,成立安徽省道教协会。地点在安庆四方市。民国18年冬改组,会址设在安庆天台里6号张家人府。合肥等地也建立了道教社团。除了道士,还有江湖骗子。安徽省道教协会未能真正领导全省道教,各地寺庙和道士仍然分散行事,分散在四面八方,各自掌管谭跃。

据《各县道观表》(缺部分县和云起山)统计,民国时期安徽共有道观192座,道教徒1000余人。规模较大的寺庙有安庆市的佑圣寺、广德寺、潮县西乡的巢湖中寺、合肥的城隍庙、阜阳的白衣楼等,住有5 ~ 10名僧人。一般庙里只有几个人。也有一些道教徒和道士,居家过日子或四处游历,在城乡从事与迷信活动相结合的宗教活动。

民国时期,安徽道教的教派大体分为全真和正一派两大派。以休宁云起山为首的正一派,在皖南尤其是徽州流传甚广,在江北各地也有分布,如怀宁集贤镇的正一宫、潮县的城隍庙、高哲镇的南岳庙、东岳庙、合淝城隍庙等。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如芜湖全真宫、宣城玄妙寺、北极宫、怀远涂山玉宫等。

随着历史上佛道之争和统治阶级宗教政策的变化,形成了寺庙住道士,寺庙住和尚的历史现象。这种现象在城隍庙最为典型,可由道士或和尚住持。取决于时间和地点。民国时期安徽也存在这种情况。一些佛教寺庙,如怀宁县的古潭寺、三成寺、芜湖金沙寺、宣城翠云寺、阜阳观音寺、颍上莲花寺、蒙城金佛寺、观音寺等。,都成了道教活动的场所。同样,许多道教宫观被佛教高僧占据,从一个侧面说明他们的宗教组织越来越松散。同时,由于道教专业人员的减少和社会进步的压力,一些寺庙被改为社会福利事业的场所,如武威城隍庙被改为“公共教育馆”,金寨县双河道观的一部分被设立为“模范学校”和“反建学校”。建国前夕,全省仍有道教宫观120余座,道教专业人员近800人。